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的坦克炮几乎是同时开火,猛烈的对轰。
一辆辆苏军的t…34坦克炮口吐出了修长的火焰,炮弹呼啸着,撞上了对面的坦克。中弹的美军坦克,立即燃起大火。
美军的m4坦克也不甘示弱,一辆辆坦克炮吐出火球,把对面的t…34坦克打得起火爆炸。
其实美国人的m4坦克性能和苏联人的t…34相当,就算是略逊一点,但也是可以保证相互能够击穿,哪一边都不存在一边倒的优势。
一辆美军的m4坦克刚刚击毁一辆t…34坦克,又转动炮口,对准了突然出现的一辆特别巨大的苏联坦克。
“咣”美军坦克炮吐出一团火球,对面那辆苏军坦克冒起黑烟。
“打中了!打中了!”美军坦克手欢呼雀跃。
谁知道对面那辆坦克就停顿了一下,马上就转动炮口。
目瞪口呆的美国人看着对面的苏军坦克炮口火光一闪,一发炮弹就击中自己的坦克!
m4坦克被122毫米大口径坦克炮击中,当即爆炸,整辆坦克都变成了熊熊燃烧的火炬,车内的美军坦克手一个都没活着逃出去!
那辆is…2坦克摧毁一辆美军坦克之后,又杀气腾腾的冲向第二辆美军坦克。苏军坦克已经挨了好几发炮弹,但是皮糙肉厚的is…2坦克只是车内乘员被震伤,坦克外表安然无恙。这辆坦克上的炮手,忍着身上的伤痛,操起火炮,又一炮摧毁一辆美军坦克。
反而是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巴顿,这时候的表现却令人意外:巴顿在准备就绪之后,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而且巴顿的目标,不是直接攻击莫斯科,而是把攻击目标对准了苏联人已经搬迁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西伯利亚工业区!这是一招狠棋,一旦被巴顿得手,不仅将会大幅度削弱了苏联的生产能力,而且美军一旦占领了西伯利亚一带,对中国都是一个威胁!
李峰认为,苏联是应该要推翻,但俄罗斯这个国家还是要留住。也就是把俄国人削弱到对自己没有威胁,但是能挡得住美国和德国两个大国,起到缓冲作用,相当于后世的朝鲜那样的作用,同时中国收复丢失的领土。
第三十一章 艾森豪威尔(4)()
巴顿大军稳住了补给线之后,就开始放开手脚,发动大规模进攻。
已经进入深秋的苏联北部地区,天寒地冻,可以说一般人根本就受不了如此严寒。但是巴顿的美军,准备得十分充分。
每一名美军士兵身上,都穿着保暖性很好的军用棉衣,里面穿着军用毛衣,再里面是军用保暖内衣。这一身的装备穿在身上,重量不会太重,不会让士兵显得太臃肿,而且保暖性又特别好。
美军士兵头上带着棉帽,戴着口罩,手上还有毛织的手套。所有的枪械,也经过防冻处理,涂上了防冻油,不会出现在严寒情况下拉不开枪栓的情况。
巴顿的防寒设施不仅在单兵身上,而且还改装了很多大卡车,在卡车上面安装了移动式的兵营,这种兵营里面有取暖设施,哪怕是外面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在移动式兵营内,还是烧得暖暖的,在里面完全可以脱掉外套和毛衣,只穿一件保暖内衣。
这种带有取暖设施的移动式兵营,是巴顿自己找人设计的,房子是石棉板的,房子里面有个锅炉,可以烧热水给房子内取暖。
士兵的防寒设施搞得很不错,可是坦克,巴顿是对美国生产的m4坦克有很大的抱怨,因为美军的坦克是汽油机的,汽油机在严寒的情况下,容易启动不了。至于发动机怕冷的问题,巴顿可以解决,采取一定的保暖设施,能让坦克照常发动起来,但是头疼的问题是,美军的坦克没有加宽履带,在冰天雪地里面行驶,容易陷入雪地中出不来。
而苏联人的坦克,在冬天的时候都用了加宽式的履带。
改装坦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巴顿只能是给国内发电,请求生产一批宽履带。
但是仗是要打的,巴顿率领美军,渡过北德维纳河,一路向东,向乌拉尔山脉发起攻击。沿途都是苏军的薄弱环节,没有多少苏军在防守。
由于美军加强了防寒设施,使得美军能够在有利的环境下作战。而苏联人,反而在冰天雪地里面受冻,只能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同美军激战。
听说巴顿不去打莫斯科,却是往西伯利亚深处攻击,艾森豪威尔十分愤怒,发电斥责巴顿,称巴顿在打无意义的仗。要打垮苏联人,就要先拿下莫斯科,那样苏军就会像雪崩一样全面崩溃。
巴顿反驳说:“当年拿破仑不是也到了莫斯科了?结果怎么样?既然我们的情报人员得到了俄国人兵工厂的位置,我们就要抓住重要目标攻击!要不然,我们一路过去,连一个俄国人都看不到,我们自己反而冻死饿死?”
