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人潮络绎不绝,军旗、铠甲、兵器慢慢地堆成一座小山。解除武器地士兵相互搀扶着,走到那个将军身后,排成阵行。
“大夏国,殿前司步军向大宋河东军投降。”又是一个将军大声地说。
更多的士兵都将扔掉手中的武器,蚂蚁一样排成长龙从河东军面前走过。
这次换防总的来说秩序还是很好的,若是在平时,只需半个时辰就能结束。可这些党项人饿得只剩半条命,动作也迟缓许多,竟耽搁了小半个时辰。
好不容易等到防务交接完毕,孙重山见党项人已经彻底变成手无寸铁的平民,这才笑着对王师信说:“妥了。”
王师信冷冷地说:“敢问将军,这七千人马河东军将如何安置。”
孙重山来的时候已经在杨华那里得到指示,见王师信问起,回答说:“王大人放心,我家大人也不是一味嗜杀之人。这些投降的士兵,大人都将发给路费遣散回家。”
“替我多谢你家大人。”听到杨华保证这七千人地人身安全,王师信松了一口气。
“呵呵,王大人,等下会有人引导这些降军出城去军营安置的,放心好了。”孙重山笑着说:“我家大人说了,王大人乃忠贞之士,而大人他又最喜欢你这种忠义之人,日后必定重用。我马上叫人送你去见杨大人。”
信苦笑这摇头:“重用,如何重用。王师信深受我重,却不能保家卫国,又怎么好意思再做官。”说完话,他突然高高跃去,一头撞到皇宫门那只巨大的抱鼓石上。
热血迸起,那只石,反要沾上油脂和饭粒。胡须的尾部还要开叉,发黄,弄得杨华很是狼狈。
迫不得已,他只得请李清照过来帮自己简单处理一下。
虽说是简单处理一下,过程却也复杂。李清照先用小剪细心帮他剪齐胡子,然后用皂角洗干净,等胡子干了之后,敷粉、上桂花油,足足折腾了一个时辰。
现在,杨华看起来利索了很多。
他叉着脚站在皇宫门前,双手抱胸,平静地看着前方:“可以开始了。”
杨志走到门前,大声吼道:“大宋河东军,接受夏国国君李乾顺的投降,仪式开始。”
几个东倒西歪的太监快步走了出来,手中扶着一个形容憔悴的中年人。
那人走到杨华面前,推开众太监,手中端起一个盘子,上面放着西夏国皇帝的玉玺:“夏国国君,李乾顺向大宋投降。”
杨华哈哈大笑,昂首接过玉玺,径直扔在地上:“没有夏国了,还要玉玺何用。从即日起,贬夏国国君李乾顺而河间王,转送太原安置。”
“万岁,万岁!”
几千河东军士兵都欢呼起来。
“河东军万岁!”
“杨大人万岁!”
……
微微闭上眼睛,仿佛在享受这一刻的滋味。
良久,杨华这才一把扶住李乾顺,温和地说:“河间王乃至诚君子,你也不要担心,我家皇帝定会善待你和你的家人的。我西征之时,已在太原为大王起了一处宅子,连用人都给你准备好了。”
李乾顺看起来稀哪个是一个儒雅的文人,听到杨华这句话,他苦笑道:“将军有心了。”
“自然有心。”杨华笑着说:“党项在我河东西面,中间只隔了一道黄河。正如本朝太祖皇帝说的那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嘿嘿,河间王让本大人失眠很长时间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三百三十二章 政治
更新时间:2009…11…6 0:29:02 本章字数:3842
杨华这么说,李乾顺也只能苦笑了,失败者也只?羞辱,而杨华是天承朝最跋扈的将军,素来都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也许自己将来还真要仰他的鼻息了。
接受完李乾顺的投降之后,杨华命令杨再兴带着一支一千人的军队带着这个西夏国君回太原去。随行的还有中护军指挥使,杨华的侍卫长折彦文。这两个人都身上带伤,杨再兴断了一条左腿,已经没办法指挥军队。而折彦文则断了两根肋骨,也只能让他回太原休养。
这次西征,河东军损失虽然不大,可三员大将的受伤还是让杨华颇为恼火。尤其是赵明堂,因为身上的伤实在太重,基本宣告其军事生涯的结束。
李乾顺做了这么多年的西夏国君,应该说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君主。走的那天,还是有不少西夏旧人随同前往太原,以便服侍,其中还包括杨华一直不能招降的李良辅。
