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3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出口,再出尔反尔。怎么也不是个滋味。
“老夫仔细考虑,你刚才所说方法,却与朝廷设立常平仓、惠民仓类似范仲淹直接说道:“具体做法如何。你可有个详细条陈?”
其实无论古今,给予底层百姓一定的社会保障,除非是战乱动荡时期。不然像救济孤寡、设立义庄、赈灾、免赋、平抑粮价等等行为。都是朝廷及地方官衙必须履行的职能,比如汉代创设常平仓,丰产则买,歉收则卖,平抑粮价,隋代设义仓。丰年征粮积储,荒年放赈济困,起到济困助贫作用。
而宋朝则在各地设常平仓与惠民仓,调剂百姓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然而上年杭州恰逢旱灾。开仓放粮之后,地方仓库食粮严重不足,急需补充,哪里还有余粮赈济百姓,故而范仲淹才会如此烦恼。
见楚质还在踌躇。范仲淹继续说道:“低息放贷,确实是个好办法。但归还之利,却要仔细斟酌,毫厘之利。着实少了些,不如暂定为一分吧,到收成之时,恰好以其利补充常平惠民粮仓,以备来年不时之需
看守兴致正高的范仲淹,楚质不得不小声说道:“太守,州衙尚有;二二辊,若是百姓纷纷前来借贷,是否可以支撑得
经楚质提醒。范仲淹立时皱起了额头:“如今州衙银库只余下千多贯钱,仓中尚存数百石米粮
不用说,紧凭区区数额,肯定是不够的。楚质闻言立时大喜,趁机说道:“县衙也是如此。太守,这样说来。怕是难以成事如此良法。不是不想用,而是条件不成熟,受客观因素限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嘛。
见到范仲淹似有话说,楚质连忙抢先道:“太守若是想奏请朝廷拨款。怕是徒劳无功之举,而今国库情况,想必太守也知之甚清,怎会有余钱剩下
倒不是楚质危言耸听,朝廷缺钱,方方面面都呈江河日下之态。究其根源。无非是冗官冗兵罢了。为了养活几万官吏,还有百多万禁军,花费巨亿,这可不是形容词,仁宗时期,每年岁入都已经过亿,但是却经常入不敷出,年年保持三百万的赤字。
至于建国时期数目骇人耳目的封桩库、左藏库等昔日金帛山积的国库,到现在完全空空如也。恐怕连耗子都不见一只,国力已大不如前。方方面面都呈江河日下之态,自真宗开始,朝廷上下其实早已注意到日用渐亏的事实。不少大臣都上书言事。想出各种各样的主张和方案。甚至范仲淹已经着手实施庆历新政。最终却没有收到任何明显的实效。其实朝廷危机人人皆知,而且人人都认为必须改革,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在不损伤自己既得利益之下改革,天下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范仲淹失败是必然的,国库缺钱也是无奈的。
良久,范仲淹挥手道:“你先回去吧,待老夫仔细静思片刻
不是范仲淹想不到,而是关心则乱,为百姓担忧竭虑,忽闻此解决方法。欣喜之下未能细想,如今考虑片刻。才觉事情不易完成。
楚质却步告退,心中泛起几分黯然,不是他不想帮忙百姓,主要是他太清楚杭州吏治情况,州县正官还好,进士出身,薪俸待遇优厚,还能克制些,然而那些皂吏衙役就不好说了,往往能把惠民良法祸害成虐民之施。
就怕明白告知青苗法的危害。以范仲淹的性格,恐怕会要推行实施吧。只有从根源上断绝了这个念头,才会让他打消主意,主耍是临时实施的法令漏洞百出,监管执行力度简直没有。就算主政的是范仲淹。楚质也不敢冒这个险,不然到时整出个流民图出来,自己岂不是万死难逃其咎。
因为是在书房巾商议。两人不说,自然没人知道青苗法还未实施便注定要天折,官府不公布,普通百姓自不会知道,然而,事关自身利益,风声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一些地主豪伸耳中,顿时得到他们的热烈反响。
断人财路,简直十恶不赦,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楚质带着一帮皂吏差役,摆开排场。浩浩荡荡的下乡巡视去了。
