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科技狂潮-第3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星联在做了探测后,确认安姆星这处高原的宽阔谷地最适合建造移民点,直接用清道夫号的轨道炮轰炸出这一圈“地基”。

    在那之后发生过不少事情,除了星联的联络员,杜凯也就接触得到蓝十字会和星门基建的人,听他们说,最初降下来当能源站的老式飞船还摔坏过好几艘,差点出了核污染事故,原因是这里的宇宙常数有点问题,引力计算不够准确,为此还让星联最高级的人工智能出手进行了调整。

    杜凯来的时候,初质工厂和加工厂已经建造好了,城市护罩的建造工程刚刚展开。

    对杜凯来说,这可是个大工程,在地球上没个三五年可搞不定。但在这里,他见识到了令人头皮发麻的基建速度。

    这里没有空气也没有水,温度低到零下二百五十多度,护罩的骨架采用了三段式结构。最低的一百米是用低温合金钢,之上的一百米是用钛合金,剩下部分是用杜凯不清楚细节,只知道更轻更有韧性的超钛材料。

    这处谷地是安姆星沙化现象最轻微的地方,沙层厚度只有三十米,之下是几千米的岩石层。星门基建给高泉市搭的城市护罩,骨架底层深入到地下五十米,确保嵌入到岩石层中。

    直径3。5公里,高600米的外层护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建成了。之所以这么快,相当一部分原因跟星门基建的装备有关。在杜凯看来,星门基建的工程装备稍稍改装下,就是充满了近科幻色彩,拥有巨大威力的武器。

    星门基建的挖掘机器人就是一种机械怪兽,跟幻想小说里的那种巨大沙虫很相似。一截截拼装起来的身躯可以自由活动,头部和身体布满了巨齿涡轮,一路爬行,抛射着高高的沙柱,只用了三天,就将轨道炮轰出来的弹坑连成一条宽三十米的沙道,露出下方的岩层。

    之后挖掘机器人开始转第二圈,这一次在头部装了大功率的微波发射器,将岩石粉碎掉,原本用来吸沙的抽…送机又将粉碎后的碎石抛射出来,这个过程比较慢,用了一周。

    挖掘机器人再花了四天转第三圈,将骨架的底座铺设好,之后就进入骨架的搭设环节。这部分工作就需要人跟小型的工程机器人协作,搭起最初十几米龙骨。龙骨是一种十字结构,左右端是连接底座,上下端是滑轨。

    最初的龙骨搭好后,人又可以休息了,每节龙骨安装上可以沿滑轨运动的机械臂,由机械臂开始往上一段段的搭建、焊接或者铆接。这些机器臂会根据需要,在底座准备好的资材库里选取构件或者工具。

    三层骨架在中心合拢后,星门基建用大功率的激光将填埋的沙石烧成玻璃,将底座牢牢固定住,当时的景象,杜凯至今记忆犹新,他觉得把地球上那些人拉过来,会一面高呼神迹,一面觉得这么挥霍能源简直是神经病吧。

    骨架搭好后,机械手臂继续依靠滑轨铺设玻璃。对太空一片幽暗的安姆星来说,其实直接搭不透光的材料也没什么,不过考虑到居民的心理健康,而且制造石英玻璃的工艺简单,材料满地都是,再配合有机玻璃,防护上也没问题。

    两个月出头,外层防护罩就搭好了。内层护罩依样划葫芦,还因为小了一圈,地基也不必做得那么深,进度更快。

    搭内护罩的同时,内部的“装修”工程也在同步进行,当然所谓的“装修”,即便只是空气系统,放在地球,都是宏伟的大工程。

    内护罩边缘,有一圈十二根大约200米高,直径30多米的柱子。这些柱子不仅是护罩的支撑架,也是空气的控制系统。

    由防护罩外工厂制备的氧气、氮气等气体输送到内外防护罩之间的空气制备站,空气制备站连接空气循环系统,由智能控制,形成空气的新旧循环。这些空气就由这十二根柱子上的送风抽风口,加上还有各处地面的进出风口辅助,形成空气循环,也算是“人工造风”。

    在送风口还有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调节系统,根据设定的气象条件,由市政管理gei妈祖进行智能调节。

    三轮电车奔行在光洁如镜的黑曜石地板上,杜凯回味着高泉市的一项项市政奇迹,心中充满了自豪。每一项奇迹,他都是参与者,很多小项目他还是负责人,对一个市政工程师来说,还有什么比得过这样的成就感呢?高泉市虽然小,却是一座奇迹之城呢。

