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花好看还是母后好看?”
“母后好看”
“真乖”德芳亲亲惟铃“走,咱们去看母后午睡醒了没。”
“醒了”狄妃笑着走进花厅“王爷,您怎么总是教孩子这些。”
“这可不是我教的,是铃儿自己说的,再说,本来就是嘛。”
“又贫嘴”狄妃抱过惟铃“王爷,明日交州使节就入京了,今天您也不好好休息休息。”
“陪夫人和孩子们就是最好的休息了,呵呵呵”德芳扶狄妃坐下“夫人,那个。。。”
“王爷有事?”
“不是我有事,是。。。能儿还没回来呢,平日也就两三天,这都五天了。”
狄妃笑笑“符将军很快就要出京了,想和外孙多待待也是常情嘛。”
“能儿还要课业嘛,回来再补会很累的。”
“五天而已,耽误不了什么的。”狄妃拍拍惟铃“铃儿,给父王母后背百家姓吧。”
“对,背给我们听听。”
惟铃点点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
“王爷”门将来报“宫里来人,陛下宣您入宫。”
德芳点点头,起身走到狄妃前,摸摸惟铃的脸“铃儿,父王入宫去见皇帝爷爷,回来再听小公主背百家姓。”
“嗯,父王早回。”
“乖,早回,夫人,我很快就回来。”德芳乘轿入宫,内侍带德芳来到崇政殿,此时丞相宋琪和枢密使胡文涵、兵部尚书卓益都在,德芳上前行礼“臣参见陛下。”
“德芳来了,免礼。”
“谢陛下”德芳退到一旁
“几位爱卿”太宗说道“进奏院一事今日必要有所决断,否则久拖下去恐成祸国弊病。”
“陛下”枢密使胡文涵说道“进奏院于唐中始制,本是各州设置于京中的处所,给入京的官员提供食宿,但到了唐后期,各地藩镇势力强大,如有不利之事,京中邸吏便从中斡旋,拖延朝廷之令,更有甚者借势要挟朝廷,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最大的利益,我大宋立国后,承此制已有二十五年,虽还未现弊端,但这也是早晚的事情。”
271。第十二章 第一节 以字教子端言行 内殿献策改弊制(8)()
“嗯,朕也是如此认为,朕登基第二年就下旨罢节度使领支郡的旧制,使诸州府皆置邸京师,按制应是以本州人为进奏官,掌呈送本州公文,并将朕的诏令和朝廷的公文发至本州,但这些年,州府的将吏并不愿自己久住京中,而是让自己的亲信或招募京城人士充任,而这些人根本不熟公务,接到朝廷制敕及诸司符牒后,传递稽缓,多有泄露之事发生,此弊端已有隐现。”
“陛下”兵部尚书奏道“臣以为,应立刻裁撤所有本州进奏院的官吏,自朝中选能官任职较为妥当。”
“全部裁撤?”太宗想了想“丞相,你认为呢?”
宋琪拱手道“陛下,臣以为不可如此,目前京中邸吏大多为本州将吏亲信,大幅裁撤恐招致州府不满,更有甚者,怕会忧心朝廷是针对他们,到时万一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恐将生变。”
太宗一听生变就紧皱眉头“如今北有辽寇,西有党项蛮夷,我大宋立国也不过二十五年,经不起内外忧患并存,但。。。近年战事不断,州府各县也都等朝廷的新政惠及百姓,稍有延迟,小则政令稽缓百姓未得所益,大则贻误战机祸及家国。总之,进奏院之事不及早变革,早晚会重蹈唐末乱象,几位爱卿,当下如何是好?”
几个人想着办法,太宗看看一旁的德芳“皇侄,近前来。”
“是,陛下”德芳走到御案前,太宗说道“明日交州使节就要到京,朕要皇侄你全权负责此事,明日将他们带到朝堂叩拜,之后就由皇侄安排,圣旨和赐赏都已准备好,皇侄按往例即可。”
“是,陛下,臣会办好此事,待陛下传达圣恩。”
太宗拿起一本书折“这是使者先行送入京中的礼单,你看看。”
“是”德芳拿起看了看,礼单上有交州不少土产、香料,除了金铸的九鼎,其他倒也不是很新鲜,于是德芳道“陛下,今年交州进贡的九鼎倒是很有不同。”
“是啊,没想到交州也知中原九鼎之典故。”太宗点点头“他们倒是很有心啊。”
“是,陛下,古时禹受命治水,就曾铸九鼎以镇天下,后其子启果然承天命创夏为帝,而今我大宋立国中原九州之地,交州献上此九鼎,足见黎恒对我大宋的忠心。”
“嗯,交州一直与我大宋友善,朕万分欣慰,所以此次赐赏也很丰厚。”太宗指指书折“这上面画了圈的皇侄可看清?”
