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阳慧摇了摇头,带着一种鄙视的语气对王茂才说道:“王桑,你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中国方面之后,他们一定会同意的。至于地点的选择,中国那么大,难道还找不到双方权力的真空区吗?”
“你怎么就觉得南京一定会同意?”王茂才也狐疑道。
欧阳慧指了指自己粉嫩的脸蛋,“这个,面子!南京说不愿意在上海谈判,还不是为了面子?现在我们给了他们面子,在哪里谈判就不那么重要了。”
王茂才恍然大悟,连连奉承道:“高!实在是高!”
最终,中日双方协商后敲定,谈判在浙江湖州的一个古镇上进行。
选择在这里,主要是湖州靠近安徽等地是属于双方占领区的边界,可以说是互不隶属。双方在这附近所驻扎的部队也都不多,这里也相对安静;最后就是这里环境不错也较为隐蔽,交通也算便利,所以适合作为谈判的地点。
谈判的事情敲定之后,中日双方开始为了谈判上的诸多细节问题进行主导。和南京方面相比,日方的沟通显得滞后许多,很多问题他们都需要从上海发电到东京询问,得到答复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制定。
不过好在还有两三天的时间,原先准备谈判的问题也都已经拟订妥当,只需要不断的利用电台发往东京就行了。
上海朝着东京高频率的电报往来引起了很多情报部门的注意。
首先是专门负责破译对日情报的“中国黑室”。
这个集中了世界上顶尖破译天才的团体发现,近期华东方面军方面密集的和东京来往电报,频率之高甚至超过了中日淞沪会战时候。
大规模的电报发送频率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华东方面军方面准备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中国黑室”负责人是从日本归国的池步洲,他获悉这些情况之后,丝毫也不敢懈怠,立刻组织人员连夜进行电文破译。
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他们终于破译出来少部分的电讯内容。
可看到内容后他们却很疑惑,因为电报中的诸多内容都是“停止进攻”、“双方军事识别区”等有关停火的事宜,并没有具体的军事部署?
长期接触密码的“中国黑室”的破译专家们觉得,这是日本人的一种明文密码,用这种方式来代表某种军事行动,譬如“停止进攻”很有可能代表“某种军事进攻”。
这方面已经和破译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就需要军事参谋部将这些密文综合现有的日军动态,然后进行比对破译。
池步洲和破译专家们整理了材料之后,准备将这些信息上报给专门负责军事情报的国防部情报处。
值得说一点的是,此时的“中国黑室”已经在战前整体搬迁到了武汉,而他们的上级军事情报处则留在了南京,但军事情报处的上级军事参谋部则搬迁到了武汉。
这种两地之间的阻碍导致沟通困难。池步洲只好同时向军事情报处和位于武汉的军事参谋部同时进行汇报。
因为距离原因,军事参谋部比军事情报处要早收到了这份情报汇报。这份情报分析送到了军事参谋部何应钦的案前。
第057章 天机要泄露()
在何应钦看到这份情报综合后三个多小时后,军事情报处才收到了来自“中国黑室”的汇报。倒不是“中国黑室”故意延迟,只是汇报到南京的军事情报处需要通讯处先行进阶电文接收,再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重要级别依次上报。
“中国黑室”发来的这一份电报只是普通的情况汇报,自然也就没有立刻呈递上去。等到军事情报处获悉的时候,已经是三个小时候之后了。
获悉了该情报之后,军事情报处分析之后将此事上报,层层转递汇成当天的简报,再到黄柯的委员长侍从室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而在这个夜里,何应钦已经和蒋中正等人反复研究了这个情况。
蒋中正赶到何应钦所在办公室的之后,何应钦将情况说给了他听,又把那份“中国黑室”送上来的简要递给了他。
“有点蹊跷!日本人频繁的和东京联络,又有大量有关谈判的字眼,这让人不得不生疑啊,难不成南京还有第二个‘汪精卫’?”何应钦站起来踱着步子。
蒋中正端坐的捏着那份简要,不时的摸了摸并无一根头发的光头,“是有点蹊跷。看来南京现在也不是铁板一块。怎么样?情况跟南京那边汇报了吗?”