拿破仑六十万大军进攻莫斯科,当时沙皇只有十九万兵力。结果呢?法军惨败,六十万人只剩下两万人回到法国,其他的全部丢在俄国。也就是兵败莫斯科,才使得拿破仑被反法联盟击败。
巴顿明显是吸取了拿破仑的教训,他的战线虽然拉长,但是却严令保障补给线的安全。在俄国这种冰天雪地的环境下作战,一旦补给线遭到破坏,就是一场严重的灾难!
失去了补给,人在严寒和冰雪中饿着肚子,失去保暖的物品,很快就会意志崩溃,最后导致全军崩溃,惨败而归的下场。
苏联人对巴顿仍然采取了坚壁清野,小部队骚扰的办法。但是巴顿全力保障补给线,利用苏联在中北部地区兵力薄弱的弱点,在锋线上的兵力布置不多,而在后勤保障上,却动用了大量的兵力,是典型的前轻后重的阵型。
美军的坦克在冰天雪地里面不好用,巴顿就让士兵一点点的推进,碰到坦克容易陷进去的雪地,就让士兵在地面铺设木板,让先头部队过去。
后面的部队,留下大量工兵,保障运输线安全。有工兵在维护公路线,有坦克和装甲车在保护运输车辆,加上大量分散活动的美军狙击手,让零星骚扰的苏军,在巴顿面前吃够了苦头。巴顿的大军,一路向苏联新的工业区推进。
巴顿在日记上记录:我们一开始也吃了大亏,但是在吃亏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对付这个野蛮的国家?事实上证明,我的打法是正确的!在严寒地带作战,首先保证后勤保障,稳步推进,直逼敌人的要害,迫使敌人来同我们决战!
美军一路推进,苏联人终于沉不住气,斯大林下令,从莫斯科抽调四十万大军,向东北方向赶去,准备同巴顿的军队在西伯利亚冰原上展开一场大决战。
其实相比起重武器来,苏军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苏联人的坦克不怕严寒,苏联人的火炮数量要比美国人多,苏联人的空军和美国人也是旗鼓相当,甚至更占了一点优势。不过美国的后备力量雄厚,生产力强大,能够补充得上来。苏联人一旦工业区失守,他们就将会陷入损失一辆坦克少一辆,损失一架飞机少一架的绝境。
斯大林只有尽快通过同巴顿展开决战,保住工业区的办法来支撑下去,否则德日美三国夹击苏联,苏联是必败无疑的。
东线战场,朱可夫已经放弃了赤塔,向贝加尔湖一带撤退。
本来苏联人还是能够守得住赤塔城的,但是日本人在巷战中使用大量毒气弹,造成苏军惨重的损失。
日军虽然攻克了赤塔,但是日本人在赤塔损失惨重,有五百多辆97改坦克被击毁,六百多架飞机被击落,日军伤亡了十二万人。
朱可夫的撤退,是要把日军往腹地引,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对日军展开合围。
天气已经转冷,这个时候日本人如果再使用毒气弹和细菌武器的话,效果会差了很多。在天气冷的时候,朱可夫就可以放手和日本人一战。
日本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大将也算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物,他看出了朱可夫的用意,于是梅津美治郎让日军暂时停止攻击,先稳住自己占领的赤塔一带。其实日军更重要的是,为了石油资源。
日本的石油钻探队进入苏联外兴安岭一带。果然不出所料,日本人在外兴安岭一带找到了大量优质的石油!
西线战场上,由于艾森豪威尔的美军从后面杀了过来,彻底切断了列宁格勒的后路,使得列宁格勒的苏军再也得不到任何补给。斯大林只能下令,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列宁格勒,美军从苏军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