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仿制勃朗宁m1917重机枪的三十节水冷重机枪,只要有足够的水和子弹,就能保证持续挥弹如雨,向日军尽情泼洒噩梦。
反斜面工事坑道口,一门门迫击炮早就被人抬了出来,安好了底板和架子,炮口高昂。周围的弹药箱全部打开,炮弹被人取出,安好引信,堆放在迫击炮边上;正斜面工事的各处炮垒内,一门门野炮、山炮从炮眼内探出炮管,直指前方,炮兵战士们来回忙碌着,只等一声令下,就向敌人猛烈倾泻炮弹。
日军距离阵地越来越近,这时候映入日本人眼帘中的,是一段段被炸成弹坑的沟壑,还有那被烧成木炭的鹿砦、铁丝网木桩,以及被炸得稀巴烂的铁丝网。只是前面看不到一名中国人的影子,也没有人射出一颗子弹。
日本人接近到距离大约七八十米的时候,王亚樵一声令下:“打!”
支离破碎的阵地上,就像是变魔术一样突然冒出不计其数的中国士兵,每一名中国人手里都有一枚冒着青烟的手榴弹。
飞蝗一样的手榴弹打着旋砸在日军人群中,这些经过延时投出的手榴弹,没等落地,就迸溅出一阵阵闪电一样的火光,在阵地跟前交织绽放,爆炸的气浪和锋利的碎片,给日本人带来了死神。血肉碎块混合着泥土,四下里横飞。
“反击!反击!”一名日军军官嘶吼着拼命挥舞指挥刀。
“轰”一枚手榴弹在这名日军军官头顶炸开,致命的弹片一下就把这家伙的脑袋掀掉了一大块。尸体还没有倒下,又是一枚手榴弹在日军军官左侧爆炸,半截手臂带着指挥刀一起被掀到空中。在火光照耀中,闪着亮光的指挥刀在空中打了几个旋,落在地面,刚好扎入已经仆倒在泥地中的日军军官尸体后背上。
到处都是手榴弹的爆炸声,被压制在低洼处的日本人,被炸得连头都抬不起来。有人试图用步枪射击,但那些中国士兵都躲在战壕里奋力向外面投弹,子弹又无法拐弯,根本没办法击中战壕内的中国士兵。
日军反击去了一排手雷,有不少手雷刚好落在战壕内爆炸,一些正在投弹的中国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血雾、碎肉块、土疙瘩从地面扬起,在战壕上空绽放。
只是战壕遮挡了大部分的手雷,而且中国人是居高临下投掷手榴弹,从高处投弹,手榴弹飞行七八十米根本不成问题。而日本人是从低处向高处投弹,能投七八十米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还有战壕的阻拦。因此日本人反击的力度,远不如中国人投弹的力度凶猛。
“掷弹筒!掷弹筒!”日军人群中发出狂吼声。
可以说当年的日军如果没有掷弹筒,真不知道如何打进攻战。
几十名日军掷弹筒手,凭借着弹坑和障碍物的隐蔽,蹲在地上,手扶着掷弹筒,对准前方不断投出手榴弹的战壕,把榴弹塞进掷弹筒中。
“嘭嘭嘭”一阵火药气体的膨胀声,榴弹腾空而起,准确的砸向守军阵地。
“轰”一团火光挟带着气浪,一名中国士兵被炸飞了起来,狠狠摔在战壕边缘。紧接着又是一团火光带着爆炸的巨响,几名刚刚投出手榴弹的中国士兵在纷飞的碎片中血肉横飞,接连倒在战壕中。
几十名日军掷弹筒手,以每分钟数百发榴弹的发射速度,疯狂的向前方战壕泼洒去致命的钢雨。
遭到日军掷弹筒攻击,前方阵地中的投弹手被压制下去。
日军步枪手趁机从地面跃起,猫着腰,挺着刺刀向前推进。可是到了距离阵前还有三十多米的时候,却发现前方一条又宽又深的壕沟阻拦住他们前进的道路。
尽管日军前几日轰炸,摧毁了不少地段的壕沟,但中国人随后就修复了壕沟。刚才日军的炮击,主要目标是对准后面的主工事群,在工事群前方的壕沟并没有被破坏。偶尔有几发炮弹落进壕沟,也无伤大碍。
就在日本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布置在两翼的轻重机枪火力点突然发威,无数条暗红色的弹道如同纵横飞掠的火镰,交织出一道道可怕的火线。阵前登时扬起了一阵漫天血雾,不少日本人被横扫来的机枪子弹打得浑身都是弹孔,接二连三的倒在阵地跟前。
这时候日本人已经考虑不了那么多了,没死的人纷纷跳进壕沟。
但这些壕沟,其实就是埋葬日本人的坟墓!
