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因为村里出了四家大富之家,所以逐渐在当时也算是远近闻名。何况还有一些跟着这四家的近亲和族人,在当时也都算是家境富足,于是更使得村子名声大振。
有了这些富家的支撑,而且四家都算了同姓本家。加上其中一人和当代几个名人是同窗,于是县里都对这里重视了起来,不久便让小小山村成了本县第一村。
这些前辈当年闯下的基业,就是在几十年之后的时代,也令这些老人唏嘘不已。
当时所谓的官道,指的是县里通往衡阳和广西两地的主道,也是湘楚南下的主道。本来是不经过我们这个村里的,而是在十余里外的一条古街路过。
作为附近最先崛起的富户,村里的四个富户首先想到的便是给村里修路,这一点在许多年后,我们这里又出了一个超级富豪,却从来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可能是时代不同了。
而其中最为积极的人,便是在解放前那个时代,个人便居然已经拥有一台汽车的富豪。如果论辈来说,他和我太公乃是堂兄弟,大名人称魏翰公。
不管后世如何评论,魏翰公当时做过一些什么,那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官道改道我们村里过了。
这在当时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因为正好碰到了鬼子攻湘,四下里人心惶惶。有人说鬼子要打过雪峰山来,有人说鬼子已经到了湘潭。
反正在那个信息滞后的时代,人们无所适从的盲目。在政府一声令下,说修路抗战的由头下,这条路改道成功。
因为说到改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政府召集了不少流民和难民来修路,这些人都呼丫丫的涌来,自然也冲击了村里,但是幸好有驻军和魏翰公这尊大神,这些人倒是没有起什么幺蛾子。
那时候,老对坑天天几乎不停,不但自己人要吃要碎磨东西,这些来修路的人也分散到了几家大户附近来。人一多需要碎磨粮食就增多了。
据说每天村里都有悦耳悠扬的歌声,因为这些流民和难民有八九成都是要饭的。他们最擅长的便是《莲花落》,那是要饭的法宝之一吧!
现在想来,当时的情形总是令人沉醉和向往,当时却是如此的无奈和辛酸。
据说湘楚一带往南,地形丘陵延绵,如果本就有道的地方,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成为一条好路。所以路过我们村路的这段路,因为接驳往广西和衡阳方便,不到一个季度便修好了。
几家欢乐几家愁,道路的通途对于我们村里的人来说,这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乘着这个大好时机,魏翰公还召集了家族里的族老,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修谱活动。
一时间不说十里八乡的人们,就是县里的老爷们,都知道了我们村里的大事。
据说县里有位老爷想给我们家谱写序,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魏翰公却委婉的拒绝了。那位老爷爷不敢生气,因为魏翰公提过几嘴,要叫自己的那位名人同学写序。
村里的人走出去,都感觉自己的腰板挺直了许多。就是到了后代我们这个时候,听到一些老人说起,也感觉脸上有光。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我们这个村里的人却感觉一切都有了希望。
第十三章 小鬼老鬼一窝鬼()
国道建成新路开通,县里的官老爷们决定下来,我们村里和附近村里都沸腾了。因为他们通过了一项议程,那就是把国道通路揭幕仪式,安排就搞到了我们村里。
对于紧挨我们村里,又靠近国道两边的乡里人来说,这是一项莫大的荣耀。虽然大家没有明说,但是谁都知道这是魏翰公的功劳。作为我们村北方上游的一个村万福亭,他们派出了所有劳力来助威。
据说我们住在这个村子里同姓本家,最早就是定居在万福亭的。只是到了前清初年,才逐渐的迁移到现在这个弘扬堂的。最后发展成了本姓三家分支,如今万福亭的本姓,都和村里一支同源。
那时候因为人太多,村里的富户以魏翰公为主,捐献了不少粮食出来。自然便需要人手来碎磨谷物,和各种下手帮忙的活计。大家一片高兴兴奋,而村里人也第一次见到了魏翰公的汽车。