“还没有,这些只是截获的电文,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向,现在向南京汇报有点过早。弄不好,黄蛮子还会以为我们是故意为之。”何应钦扶了扶眼镜,有点担忧道。
蒋中正将文件放在了桌上,缓缓站起来道:“这样吧,我给陈立夫打个电话过去,看看他那边有没有什么消息?”
“嗯,就用我的电话吧。”何应钦走到自己桌前,将电话机拿了过来。
陈立夫和陈果夫兄弟二人都是国党的重要成员。早就在“清党”的时候,他们就主导成立了党务调查局,起初是用于调查国党内部的是否有红党份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专门的情报机构。
凭借着国党一派在中央的影响,党务调查局也成了继国防部预备干部处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军情机构。
不过相对于预备干部处庞大的军政资源,党务调查局在刺杀、情报截获上还是稍显逊色,但因为独具一套情报搜集体系,在抗战之中也搜集了不少针对日方的情报。国防部也将此部正规化,划归到了行政院旗下,成了一个正式的情报部门。
和预备干部处一样,党务调查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国党服务,尤其是陆军部长蒋中正,会在很多时候第一时间想到这陈氏兄弟。
蒋中正接过来何应钦递过来的电话,拿起话筒拨了一个号码之后道:“是党务调查局吗?我是陆军部蒋中正,陈立夫在吗?”
对方回答了几句之后,蒋中正没有说话,看样子是在接线。过了一会,电话接通了。
“是立夫吗?”
“是蒋三叔吗?我是立夫。”蒋中正和陈立夫的叔父陈其美是结拜兄弟,也是蒋中正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陈其美死时,曾将这两个侄儿托付给蒋中正照料,两兄弟也都一直按照辈分来称呼蒋中正为“蒋三叔”。
蒋中正听出来是陈立夫的声音,便如同长辈一般询问道:“这么晚了还在办公室没有回去?工作上不要太过辛劳,懂得劳逸结合才是。”
陈立夫在电话那头回道:“是的三叔,还有点公事没有处理完毕,所以这才耽搁了一些。”
“嗯,青年理应如此。这样吧,你处理完公事之后来参谋部一趟,我在这里等你,有些‘私事’要和你商量。”蒋中正说完,陈立夫那边确定了时间之后,两人挂上了电话。
等了片刻之后,一身素色西装打扮陈立夫风尘仆仆的赶来。
到了何应钦的办公室,再看着两位叔叔都穿着军装和桌子摆着的文件,他便知晓今天来他并不是为了所谓的“私事”。
进了屋,脱去头上的礼帽,陈立夫站在一旁给两位长辈请安。
“过来坐吧。”蒋中正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坐下。
陈立夫在靠近桌子外沿的椅子上坐下,身子微微前倾开始听取两位长者的训导。
“立夫,这个你先看一下,最近你们党调局有没有和这个有关的动向?”何应钦将简要递给了陈立夫。
陈立夫接过来前后翻看了一下,片刻之后他正色道:“却有此事。”
蒋中正和何应钦对视一眼,两人露出欣慰之色。
“说说看。”何应钦道。
陈立夫将近阶段的在上海有关此事的情报进行了汇报,大上海向来就是没有什么太多的秘密,中日美包括苏联和汪伪政权的间谍机构都在这里有驻所,所以有什么秘密也不可能瞒得住。
前些日子,党务调查局就得到消息,日本人已经开始和南京秘密接触,想必是要准备进行谈判了。不过这件事日本人瞒的紧,至今仍旧不知道有关谈判的诸多细节。
“这个情报我早就有所耳闻,不过没有什么详细的消息。现在对照着这份电文,恐怕谈判已经到商议筹码的阶段了。不然日本人也不会向东京来来回回的请示了。”陈立夫放下那份简报道。
何应钦略带一丝笑意道:“这样说南京那边避开了武汉,单独跟日本人进行接触。想来想去也只有一个人有可能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