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二年后,解放军六十三军西进祁连山,再战青马军,军长郑维三就觉得胸口中的热血一阵一阵向上顶,顶的他一刻都坐不住,仿佛当年红八师的战友们都在看着他,为此,郑维三军长带着他手下的各级指挥员不停歇的到处去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口,组织火力配备,到了最后,这位军一级的指挥员亲自来到突击队一**师五六六团的指挥部,说是要亲眼看着他们突进敌人的阵地,看着他们去砸开兰州的东大门。
战斗开始以后,六十三军的炮火经过了精确的计算,成群成群飞过去的炮弹把敌人的阵地炸的砖石横飞,火力点一个连一个被拔掉,在多次的炮火延伸和急袭以后,突击队出击了。
在军长郑维三的目光中,标示尖刀部队的一面红旗迅速向上移动,过铁丝网,过雷区,过壕沟,过火力封锁线,冲锋的战士们明白,速度越快,时间越短,伤亡就越小,只要能踏上敌人的阵地,他们就能象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等待后续部队上来,只要后面的大部队一上来,豆家山战斗就能有把握了。
但事实与美好的想象总是有差距的,炮火不管有多厉害,也不可能把敌人全部打掉,在突击队向上冲锋的时候,青马军隐藏的火力点复活了。
几挺机枪同时响了起来,子弹是从一种很低矮的伏地碉里射出来的,因为这种碉堡的高度很低,所以不好被我军的侦察部队发现(伏地碉的高度只有两尺左右,有的的还不足两尺,里面的空间是向下挖掘的),在先前的炮火攻击中只是被埋上了浅浅的一层土,等我军的突击队开始攻击的时候,这些处在被半掩埋状态下的碉堡里射出了成串的子弹。
最前面的战士倒下了一大片,后面的也被密集的机枪弹压在地上抬不起头来,从机枪射击的声音里能听出来是数挺机枪同时射击形成的交叉火力,对付这样的火力点,硬冲是不行的,人再多也过不去,能过去都是尸体。
办法只有一个,用最快的方式把它炸掉,可是怎么才能把这样的火力点炸掉就是一个难题了,六十三军的突击队没有象独立旅那样的反坦克武器,也没有什么单兵的火箭筒,所以办法只有一个,派战士往上送炸药,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实施连续爆破,炸掉青马军***火力点。
爆破小组是事前就准备好的,负责炸碉堡的战士都是敢死队中的敢死队,就在突击队的指挥员准备组织力量爆破的时候,就见前面开阔地里牺牲的战士堆里突然有一个人动了一下,这个战士一点一点向前爬动着,从他的动作里可以看出来,他是想继续上去。
趴在地上的战士们明白,这是一个冲在最前面负了重伤的战士,身上的血迹已经把军装染红了。
相比后面的爆破组,这个战士的位置是很有利的,他已经冲过去了一大段的距离,只要他能上去把敌人的火力点炸掉,就不用再派人重新上去了,要想从这个战士跑过去的距离通过,然后去接近敌人的火力点还不知道要再倒下多少人。
可是这个向前爬动中的战士动作很慢,他已经是负了重伤,这样的速度有些来不及了,就在大家焦虑当中,这个爬动中的战士回头看了一眼。
这一下大家都看明白了,向前运动的伤员是突击队三连的副连长王勇禄。
在解放军的连一级部队里,副连长在战时就是一个敢死队长的活计,是要带着尖刀排冲锋的。
战斗一打响,王勇禄就带着战士们冲在最前面,眼看着就要冲上敌人的阵地的时候他中弹了,是连发射击的机枪弹,倒下去的王勇禄头脑很清醒,必须把敌人的火力点干掉,否则部队就没有办法上去。
这个老战士知道自己爬动的速度很慢,在战友们注视的目光中,负伤的王勇禄猛的从地上在站了起来,抓着两颗手榴弹猛冲。
所有的步枪和机枪都在为他掩护,所有的武器都在猛烈开火,后面的战友一边喊着他的名字一边射击,射击、射击,有的战士已经把身体都探了出来,就为了把王勇禄掩护上去。
弹雨倾斜而下,王勇禄的军装被子弹扯烂了,帽子也早就被打飞了,不知道这个铁打的战士身上到底中了多少枪,血已经流干了,悍勇的王勇禄拼尽最后的力气,吼叫着冲了上去。
伏身在火力点上的王勇禄把手里的两颗手榴弹拉着以后顺着碉堡的射击孔塞了进去,为了防止碉堡里的敌人把手榴弹再扔出来,王勇禄把整个身体都压在了碉堡的射击孔上,一声沉闷的爆炸声过后,这个挡在突击队前面的火力点被炸掉了,趴在地上的战士们冲了上去。
