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也就是和乡里人邻居一般,你说哪个人不要和熟人开玩笑,多说几句话呢!
但是人凤的堂客偏偏就计较了,这天领导在人凤家里吃饭,而且是驻点的领导都在。她显然看出来人家的眼神,当时便负气没有给好脸色看。
年轻气盛的人凤自然便以为堂客给自己丢了面子,几个领导走后,夫妻两事后便吵架了。人凤自然便责怪堂客不识大体,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堂客便讽刺人凤心里有鬼,两个人越说越僵。
最后结局自然可想而知,但是细节和原有谁也无法再来说清。
大家因为人凤家堂客娘家人说要来打人愍,便有些人说他堂客的不是,说她心眼太小了。但是也有老人替她惋惜,说人凤这是应酬,何况还有个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就这么狠心就去了。
也有女人嘴快便数落人凤的不是,说他接待领导就是接待,干嘛和别的女人眉来眼去的。这是不明所以,纯粹起哄为了让人感觉她聪明的,看到有些人鄙视自己,她僵着脖子数落人凤。
我眼巴巴看着大家闹哄哄的没啥意思,何况大人的想法也太复杂了,便拉了小华一起回去。我看小华对那游板有些兴趣,可能是他运气一直不好,带着的几个都输了,只好眼巴巴跟着我一起回。
还没有到大宅的时候,居然便看到我叔叔毓园从家里出来。也不知道小华哪根筋不对了,还是一夜之间长大了,居然破天荒对我叔叔打招呼,问他去哪里。
叔叔显然也是愣了一下,偏头先是看了我一眼之后,含笑回答说道:“晚上要放电影,你们要到周末了,一起去看电影吧,我让你们进电影院!”
我们一听,先是愣了一会儿,继而便高兴的跳了起来。
那时候虽然还没有说超过多高的小孩要买票,但是基本上一米多就不让无票进去了。一般的家庭哪里会舍得,给小孩花钱去看电影,我们听了自然高兴极了。
这无异于是这段时间,最令人高兴的事情了。
看电影!
对于后来的社会来说,就平常的和在路边买瓶饮料喝,是没有丝毫区别的。可是在那个时代里,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男女青年可以一起去看场电影的话,那基本上是可以确定恋爱关系了,或者是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因为刚刚从那个革命为上的年代出来,加上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残余,很多人还是很保守的。
即使人家是订婚了男女朋友,也不敢在大街上公开牵手的。因为要顾及别人的眼光,以及怕自己家里的长辈抬不起头。而看电影无疑是拉近彼此关系,一种最直接最好的办法。
至于小孩子们,纯粹为了热闹,但是往往百分之九十的,都进不去电影院。一来是因为那时候大家经济不好,大人一般都舍不得给小孩浪费,二来便是因为电影都是给大人看的居多。
但是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碰到放电影这种大事,往往是一个村里甚至周边几个村,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小孩子本来就喜欢凑热闹,故而我们的高兴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喜欢音乐是人的本能。而在那个时候,大家要听到一些流行的歌曲,基本上就是通过电影而已。往往一首歌曲几遍大家就学会了,这可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
我小时候是很喜欢唱歌的,而且据说唱的还挺好,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歌曲,总是哼哼几次便学会了。当年那些字正腔圆,转折有度带着轻快的经典歌曲,往往每一首都是词曲作者一生的心血。
许多年以后,心里虽然对那些歌曲依然还朗朗上口,可是在生活中却再也难得听到,这种类似的经典。不知道是时代变化的太快了,还是人心在慢慢的浮躁了。
听到这个惊喜的消息,因为人凤那边恐怖的气氛一消而散。得到叔叔的证实之后,我们约定晚上七点就去电影院那边,让叔叔带我们进去看电影。
回到大宅这边的时候,显然便感觉到了气氛不一样,有些人就坐在堂屋前的前阶聊天。这里是大家平时茶余饭后最好的去处,而今天大家显然便兴致勃勃。