李峰在设计这种壕沟的时候,参照了日俄战争中俄军在旅顺的203高地设计的壕沟。壕沟中密布着竹刀,一旦日本人跳进壕沟,就会被扎成马蜂窝。之所以没在壕沟内布置地雷和炸药包,是考虑到日军的炮击可能会摧毁地雷,引爆炸药。这些竹刀埋在泥土深处,前几日的轰炸,一部分壕沟被摧毁,战士们修复了壕沟,又再次埋下竹刀。
壕沟中,响起了一片撕心裂肺的惨叫声,跳进壕沟的日本人血花四溅,纷纷发出痛苦的嚎叫声。
更加严重的是,跳进壕沟内的日本人,又遭到居高临下投来的手榴弹攻击。
刚才日军以掷弹筒压制了守军的投弹手,但现在日本人跳进沟中,守军战士们冒着不断落下的榴弹,奋力向日本人投掷手榴弹,把壕沟中的日军炸得粉身碎骨。
“轰轰轰”爆炸声连连,壕沟中到处都是纷飞的血肉碎块。手榴弹爆炸的气浪,在空气中扬起了一阵阵猩红色的雾障,日本人的鲜血在壕沟内流成血河。
有人大喊:“压制支那人的投弹手!”
日军掷弹筒手疯狂的发射榴弹,把战壕里的中国人炸得血肉横飞。可是中国士兵却冒着下雨一样落下的榴弹,奋力投掷手榴弹。
第八十章 血战宝山(8)()
王亚樵站在半山腰的一座观察哨中,手持望远镜观察山坡上激战的场面。当看到日军掷弹筒手躲藏在中国军队直射火力死角,疯狂的向守军泼洒榴弹的时候,王亚樵摘下帽子,重重摔在弹药箱上:“迫击炮,开火!轰他狗日的掷弹筒!”
一直没有发威的中国迫击炮手们,纷纷抓起炮弹,塞进炮口。
无数迫击炮弹拉着划破空气的尖鸣声,狠狠砸在日军掷弹筒手的人群中。伴随着腾起的硝烟,几十名日军老兵在转眼之间就被弹片撕扯成破碎的尸体,化为满地飞溅的血肉碎块。肆虐的掷弹筒,当即被打哑。
但是这个时候,日本人已经用尸体铺路,涌入壕沟中。满地的死尸和伤兵,遮挡住了泥地中倒插的竹刀,使得后面的日本人能够安然通过。
距离主战壕三十多米外的日军,纷纷奋力投掷出手雷,用来压制中国人的手榴弹。
大批进入壕沟的日军,猫着腰向前推进。
但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令日本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如果说只是在主战壕跟前挖掘一道壕沟的话,那也太对不起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了,那样就不算是“山寨”俄军203高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在壕沟中,还密密麻麻布置了不计其数的火力点!这些藏在深沟内的火力点,不仅可以避免遭到日军火力攻击,而且可以趁着敌人拥挤在沟内的时候,以密集的机枪火力屠杀那些日本人。
正当日本人嚎叫着,沿着壕沟,向前方出现的一处突破口冲击的时候,突然沟中几处制高点上,露出了不计其数的射击孔,不断喷吐出的火舌,编织成密集的火网,构成了一道令日本人难以逾越的钢铁弹幕。
被压制在低洼处的日本人,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火力,对守军进行压制。而一些地面的中国军队火力点,虽然就在日军的37毫米平射炮和70毫米步兵炮射程之内,但这些工事都异常坚固,日军的37毫米炮弹和70毫米炮弹打上去,只留下一个浅坑。火力点中,不断喷射的火蛇,一片片收割日本人的生命。
山头上坚固炮垒内的山炮和野炮,在王亚樵的命令下开火轰击,把日军顶上来负责掩护步兵冲击的一门门平射炮和步兵炮接连炸成碎片。
整段的壕沟,都已经被日本人的尸体填满了,但后面的日军,仍然不顾一切的向前冲锋。成群的日本人,高喊着“天皇陛下板哉”的口号,踩着堆积如山的尸体,冒着枪林弹雨,如同钱塘潮一样汹涌而来。接着又是一片片倒在绵密的火网下。
试图从山背后迂回攻击的日军,也同样遭到了火力拦截。
一堵大约五层楼高的人工断崖挡住了日军前进的道路,那做钢筋水泥打造的人工断崖,密布着立体交叉的火力点,迂回攻击的日军在这堵人工断崖跟前,遭到五层立体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