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始皇将寝从宗庙脱离,改置在陵墓旁,世人才有在陵墓外祭拜的风俗。汉承秦制,也在陵墓旁安置寝殿,还准备了让死者生活舒适的各式各样设备。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嬴政自从登基为王开始,便已着手在骊山营造陵墓,统一天下后,即徵召天下罪犯为他营造帝陵。焀穿三泉,以铜制外椁(棺),墓内设计有如宫中一样,表现出百官就位的模样,至於绝品器皿及珍禽异兽等也从宫中移至墓室。墓室内点燃着以人鱼油脂制成的蜡烛,祈愿其永远明亮不灭。
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秦始皇下令工匠在墓室中装设可自动发射的弩弓,并以水银模拟天下河川及大海,以机关使之流动,如真实世界一样。
据推断,由於水银易挥发的特性,在墓室内注入水银,弥漫的水银蒸气不但可令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水银蒸气具剧毒,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除此以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记载秦二世命人在秦始皇墓外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并下令凡没有子女的先帝(秦始皇)后宫妃嫔,都要殉葬;为了防止工匠盗墓,贪取墓室财宝,所有参与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闭墓门,被活埋在陵墓里。据考证,秦陵西侧发现大量暴露在外的修墓人骸骨。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马车,出土时间为1980年11月,发现地点为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由数千件零件组成,虽只有兵马俑实际大小的二分之一,但考古学家要用近十三年时间(1980年至1993年)修复两辆铜马车,可见秦朝时期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述史料《汉旧仪》指,李斯是秦始皇陵工程的主持者,他曾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关於旁行三百丈的意思,专家作出解释,指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
2006年,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率领一众考古学家,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对秦始皇陵进行探测,查明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与墓室均呈矩形状。
至於墓室则位於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於一个标准足球场,周围建了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长约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
第四十一章 武经七书()
此外,考古学家亦发现秦始皇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大到难以想像。文學吧wxba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过程期间遇到水淹,所以才修建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墓室不遭水浸。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条或两条,但考古学家发现,秦始皇陵只有东、西两条墓道,这出乎考古学家的意料之外。
除此以外,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体积庞大,堪称国内之最,但封土从何而来则尚无定论。儘管有文献记载指封土堆取土鱼池,但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质疑这个说法,指封土堆的土壤样本含杂大量沙石,但取自鱼池裡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粘性甚强,极少含有沙石,而且认為秦陵陵区地势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从山下的鱼池取土显然要费力的多。因此,取土於鱼池一说值得商榷。
另有专家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復土驪山的说法,指封土堆其实是从墓穴中挖来,但经秦陵陵区高光谱遥感探测,在秦陵南部的驪山脚下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
经实地勘查,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跡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这也是对封土堆由来的新推断。
另一方面,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指。秦始皇地宫内水银含量的确存在异常,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正好与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若查明属实,正好说明秦朝时期已经有对中国地理作出调查和研究,可说是新的歷史发现。
目前中国政府并没有对秦始皇陵动土发掘的计划,主要考虑到著手发掘后,极有可能出土庞大数量的歷史文物,而在尚未完全确立妥善的保存方法下,实在不宜发掘。
兵马俑是在1974年3月29日被陕西省临潼县村民杨志发、杨彦信、杨泉义等人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一致认為此遗跡规不会太大,但很快发现兵马俑的规模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专家推测兵马俑遗址呈长方形状,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长六十二米,约埋藏七千多座与实物等身的兵马俑。不过超乎预期的发掘成果。却引来保存兵马俑文物方面的困难。
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得悉发现兵马俑坑的消息,即指示国家文物局与陜西省政府合作,迅速採取相关措施保护文物。因此挖掘工程暂时中止,在不损及遗跡的前提下,耗费近两年时间在遗跡上矗立著一座椭圆形的巨蛋建筑,并在1979年10月正式对公眾开放,命名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按照中国古代建筑讲求的对称原则。在陵园的西门、北门和南门应也有兵马俑坑,但考古人员多番实地勘查,一无所获,对於兵马俑坑置於陵园东侧的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现摘录如下,但以下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1、秦人葬俗坐西向东,兵马俑置於陵园东侧是顾及秦人的葬俗。
2、兵马俑置於东侧是表示秦坐西向东消灭六国。纪念战争胜利的意思。
3、兵马俑面东,正是始皇陵正门在东的原因。
4、兵马俑置於东侧。正符合古代阴阳战术中的右背高山,左前水泽,以防止敌军两侧突击,陵园其他三个方向的地形都无法符合此战术。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疆域异常辽阔,北至河套和阴山,南至南越(即古时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陇西临洮,东则延伸到了辽东及朝鲜。
匈奴人盘踞的河套地区,秦代时被称為河南地。
正当战国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草原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势,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住在中国北方与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随即成為新生秦帝国的最大敌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燕国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一本名為《录图书》的预言书,上面写著亡秦者胡。
根据这个预言,秦始皇认為最终灭亡大秦帝国的,是北方的胡人。当时北方草原的胡人当中,月氏和东胡都比匈奴强大,但因匈奴人的聚居之地是河套地区,对定都咸阳的秦帝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决定遣兵征伐匈奴。
不过李斯却指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也从来不储蓄粮食,极难征服。如果派兵轻装前进,容易导致军粮断绝而全军覆没;如果携带大量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於事。
对秦国而言,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只会令中原百姓疲惫。遇到匈奴百姓,亦因担心他们的忠诚而不敢役使他们。如果杀掉全部匈奴百姓,这又与君父自许的君王作為相悖,表明反对征伐匈奴。
秦始皇没有接纳李斯的意见,他下令将领蒙恬率兵三十万人,沿著今日兰州市至鄂尔多斯市一段的黄河,北伐匈奴,企图夺取黄河河套以南之地。
次年蒙恬攻佔河套以南地区,从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郡,沿著黄河修筑长城,於险阻设置要塞。
其后,秦始皇又遣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闕、阳山(即阴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逐次向北推进势力。当时的匈奴单于头曼被迫北迁,秦军在外奔波达十餘年,并屯驻在上郡一地,蒙恬之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