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当鬼子一个个的美的不知天高地厚时,从四面八方隐藏着的八路带着县大队、区小队的民兵们悄然的摸了过来,二话没说手榴弹可一下都出了手,虽然正午阳光高照可当时天都似乎黑了下来,当是黑鸦鸦的飞向池塘的手榴弹把天空都遮的住了,不少的手榴弹在空中相互撞来撞去的撞的不可开交的“叮当”乱响。
那真叫一个嘎嘣脆,一个大队的小鬼子愣是一个没能上岸全被手榴弹盖在了池塘内,倭国天皇的弟弟那在当时可真是叫个了不起,据说还有他们的那位喜欢着了个大裤衩的大神罩着呢,死了。
这可是不得了的一件大事,这边庆祝大捷那边白幡遮天,等鬼子的大队人马开到半山时八路们早就打游击去了,留下的是满池多彩的“浪里白条”们,风景煞是美观。
百姓们私下里相互庆贺个不住,大财主村上的百姓们更是治了一块大大的匾一路放着大鞭送到了财主的大院前,齐声感谢大财主有先见之明,要不怎么无巧无不巧地刚好去挖这个不小的山,刚好挖出一个大的了不得的池塘,刚好是让小鬼子的天皇的弟弟葬在这里,刚好还有那么多地小鬼子殉葬,这不是明显地给这么个大人物提前挖了一座风水大墓不是。
百姓们这相互间的轰传当真是让大财主不由地明显地心慌慌、意茫茫,看来天意就是这样了,要不要不自已怎么就闲的没事与叔伯打的什么赌,耗费的快一半的家产去挖那座山不算,这下子把老天都得罪了不是,所以只能也只好心平气和地被他的叔伯继续教训了。
李华的爷爷当时正是区小队的一个民兵,年约三十来岁,手中的武器就是两颗边区造的手榴弹和一把红樱枪,这还当是他第一次参加战斗,虽然战前的动员让他心中的热血几乎沸腾,可就是不知怎地手不听脚、脚不听心,在埋伏的时候那么热的天硬是还觉的身上发冷直打摆子。
当听到有人大喊一声“打”时,爬在池塘边的李华的爷爷用颤抖的双手把两颗手榴弹和红樱枪没头没脑的全扔了出去,压根没管它们去了哪里。红樱枪自是飞翔不了多远,两颗手榴弹远远的飞出,有一颗没响那是没拉弦,另一颗正落在小倭国天皇弟弟的头顶上炸了个睛空霹雳,因此李华的爷爷也成了埋伏的队伍中第一个打响战斗的人,当然也是第一个投弹和第一个掷枪的人。
眼瞅着一个胖虎虎的家伙先是在水中一个筋斗直跳而起,然后在空中四肢挥出了几种不同国家的舞蹈,再然后就是又在其它手榴弹的爆炸声中身子横在水面上忽上忽下了好一阵子,于是立了大功头功得到了应有的嘉奖,奖品是倭国天皇的弟弟在打死道观里的一个道士后抢来的一把折扇。
扇子上面的文字十分的古怪,写得密密麻麻没人认的,就连教书的先生也直摇头说是某种咒语,可这是一种荣誉不是?李华的爷爷就十分小心地将折扇保存了下来,他带着它参加了八路,又后来南北转战直到退休,折扇理所当然的成了李家的传家之宝,后来李华的爷爷还用水晶玻璃作了一个盒子将它存放了起来。
我家的老人们就常见到他拿出来给大家看,后来不知怎地因为这把扇得罪了什么人一直到死都没再让外人看见,而我也只在李华的母亲去世后在李华的手里又见了一次,听其他的老人说那把折扇是个了不得的宝物,可惜那年月太动荡了些不能再显于人世,后来经历了太多的事而不知所终。
只是再后来见到县里的、省里的大人物们走马灯似的到我家寻李华来来去去的,更有人出价出到了人民币十万元购那把扇子,要知那时一个县级的大人物的工资一个月才几十元,当然了李华的爷爷是坚决不卖,前前后后有不少人被李华的爷爷骂出了家门,前前后后又有许多领导上门求宝被李华的爷爷巧言婉拒。
后有人说根本没有什么扇子之事,是李家用来抬高自已在抗战中的战功,众说纷纭,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数十几年过去后听说日本倭国来了一个什么考查团,要求那个县里在那个天皇弟弟亡去的半山上有道观的地方建一个纪念碑,如果县里同意就给县里几亿几亿日元做为赏金云云,看来这事果然是真得。
