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渴望他曾经寄托在哥哥身上,只是后来他哥赵庭辉娶来的几房姨太太都是贪图钱财,有几个甚至比她还小,这让她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感觉。
直到她后来遇到了黄柯。
与她完婚,生下了孩子,又收养了黄英和黄正。赵小婉才算是体会到了为人母的幸福,也体会到了家庭的那种美满,只是这一切在孩子们长大的时候都“失去”了
黄柯自然知道这些,所以在对待赵小婉的感情上,他总是极力的去填补。他经常回家吃饭,让家里的佣人都聚集在一个大桌子上吃饭,这方面的考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不过有些事情是原则,是原则的东西就不能够让步,所以在跟赵小婉商量送孩子们出国的时候,赵小婉极力反对,后来建议一个个送出去,但都被黄柯否决了。
“孩子们都大了,他们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不能替他们做所有事,有些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闯荡。”黄柯静静地说道。
赵小婉咬住嘴唇依偎在黄柯怀中不再说话。
黄柯轻叹一口气,人都是自私的,他将来也想培养自己的孩子作为接班人,可这需要他们有这个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自己能够传授的,必须要他们自己去高等的学府学习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还需要他们去浑浊的社会中摸索,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学习和锻炼中,他们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想到这里,他想到了前些日子他讲过蒋中正的两个儿子。老实说,在教育子女上,蒋中正做的还算可以,黄柯对他两个儿子的印象都还不错。
蒋中正两个儿子现在都从最低层位做起,一个在给蒋百里做副官,还有一个干脆就在陆军部做见习,看来蒋某人有意历练两个儿子。
黄柯和他们都谈过话,看的出来两人都非等闲之辈,尤其是长子蒋经国,无论谈论什么问题都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尽管他的很多想法还很稚嫩,但在此时已经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观点实属难得。
黄柯微笑的问经国最近在读一些什么书?蒋经国不卑不亢的答道:“在读孟子、王阳明曾文正公家书、总理遗训等书。”
“有什么收获吗?”黄柯问道。
蒋经国想了想,用着带着奉化口音的国语答道:“初读觉得乏味,细读之后有些滋味也便懂了一些,再读又糊涂,多读之后又豁然开朗。”
黄柯点点头,他没想到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竟在读书上有如此的心得,他继续问道:“除了这些,每日你还做些什么?”
蒋经国没有多想就说道:“之前算术和英文不好,工作之余每日也抽出一些时间来看看这些。”
黄柯英文不错,随机又用标准的牛津腔问了蒋经国几个简单的问题,蒋经国虽说不是对答如流,但答的也还算流畅,这也证明他不是在说谎。
沉默了片刻后,黄柯忽然看着蒋经国问道:“我听说你在苏联的时候加入了共产党?还振臂高呼打倒你的父亲?现在的想法呢?”
蒋经国沉思了片刻,他坦然的说道:“是的!我在苏联待过十多年,我受到过苏共的影响,至今我仍旧认为,他们的许多主张和措施是值得学习的。至于我的父亲,他和汪推行的‘清党’政策我至今仍旧反对。”
说完这些,蒋经国沉吟片刻后道:“黄先生的见解很独到,放眼当今中国,我只推崇你一人!”
看着蒋经国认真的样子,黄柯不禁失声笑了,他端起面前的茶杯笑道:“你和你纬国说了同样的话,看来你的父亲在你们来之前就已经说好了,不过你们兄弟也该换个说法,这样说恭维痕迹太重了。”
蒋经国忽然站起来说道:“并非恭维,我能和弟弟有同样见识并不是受家父所托,实际上家父和黄先生政见不合,我也曾为此与他争吵过。”
这样说完,黄柯不由得对蒋经国刮目相看起来,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仅思维敏捷,还精通各种事故,看来苏联这些年,他学到的不止是一点点。
“好嘛,江山代有才人出!”黄柯站起来,他高兴的拍着蒋经国的肩膀道:“建丰,你是个难得的人才,作为长辈我也些话要送给你,希望在你以后的路上能够自勉。”
蒋经国点点头,诚恳的看着黄柯。
黄柯笑了笑道:“在为官的时候,你们要记住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寻找继任者的时候,要记住这个政权是服务全体国民,而不是属于某一个群体的。你记住了吗?”