    不过即便是种种奇迹,地球上的正常人,也没几个愿意跑到这里来生活吧。

    想到这,杜凯心中又不由蒙上一层阴霾。

    是的,奇迹多,缺陷也多。被封闭在这个大玻璃罩子里不说,地面还全是沙子,见不到植物,见不到喷泉,享受不到飞行的乐趣,呼吸的空气也全是制造的,没有田野、乡村和山林的味道,更没有繁华城市的喧嚣,甚至衣服都是清一色的贴身太空服。

    也不会有正常人敢跑到这里来,跟他们这些星门综合症患者住在一起。除了蓝十字会和星门基建,以及星联那些不怕星门综合症的“新人类”。

    思绪发散,杜凯心口更加沉郁。

    pei上,同事们一直聊着天,星联传媒要来这里拍纪录片的事情是热门话题。杜凯再想到远在地球,自己这辈子永远不可能在当面见到的亲友,更涌上一股悲凉之意。

    这辈子,就真的呆在这座玻璃罩子里了吗?

    ar视野里忽然弹出一个女子的头像,是他妻子郑雅,她甜甜的笑着:“准点下班,不准跑去酒吧,今天我给你烧鱼。”

    鱼!?

    杜凯吞了口唾沫,嘴里却说:“什么鱼?别是那种克隆鱼吧?不怕吃了变异?”

    郑雅的小头像白了他一眼:“新希望搞的太空鱼,听说是原生鱼卵冷冻后送过来,再孵化出来养大的,鲟鱼哦。”

    杜凯知道这个,十多年前,挪威就搞出了冷冻鱼卵技术,可以在零下一百七十多度,将鱼卵一直保存下去,这跟克隆技术没什么关系。

    “弄个鲟鱼两吃,不,三吃吧”,杜凯咂着嘴说,接着再皱眉:“是送的福利还是买的啊?”

    郑雅啐道:“还三吃呢,味精和盐倒是不缺,葱姜蒜都是人工养殖,贵得要死,酱油更得省着用。”

    她再叹道:“当然是福利啊,这是第一代养殖成功的赠礼。你也知道,就算是根杂草,从地球弄过来也得卖出冰山雪莲的价,等以后大规模养殖了,那时候恐怕得花钱买了。”

    郑雅的语气变得有些沉重:“城市在扩建,以后人多了,就没这么好的事了吧。咱们挣的这些钱,以后够用吗?只是咱们过日子也没什么,可现在有了孩子”

    孩子,对了,我快要有孩子了啊。

    虽然再见不到父母和朋友,但他起码有了妻子,妻子还怀上了孩子,这座玻璃罩子里,有和他一起面对人生,一起携手走下去的家人。

    浓郁的温暖驱散了之前的郁凉,杜凯笑道:“老婆大人,就算你对我这个工程署的署长没有信心,多少也对你自己有点信心吧。你是老师呢,学校不可能不要老师。如果老师都过不下去日子,这个地方还有什么未来,有什么希望呢?”

    “哟,你倒是没被那种人工智能替代老师的论调骗住呢”,郑雅也笑了起来。

    妻子当然不是怕未来生活不下去,而是怕未来不知道是怎样的,就跟他自己一样。

    当初还真是有些头脑发热啊

    杜凯这么想着,蓝十字会在隔离区招收太空移民,首选有技术专长的人、孤儿、年轻父母以及已经确定关系的情侣。

    他和妻子是在高泉市才相识的,他们都因为星门综合症被社会抛弃,跟父母亲友隔绝,对世界差不多已经绝望了,移民成了他们逃离过往的途径。

    杜凯先来,郑雅后来,带着孤儿们游览城市的时候,杜凯这个导游跟郑雅来了电。以地球的速度来看,从相识到成婚不到一个月,完全是闪婚。但在安姆星,城市两三个月就拔地而起,人之间也没地位和财富的顾虑,交往更加纯粹,更需要相互慰藉,这个速度已经算慢的了。

    想着晚饭的鲟鱼,还有妻子的笑脸,杜凯觉得,未来并不是那么飘渺的。

    下个月他就要被调去高泉市的扩建项目组了,那可是座预计要容纳上万人的“大城市”啊,看设计图会把支撑柱建造成摩天大楼,而且还会开始做土壤化的尝试,要种上树,要建花园,要修湖泊,那应该是一座让人感觉不到跟地球有多大差别的城市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