站在皇城的城楼上,看着李乾顺的背影,已经大量的随行官吏。杨华禁不住感叹,李乾顺这人还算是不错,很给恩好感的。如果不是因为身份地位的关系,或许还能同他交一个朋友。
在杨华同他接触的这段时间看来,此人气质高雅,说话谈吐都很坦诚,对如何治理国家很有一番减低。如果不是因为他是西夏的国君,这样的人才杨华是不肯放过的。而今,也只能叹一声可惜了。
不过,同李乾顺这段时间地交流还是让杨华对如何治理宁夏有所启发。李乾顺以前亲政之时,一直致力于民族融合与汉化政策,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杨华也老实不客气地全盘接收了他的政治遗产。
沙州、甘州、凉州那边且不说,毕竟是党项人的固有地盘,杨华还没办法接受那里的政权。也只能听任那三万沙州军割据,留待以后以军政手段解决。就目前的宁夏而言,还有许多事务需要处理。
首先,当然是实行汉化政策。党项的发式自然不能保留,于是,杨华发布一条命令,所有宁夏人都必须剔光头发,等以后长出来后再结成汉人的发式。为了推行这道政令,那十多完俘虏兵发挥的巨大作用。
这些家伙在银川造了很大的孽,也剔了发,算是同杨华站到一条船上了。现在回到本乡之后,大多做了厢军。而在河东政治体系中,军人地地位极高。于是,这些俘虏兵在做了厢军之后,很多军官还兼了地方团练、知寨‘、保正等基层组织地头目。这在李乾顺时期根本不可想象,在得到利益后,这些毫无廉耻的家伙执行起杨华的命令来,更是卖力。
这十多万人牢牢地控制着地方政权。四出设卡抓捕顶着党项头式地百姓。勒令所有百姓说汉话。穿汉服。闹了个不亦乐乎。
虽然他们做事态度粗暴。不讲政策。很有现代镇城神管地风范。但工作效率却是极高。而杨华也默许了他们地出格举动。只要不闹得太过分。对于这些家伙他还是很宽松地。民族融合就是一场革命。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还是需要国家强制暴力地。
有这批还乡团和既得利益者地存在。杨华感觉自己在西夏地根基算是稳固了许多。按照后世一个伟人地阶级分析法。国家就是一个阶级镇压另外一个阶级地暴力机器。阶级问题不是宁夏地主要矛盾。而民族问题地解决才是重中之重。
这批俘虏军有十多万。而宁夏总人口也不过两百来万。可以说。这些人代表着宁夏路地社会主流。笼络住这么一批人。才是杨华现在最需要做地事情。
随着地方政权地建立。银川军也出发去河套平原了。
那边地情况比银川平原要复杂些。银川平原人口众多。百姓多以小自耕弄为主。
随着党项贵族大地主被河东军整个地连根起出,小自耕弄已经成为宁夏路的主体阶级。银川平原民心稳定,已经成为杨华手头最可依靠地粮食基地和主要兵源地。而河套那边则多以牧民为主,这些党项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社会结构也多以部族为主。要想管理他们,则要多花上一些心思。
一想起河套平原的事,杨华就有些头疼。
最后,他还是借鉴了后世的一些管理经验,决定让银川军去河套之后,将牧民们都依部落编成不同的队,登记造册。并将牧场依照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划分成不同的区,收归国有。到夏、冬两季时,国家按照各部族的牲口数量核定牧区。
草原问题的关键其实就两点:人口数量、牲畜数量。
牲畜数量问题关系到草原的承载量,若牲畜多了,草不够吃,自然有寻找新的牧场。只要国家牢牢地掌握着草场,就算是掌握住了游牧部落
。
当然,国家要想将牧场收归国有,有些部落定然不肯答应,甚至会起兵反抗。银川军这次去河套就是干脏活的,反正于忆和余良手头的一万人马都是从俘虏军中抽调的精锐,下手非常之狠。余甚至认为,杨华这次派他去河套的意思是让他将那些盘根错节的部落理上一理,最好能将部落上层一扫而空。
他也有决心干好这事,只要草原上只剩下贫穷的牧民,再没有酋长老爷。国家也就成为他们直接统治者了。
至于人口问题,也是草原上一个让人无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