蒋经国点点头,黄柯就这样和他结束了谈话。他欣赏蒋经国的才干,尽管他和蒋中正有很多龌蹉的事情,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对青年才俊的重视。
不过黄柯也在思考着另外的一个问题,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可能成为蒋经国一样才干的人?
所以他有了将孩子送走学习的期望,从那之后他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件事。他要把三个孩子放置在高等学府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在那里真正的长大。
想到这里,黄柯就不后悔自己送他们走。他喃喃的说:“这个时候他们该走吧了?”
正如黄柯预想的那样,一天之后,黄正乘坐火车从陇海线向西,火车从东部沿海出发,穿过中部平原,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上隆隆向西,直到广阔无垠的西北。
届时,他将从兰州乘坐飞机转到莫斯科,在那里开启他的学习和生活生涯。此时的黄正坐在一等车厢柔软的沙发上,他深吸了一口气,自由的感觉真好!
在黄正坐车的时候,黄英和黄正忠也在上海乘船离开了中国。
两人乘坐的船只分别向着东西两个方向驶去,他们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和英国。
黄英开启了她在英国的学习历程,她在这个国家学会了法律、为人处世和诸多技术,也让她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现在她最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两个弟弟和即将在万里之外的父母,不知道两个弟弟能不能照顾自己?也不知道父母会不会想念自己?在这种愁绪中,轮船鸣响了汽笛
同样,年仅十三岁的黄正忠开始了他的海外漂泊之旅,这些也为他后来崭露头角和独特的政治改良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个时候他还是偷偷地抹着眼泪,他不知道自己将要去的国家会是什么样,他只是知道自己要离开哥哥姐姐和父母,自己要独自一个人生活。
毕竟他只有十几岁,想到这里,他不由的又哭了
第001章 战火()
下一卷抗战
鬼子来了
旅顺的天气最近不是很好,初夏的暴雨经常伴随着阵阵的雷声,让这个滨海城市变得更加潮湿,人心也更加不安。
“这个天气真让人怀念四名坂町街的清酒!”望着外面沥沥雨线,新任的关东军司令长官冈村宁次一番感慨,他抬手看了看腕表,时针指向了八点,他和身后的几个同僚对视一眼,然后迈着有力的步子向前走去。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三八式军装,脚上是一双长长的马靴,手里拎着一把祖传的*,神情肃然。
毫无疑问,今天他的装束有些隆重,他身后的那群关东军高级军官也同样装束隆重,而和他们一起的仪仗队也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在中日东北战役后,驻扎在旅顺口岸的日本官兵很少这么隆重了。
已经整整六年了!这六年的时间里,数万关东军虎狼之师竟然像是一只绵羊一般忍气吞声。
他们不会忘记,昭和六年,关东军司令部下令进攻沈阳,而这竟是一切耻辱的起源。关东军力克强敌取得不错的战绩,本以为能够轻松拿下满洲,不料却在几个月后一败涂地。
最终,中日双方签订协议,日本军队退缩在旅顺口,在满洲其他地方的驻军不是被消灭就是被撤回。
这对于驻扎在中国东北,乃至全体日本军人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耻辱。日军军中并不认为他们战败是因为实力不济,而是因为指挥和战略失当。
军部多数人认为,应该和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如果和他们打局部战争,中国会集中国力与之作战,这样日本的优势就不会彰显出来,而倘若中日发生全面战争,中国国力不济,中国的国力就会被日本拖垮,从而战败,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于是,在二二六兵变之后,激进派的军部上台,他们向天皇建议重启对华战争,打一场全面战争,拖垮中国。
裕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