以上篇幅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三军一**师五六六团,某部三连副连长,战斗英雄王勇禄的真实历史事迹改编,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万岁。
!#
第501章 战兰州之血染战旗红()
  第501章 战兰州之血染战旗红
西北野战军第二次攻击是从东、西、南三面同时发起的,为什么没有从北面包围过来?因为兰州城北是天险黄河,没有办法展开兵力,所以攻击只能是从三面开始。
守城的马家军为了死守兰州,只能是背靠黄河作战,而背水作战则是犯了兵家之大忌,不过敌人也不是一点退路也没有,这个退路就是横跨在黄河上的大铁桥,人称黄河铁桥。
黄河铁桥是青马军唯一的退路,一但战事不利,青马军就可以从这座桥上退出兰州,然后向北进入广阔的大戈壁继续与解放军周旋,一但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都是骑兵的马家军就会给西北野战军以后的行动带来巨大的麻烦。
黄河大铁桥的重要性敌我双方都很明白,也是兰州战役中双方争夺的焦点战斗之一。
兰州城外西南的沈家领是兰州外围防御阵地中离城内和黄河铁桥最近的一处,如果这个阵地垮了,黄河铁桥被截断,青马军唯一的生路就没有了,因此,马继援在沈家领上放了一个整师。
黄河铁桥是青海马家军的退路,马继军下定了决心想保住,别看马继援在下属面前公开说什么要在兰州跟解放军打十年,这不过是为了鼓舞士气而说的屁话,是一个幌子而已,他真实的想法是,实在不行了就带着部队顺着黄河铁桥撤出去,利用骑兵的机动速度与解放军在大西北广阔的地域内打游击战。
马继援是什么心思彭老总不知道,不过凭彭老总的智慧,也早就把这个黄河大铁桥算计在内了,不论如何,铁桥解放军则是一定要夺取的,这就为敌我两军发生剧烈的战斗创造了先题条件。
要想防止敌人逃跑就一定要夺取黄河大铁桥,要想夺取黄河大铁桥就一定要攻占西南的沈家领阵地,没有别的办法可想。
沈家领,海拔二千多米,和六十三军攻打的豆家山一样,都是兰州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站在沈家领的主峰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城内人员的活动和兰州城后的黄河铁桥。
负责攻击沈家领阵地的是西北野战军二兵团的主力第四军,军长张达志。
38岁的张达志军长出生于陕北佳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四军最早的老底子就是以前的陕北老红军游击队,是由刘志丹将军一手带出来的队伍,四军,是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子弟兵。
消灭青马军是四军最大的心愿之一,第一次对沈家领的攻击失败以后,张达志军长重新调整组织了攻击部队,决心以三个师(10、11、12)的优势兵力实施连续攻击,不给敌人留下一点喘息的机会,并把四军最有战斗力的11师31团拿了出来做突击队,准备一举突破青马军沈家领防线。
31团是四军的主力团,在整个第四军里名气最大,人员最多,战斗力最强,团长王学礼,也是四军最有名气的志勇双全的指挥员之一。
攻击的信号弹升起来了,31团在团长王学礼的指挥下,摆开战斗队形,分两路开始突击。
突击开始以前,炮火将敌人前沿工事上大部分的碉堡和火力点摧毁,然后尖刀部队实施连续爆破,31团一步步向前推进,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借助己方强大的火力掩护,31团很快攻占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但是当31团向第二道防御阵地突击的时候,青马军的反击开始了,在打阵地战的时候进行频繁的反冲锋,这是一种青马军惯用的战术,也用的得心应手,反击打的凶狠坚决,兵力不断增加。
近距离反击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