“是,陛下,臣看清了,敢问陛下,这些是要单独拿出呈交陛下过目吗?”
太宗摇摇头“你看看这些,果干、香料、药参。”
“是,陛下,那臣要把这些拿去哪里?”
“拿出一半到南清宫”
“南。。。。。。。陛下。。。。。。。”
“嗯,就是给皇侄。。。。。不。。。。。应该说是给。。。。。侄妃和孩子们的。”
“臣。。。。谢。。。。陛下。。。。。”
272。第十二章 第一节 以字教子端言行 内殿献策改弊制(9)()
太宗摇摇头“你看看这些,果干、香料、药参。”
“是,陛下,那臣要把这些拿去哪里?”
“拿出一半到南清宫”
“南。。。陛下。。。”
“嗯,就是给皇侄。。。不。。。应该说是给。。。侄妃和孩子们的。”
“臣。。。谢。。。陛下。。。”
““呵呵呵,怎么话都不会说了。”太宗笑笑“朕记得早年交州也送过果干,皇侄还为叙儿带回过一些,这次,朕把一半都赐给你,拿回去让孩子们慢慢吃,药参呢拿回去给金国手,让他吩咐膳房炖些汤,给侄妃也补补身体。””
““谢陛下隆恩。””
““德芳,进奏院的事你有什么看法?””
““臣不敢,丞相和几位大人都在,臣后生晚辈没有什么看法。””
““德芳啊,你现在可是八贤王,朝堂重臣,现在就当为朕分忧才是。””
““是。。。。。。陛下。。。。。。只是臣。。。。。。怕拙见不足。。。。。。””
““说说看。””
““是,陛下”德芳说道“臣认为丞相和胡大人说得都有道理,不如合二为一,取益去弊。””
““取益去弊?那当如何呢?””
德芳看看枢密使胡文涵““胡大人,不知目前京中进奏官有多少人?””
““回王爷,自太平兴国八年朝廷诏废知后官,选优者为进奏官至今一年有余,就目前书录所登的进奏官计二百五十七人。””
【凡诸军、监、场、务、转运司之掌进奏事者,称知后官,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朝廷诏废知后官,选其合格者为进奏官。】
德芳转身拱手““陛下,臣以为,朝廷可裁减进奏官,就从这二百五十七人中甄选能吏,再以朝廷诏令钦封其为进奏官,不再隶属各州府。””
““不再隶属。。。。。。””太宗想了想““对,如此一来,这些进奏官就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正式京官了,即便是本州人,也不会再听命州府私令,一旦得此要职高俸,必会忠心朝廷,而他们若是犯事,朝廷也可按律惩处,他们的任命罢免都要由朝廷掌控。””
““陛下说的是,如此,朝廷的制敕必能尽快下达地方。””
““德芳,那若是甄选人数不足呢?””
““回陛下,臣以为,若每人掌大州二地或小州三地的军监事,则从这二百五十七人中甄选百余人足以。””
““好!哈哈哈,皇侄果是朕的股肱之臣,丞相。””
““臣在””
““进奏院之事就交由八贤王和丞相一同负责。””
““陛下”德芳说道“臣还要接待使节,恐。。。。。。””
““使节之事不过三日而已,忙完之后就和丞相着手进奏官甄选吧。””
““是,陛下。””
【雍熙二年985年,宋朝廷改革唐制进奏官弊端,设新都进奏院,从原各州府进奏官二百余人中,选李楚等一百五十人,由朝廷直接任命为进奏官,每人掌二州或三州军监事,加强了朝廷对各地军政的控制。】
273。第十二章 第二节 德芳因子训岳父 狄妃爱子抚伤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