那是一台美式的绿皮大卡车,车上能够坐下几十个人。据说当时村里的族老,和附近村里有名望的老人,都被魏翰公请到车上坐了,就在新修的路上跑了一圈。
据说其中一个老人第二天就死了,但是因为做了这个绿皮大卡车的原因,临死都和后人激动的说道,自己这辈子值了。在此后很多年以后,一些老人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据说当时十里八乡好多人,都通过亲戚朋友的转告,或者闻知特意赶来看热闹。那种轰动乡里的情形,许多年以后除了那个乱哄哄,麻糟糟的串联时代,再也没有什么时候可以比拟。
村里的人固然欣喜,自此魏翰公的名声,也再次的风高浪急。不过魏翰公也没有太在意,继续行走于全国支持抗战。而家里的一些生意,自然都交给了家族里的人。
国道对乡里的人的利益来说,自然是莫大的。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这个小村自然也热闹了起来。老百姓很简单的看到了目前的利益,也有一些老人却在杞人忧天。
当然这些都不是主流,而最大的改变便是,沉寂了几百年的小山村,居然多了许多外来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就在这个欣喜的时候不久,村里发生了一件事情。
这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除了当事的一些人,甚至村里有许多人都不知道。不过当时因为在场的人不少,后来还是慢慢的传开了。让本来忘却了战乱危机的人们,心头再次多了几分压力。
国道虽然修好了,那些有力气的劳力,大部分都被征集去了前线打仗。倒是有一些人便留在了村里帮工,因为村里当时有四家大户,每家都有不少田产需要打理,而这些人便成了最好的帮手。
我们这家大院的主人,说起来便是我家太公的父亲,他曾经是前清手里的大御医,前清退朝之后归家开了药房。可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太公却没有秉承家业,反而做了一个商人。
太公在东安薄有家产,和魏翰公同是堂兄弟,而且还替魏翰公管着东安一些产业。而家里这边因为魏翰公的家属不多,他们家大院里的事物,我家太婆也便给照料一些。
这天魏翰公家有个长工叫华守的,祖籍乃是中原河南人。他受命挑着三四百斤的谷物,来我们大院这边碎磨。当时大家都是在谷物里掺杂,顺便加上一些地瓜,准备做杂粮饼充饥。
谁知道我们大院这边,有个老妈妈名叫马晚怜怜(奶奶)的,在帮忙清扫石窝边的谷物时,不知道怎么就被杂碎了右手小臂。那老对坑榔头镶着二三十斤的铁头,砸下来足有一尺距离。
那时候的马晚怜怜还很年轻,但是据说也被这一下杂碎了手臂。当时踩老对坑踏板的,也是一个长工的堂客,不光她被吓呆了,旁边诸多的人也被吓坏了。
这个马晚怜怜我没有见过,但是她是我奶奶两个陪嫁丫鬟之一,据我奶奶提过一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她被人吊死了。后来我才隐隐知道,据说原因就是封建思想流毒猖狂分子。
一个人的手被几十斤的铁榔头砸碎,而且据说是断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其中的惨状。当时我们这边大院都要疯狂了,虽说马晚怜怜不过是一个长工的堂客,但是她毕竟是我奶奶家陪嫁过来的人。
我家虽然是医学传家,可是后人却没有行医的。加上我爷爷他们那时候都跟随太公在东安,家里不过几个妇孺而已。那些帮工的长工和短工,更是小事都怕的苦哈哈,大家当时都吓呆了六神无主。
谁知道,那个华守居然不慌不忙叫人打了一碗水,那个打水的年轻人虎胜后来就是我的外公。后来的细节如何,却是许多人都没有提过,但是华守凭借一碗水,喷到马晚怜怜的手上,她居然没有事了。
许多人也许会认为说神话,包括我那老实巴交的外公虎胜,后来却没有和人提过一句。当时还有一个年轻人帮忙,他就是牛爷堂叔辟第的弟弟开第公。
这个开第公也算很有力气,不过那时候他年纪不大,不像他哥哥辟第公,平时跟随我太公在东安帮忙。这个前辈我也没有见过,据说在那个超越的时代,因为食量太大吃不饱,吃树根撑死了。
华守因为这件事情,外人传说他会淬水生肌,被魏翰公带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