按照太守的指示,劝课农桑。总不能只待在县衙写几道公文告示,最起码也要深入基层指手画脚几下,挥挥锄头,做个样子,出郊赏农嘛。权当踏青好了,当然,只是想想而已,楚质却没有这个胆子在范仲淹眼皮底下偷懒耍猾。
“主簿,说起来本官也有数月未曾下乡体察民情了吧。”
既然是体察民情,自然是逢村必入,山村道路崎岖不平,坐轿自然不合适,走路也太过缓慢,而且劳累,最佳选择自然是骑马坐驴。
虽说大宋缺马,但是缺少的是精良战骑。弩马却还是有的,作为一方知县,坐着一骑不算高大,贵在温驯的弩马,行走于田间梗道上,再望着刘仁之身下皮毛乌黑发亮,精神抖擞的精壮毛驴,再对比底下骨瘦如柴的弩马,楚质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大人也是无奈,实在是抽不出空来,但是心系百姓之念,我等却是心知肚明,由衷敬佩的刘仁之轻轻微笑,熟络的奉承起来。
“话虽如此,但看其情形,做的还是不够啊。”望着一块块还未翻土的田地,楚质不由皱起眉来,这个时候了。按理来说,就算未正式春耕播种,百姓也该把田地犁翻几次,以便撒种插秧,而如今却不见行动,前景令人堪忧啊。
刘仁之心有戚戚焉,赞同说道:“那大人此行算是来对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柑章节更多,支持作
第一章第三百七十二章劝解
品年赏农吊然是向戏言,但是也真有不少州具官员以劝你切旧口,跑到郊县踏青春游,使得百姓疲于接待,劳民伤财之余,还耽误农时。
这种事情楚质是做不出来的,所以出行的时候,已经发下文示。严令不许地方里正村长组织百姓迎驾,有违必罚,半年多了,乡伸也算了解楚质的脾性,知道这位县尊平日说一不二。官样文章做得极少固然有心迎候,却真怕为此受罚。
所以一路行来,路过几个乡镇村庄,倒是没人前来打扰,楚质得以仔细观察各地水利农业情况。收获良多,却感问题的严重,邻近杭州城的乡镇情况尚好,但是一些偏僻的地区。特别是经受过早灾侵袭的村子,情况很不容乐观。
就算已经多年不曾耕田劳作。或许连锄头犁锹也都淡忘怎样使唤,但是基本的农耕知识还是记得一些的,然而此时此刻,楚质却看到接连成片的田地里,杂草丛生,像是荒芜了多年一样。
百姓是最为善良勤奋的,对此楚质虽持怀疑态度,但是却深信农民靠地吃饭,若是不勤奋耕作,将无以养家活口,想懒惰也难,如今春耕将至,田地却无人护理,这么反常的情况,恐怕不是一句偷懒可以解释得通。
连续走了几个。村庄都是这种情况,只是偶有几块田地已经翻犁撒种。有的甚至连幼芽青苗都冒了出来,而其余都处于荒置状态。
察觉楚质心情不畅,刘仁之提议道:“大人,耍不要寻此地的乡伸前来了解情况?”
“不必了,我们直接入村寻问百姓即可。”楚质说道,乡仲巴不得遇到这种情形,问到他们肯定极力掩饰糊弄,可能连没半句真话都没有。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衣饰华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来头不非富即贵,微服私访就没这个。必要了,直接亮明身份,几个衙役开道,径直朝村落走去。
一阵鸡飞狗跳,望着笑靥如花的乡伸,还有低头惴惴不语的百姓。楚质却是已经习惯这种场面,不等乡仲引领,便走入一间寻常茅草屋里,其他事情。自有刘仁之安排。
不愧是得力助手,刘仁之处理这和事情十分得心应手,让茅屋主人进去听候知县大人话,同时吩咐衙役在外戒备。自己就和那些乡仲们寒暄客套起来。
茅屋主人年约四五十岁,平日里接触最多的或许就是村里乡仲。不然就是前来征税的皂吏衙差,知县是多大的官,他也有点糊涂,不过连在村中最权势的几个地主老爷都要小心陪着。肯定是个大人物无疑。
小民,乌麻,磕见大大”大”一紧张却把刘仁之的指点给忘记了,跪下之后,身体不住颤抖,舌头打结直哆嗦。
“赶紧起来。”楚质和声说道,上前将乌麻扶起。一是表示亲民。二则真不适应一个年纪比自己长两倍的人跪拜。
咐”顺势站了起来,乌麻低下头,谢了半天不成句,紧张拘束之色不减。
“坐下说话。”楚质说道。知道对方未必敢,便强行按着他落坐。随之坐在其旁,和颜悦色问道:“家里有几口人?”
“十五,,不,十六。”乌麻紧张回答。
不是吧,楚质打量茅屋,虽只是厅堂一角,但也能推测其屋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