为了那些个几亿日元当既有人跳着脚儿让县里领导们同意,听说有一位了不得的省里的领导还专为还未立的那个什么碑写了篇很是有些气势的题跋,以彰显中倭友谊万古长青云云。
但是县里的顶了天的那个领导严词拒绝,据传说他宁可舍了生家性命坚决地将倭人们的考查团赶出了县城去。
百姓们传说是那位可敬的领导说:“如果立碑也应该是抗日英雄的碑,日本天皇的弟弟被打死是他罪有应得,要不他不死在自已家中怎么会死在这一方的领土上的?日本天皇如果被打死在这儿那更好,俺会率全县百姓立一个中华抗日的成果的纪念碑”。百姓们的传言应是众说纷纭,不过有人说他曾亲耳听过老领导说:“如果有人敢向那些不是人的人低头,俺只好重新领着全县里的百姓上山打游击,继续抗日继续让那些个叛徒们记着过去的事。”
结果小日本倭人天皇的弟弟的纪念碑硬是没立成,可是将日本倭国考查团赶出去的那位可爱的领导却得到了全县百姓的真心拥戴,或许他自已也或是他的某个亲友曾参加过那次战斗,也或许过去的日子让他对倭人有种刻骨的恨,反正后来那位了不起的领导还受到了太多的百姓们赞美,不少百姓在家中立了他神位而悄悄的供奉了,让我说是当是自古均道的那句老话,“公道自在人心”。
日本倭国的考查团离开后许多人又想起李家的宝贝,登门的人又渐渐的多了起来,李华的爷爷干脆全部拒之门外或以不在推挡遮掩,日子一久人来渐稀,车水马龙便不复有矣。
第二章 扇子上的文字
在李华的爷爷参加了八路后四处转战的情况下,李华的父亲就在李华奶奶的保护下一路讨饭逃到了现在住的我家所在的这个小山村。
李华的奶奶是一位小家碧玉识文断字,如果是一伟岸丈夫必是人中俊杰,虽说生活很苦可李华的父亲却是受到了少见的极好的教育,直到解放后第一次收完麦子李华的奶奶带着李华的父亲起程返回到了老家,直等到李华的爷爷省亲回来。
要说李华的奶奶可真了不起,这个女人用自已的坚强和不屈的精神硬是感动了李华的爷爷,而且日久物是人非,原村上的长幼老少又多死于战乱,亲戚寡朋友稀,所以李华一家商议后又回到了这个小小的山村,也算是移民改长住了。
李华的父亲人们都叫他李二蛋,是一个教师,在乡上的中学教授初中的语文。
当时因李华的奶奶的身份本就属于出身不好且李华的父亲为臭老九系列,故其一直很不得志,几次大的人事调动也均与其无缘,只好不理俗事埋头钻研、刻苦学习,成了县里少有的优秀教师多次被嘉奖人气甚旺,曾有高层公子公主非他教不入学非入其班不读书之传闻,村民们听之当笑料耳。李华父亲的名字也由此四方传播,名声渐达于外域。
李华的父亲从小四书五经的学起来,诗词歌赋无不精晓,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县里可算得上是大家了。
每到逢年过节时,总是有许多的尾巴吐着青烟、黑烟的各种五颜六色的漂亮的小轿车停在李华家的院门前。来的人诚诚恳恳提着大兜小袋的物事,回的人喜笑颜开手里捧着几张薄薄的纸。真是喜鹊东来,名声在外。
当李华的爷爷随大部队去收复新疆时,李华的父亲已经十多岁了。当李华的爷爷复员时,李华的父亲就成了亲,娶了县上有名的一个才女。
据说李华的父亲成亲时四乡来贺者众,高棚遮道流水席直落五日才休。从县里来的大厨走时累得硬是被村民抬上的车,各路领导们的小车儿堵塞村道两日方通,两口甚是恩爱。
不久一场文化风暴席卷全国,小小的山村也未能避让的半分,村里的有点身份的人全都被捉去参加一次大的批斗会。听老人言被捉去的人是戴了一种用白纸自制的用墨汁写着名字的高帽、挂着书写着罪行的黑牌子赤着脚一直走到县上,参加了县里的阶级斗争大会。
县里的那位当初是县游击大队长的坚决抗日的老县长在自家门前自尽,据说他死的时候一连下了十天的大雨倒了许多的房屋,真有种山崩地裂的感觉。
李华的爷爷被关了起来,据说是因为他侵占了国家的财产与人民为敌,而财产就是那一把小小的折扇。
李华的父亲为了救李华的爷爷,又挡不住李华奶奶的强烈要求,连夜用一把旧旧的折扇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