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叭沼铮2年后(1904年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
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產生了严重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属於社会科学的伦理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
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餘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1994年,渡边襄发现成绩算错:生理学上学期60分,下学期75分,单科学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学年总平均65。8分。学年平均83分的伦理学等第登录成丙等。
鲁迅后来作有《藤野先生》,对这篇作品也非常重视,1935年〖日〗本岩波书店要出《鲁迅选集》〖日〗本语译,他要求执行选集编译工作的自己的学生增田涉: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鲁迅身后,藤野也发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回忆鲁迅留学生活。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裡,〖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毙。喜欢在场围观的也是〖中〗国人这类事实的刺激,认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据永田圭介的专著《秋瑾─竞雄女侠传》在1905年秋瑾回国前曾在陈天华追悼会上对反对回国的鲁迅许寿裳等人痛骂,还拔出了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厉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1906年,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本年秋天鲁迅携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1907年曾拟创办杂誌《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
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復会(周作人认為并未加入),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不过销量平平。
太宰治(〖日〗本作家)生前接受委约,创作了一部描写鲁迅留学生活的小说《惜别》,1945年出版。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
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文写作)。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歷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僉事。
这时,他经歷一段思想苦闷时期,对社会改革颇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
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併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
(裕В郝逞傅笔痹诒贝蠹嬷敖彩Γ⒉皇潜贝笾肮ぁR驗榈笔辈淘嘈3ざü妫奖贝笕沃埃匦氪侨ピ粗拔瘢逞傅笔痹诮逃坷锏H蝺L事一职。这裡往往被写北大歷史的人搞错,生拉硬拽把鲁迅也当成北大职工。)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為笔名,在〖中〗国杂誌《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於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於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歷任第1科科长和僉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
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於双声迭韵的简笔汉字最為适用)。
最快更新,请。
第九十九章 老调子已经唱完;朝花夕拾()
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釗免职為止。
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平政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復职,但他选择离开政府体系。
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僉事周树人復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1926年318惨案爆发后,易培基等都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通缉了(裕В郝逞覆⒚挥斜煌
蔡元培将教育部改革為大学院期间,鲁迅被蔡元培聘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工资300圆。
大学院改回教育部后,这笔工资名义改為「教育部编译费」,仍按月支付。(1932年起,鲁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约编译」。)
1926年,。。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1927年,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29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
当时是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驊请鲁迅到校。鲁迅日记:1月26日「晚往騮先寓夜餐」;2月1日(除夕)「夜往騮先寓夜饭」,騮公邀鲁迅共吃年夜饭。不久又聘顾頡刚来校,顾北大毕业才6年就当研究教授,鲁迅很不服气,声称只要顾来他便走人。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两场题為「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
1927年,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為他是自由作家。
1927年─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賡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
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歷史。
1933年,鲁迅写了《為了忘却的纪念》凭弔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
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写信给鲁迅希望他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说:「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
1936年,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终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眾自发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眾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
第一次从万国殯仪馆啟灵时的抬棺人共12人,分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亙,后面依次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