没有听到几句,便知道也是叔叔说今晚放电影的事情,已经在大宅里开始发酵了。因为那时候放电影也不是经常的,而且往往是几个村子才有一个电影院,这种事情自然要呼朋唤友的。
大人们去计划怎么通知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懒得管我们这些小孩子。不过当时大宅里很少有正当年的青年,倒是挨着大槐树旁边住着一家人,家里有兄妹四个正好。
不过他们一家却已经不是大宅本家本姓,而是他们家的老奶奶是我奶奶的陪嫁丫鬟,后来也在村子里落户。这家的老爷爷姓牛,生了十个孩子,因为本名叫牛高,人家便称他为牛老令公。
这四兄妹的父亲,正是牛老令公的第三子,人称牛三郎便是。兄妹几个最长的牛永祯正好十八九岁,正是要找对象的年龄,自然对看电影这件事情上心。
他们正在和本家一个叫久园的青年在合计,大家兴致勃勃的,也没有管我们几个小孩在旁边。因为这牛永祯和久园都是高中生,在当时的乡下还是很吃香的,也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很崇拜。
第十七章 那个夏天()
大学生在那个时代的稀罕,和我后来成年之后的博士后差不多,一个村子里往往难得有一个。就是像他们两这种高中生,那也是寥寥无几的时代,他们简直就是一个村子里的骄傲。
即使到了后来的时代,大学生多到回家养猪,稀罕的程度,也远远赶不上这个时候的高中生。
在很多人小学没有上完就弃学了,在当时并不稀奇。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而许多人已经处于彷徨当中。吃饭都吃不饱的时期,有几个人会去想到读书?
刚刚开始的转型,虽然对乡下的影响还很小,但是因为有了电视这个神器,大家对外面的世界多了许多的了解。对于这个国家正在进行的改变,有些企业的职工已经有了一些意识。
我为什么知道这些事情,那是因为隐隐听父亲回来,和妈妈聊天的时候提到过,他大概在那时候也有了想法。是国企职工在那个时代太吃香,如果要跳出来自己做事,肯定要遭受到巨大的压力。
父亲在那个时候便有了想法,不过可能还不坚决。但是就今天的我看来,在当时的时代,尤其是在乡下的人家,这已经算是惊世骇俗的一阵行为了。
我想当时在国有企业里,应该是有一部分人的心里已经活络了,他们后来陆续成了那个时代首批下海者。
好像和故事没有丝毫关联的事情,其实已经在影响者大家的生活。虽然还没有人主动的行动起来,但是明显大家已经逐渐在追求走出去。牛永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有知识的人,在这个时候肯定是吃香的。当时在农村里的现状就是缺少领路人,大家都还在羡慕国有企业的职工,他们的待遇和方式吸引者无数的老百姓。
即使有着这种本能的羡慕,老百姓却没有办法进入,只有通过上学来改变。牛永祯没有考上大学,而且据说还咬牙复读了一年,这对于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按照老师的说法,如果再去复读的话,还是会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把握,但是牛永祯自己放弃了。因为他的复读,他弟弟妹妹都弃学了。虽然我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但是他还真是放弃了再次复读。
按照乡里人的规矩,没有上学的他,托关系拜了一个师傅学开车。那时候学开的还是拖拉机,但是对于乡里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很神气的事情了。
因为拖拉机是那个时代最牛的交通工具,而且一个村里难得有一台两台的,都不可能是私人的财产。老百姓有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可是眼见着有些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而大多数百姓对这种改变无所适从。
我第一次见到柴油火把,就是因为牛永祯拿回来的废弃油,和久园一起晚上去抓青蛙。对于大多数家庭还用煤油灯来说,牛永祯的这种任性还是令人很羡慕的。
看着他们几个低声的议论着,可能感觉我比较小,他们没有在意我的在场。因为听说看电影的事情,久园啜使牛永祯去隔壁村遥巨。因为牛永祯有个堂舅舅在那里,重点便是他舅舅有两个女儿。
我是见过那两个女孩子的,大的叫牡丹,年纪和牛永祯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