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马行空四部曲-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得取舍,二者有高下吗?求仁得仁罢了,若不想让自己的认真书写流於一场街头卖艺或只成就技艺美学,那后者的努力无疑是重要且有效的。我在我崇敬喜爱的作家身影里看到,是故我也努力於此,并乐於以此与新人同行们共勉。

    小说新人奖决审意见、一场神秘的仪式─郭强生

    文学奖的稿子送到手上,明知十几万的小字可能又要让自己眼酸颈僵,但是每一次拆封时,手上捧着那一迭决审入选作品,我一样不改兴奋与迫不及待的心情。

    像是收到了一份礼物。

    哪一篇作品,这次会让我在拥挤却又冰冷的地球上又有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会心欢喜?同时想到这批作品是从三、四百篇投稿中,经过初复审严格的讨论与淘汰而终於过关斩将到了这一关,哪能让我不心生等待礼物揭晓的好奇难耐?

    比起诸多其它的文字阅读,「决审入围作品」总有强大的召唤力让我欣然走进这场化装舞会。(匿名的,好刺激……)

    但不论是兴冲冲或是悠悠哉,都不是一个评审应该有的情绪。过度的期待会让人变得严苛而不免失望,太轻松又会让人变得迟钝而善心大发(是真实故事吗好可怜……这麽费心雕琢好渴望得奖唉也算有用心……)。

    要等到整个身心状况优良的那一日,没有任何杂务,神清气爽,把沙发椅垫调整到最舒适的角度,把灯光开到足够的强度,取下眼镜(这就叫老花),裸眼赤心地,进入审稿状态……

    翻过最后一篇作品的最后一页,审稿工作结束。

    总是心情起伏激动到不能入睡,床上翻来覆去一阵又回到桌前扭开灯,把自己看中(看重)的几篇又翻一遍。接下来一周时间,不时就在心里模拟着,到了决审大会当天,在其他「业界高手」的众委员面前要如何发言为这几篇拉票。

    习惯上,做完了这些手续,我在决审会议前一周就不再碰那些稿子,直到前一天晚上才再拿出来读一遍,以防自己真的万一看走了眼,隔了一周突然发现物是人非(好在这种情形我至今还没遇到过)。

    然后次日,来到决审会议现场,第一轮投票,开票,开始委员们发言(其实更像是攻防),我手中的一枝笔开始匆忙做笔记,准备下一次的发言:不是不是,你们没有看出来其实作者在这里想要说的是……

    我真的觉得我们的国会应该派人来观摩我们文学奖会议的程序,看看我们的发言如何节制理性,没有协商交换,三轮投不出结果就投第四轮,没有话说。自己再怎麽不舍其中某篇,最后一定会尊重多数决,没有人掀桌说不玩了。

    虽然多数决不是完美的法则,但是因为过程透明公开,委员们的发言与投票纪录都会被检验,所以,在宣布首奖得奖者是……的那一刻,至少我会很骄傲地鼓掌,为得奖者也为自己——我们都打了漂亮的一仗。

    今年也是如此。

    而我为什麽在这里不谈作品,而要解说我的工作过程呢?因为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具有一种仪式性。

    《文学——不管创作、阅读或评论——就是信者恒信的一种神秘仪式啊!》

    决审不是在分配奖金与名次,他们更重要的工作是应证了这样的仪式经验。几个人坐在这里,向文学的复杂性与完美的可能,坦露出自己类似虔诚的纯粹与坚持。

    只是有时候他们的身份是评审,而绝大多数的时候,他们都只是认真的读者而已。

    即使没有形式上的一场评审讨论,文学创作与阅读的神秘仪式仍然时时刻刻在进行中,这也就是为什麽我们还在读珍、奥斯汀与卡夫卡,为什麽读完之后我们总有那麽多话想要说,企图把想说的话能说得有道理,更藉此希望听到别人又是什麽看法。

    我想,这也是为什麽,还有那麽多的人仍想要创作文学的道理就在此。

    那麽,让一切就从相信开始吧。心诚则灵,写作也是。

此中有真情,欲说已忘人() 
「意境」一种超脱凡夫俗子的味道与感觉,与境界有点类似,你有就是有,你没有就是没有,而意境与境界都不是物质可以左右的,她是心灵层次的,或许也是贴近思想领域。

    网人流传说:意境作為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的核心范畴,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追根溯源,从周易、道家、儒家,到后来又受到佛家的影响,在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有许多的代名词,如:境、境界、意境等不同的说法。

    所谓的「意」,是作者的思想、思维在创作中的流露;所谓的「境」,就是「意」的流露所达到的境界。

    「意境」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理念,源源不断的释放出来,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使人们从作品中获得美的感染和愉悦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整个人生、歷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传统文人把「道」作為理想追求的最高之境,追求美好和永恆,讲求理性、道德规范的自觉状态,是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境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技法,往往能使文学作品產生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

    因此「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云烟明海」、「暮鼓晨鐘」等种种「意象」,无一不是意境的构成要件,经过作者的提炼与昇华,无一不倾注渗透了丰富的意旨和道德内涵。

    意境的主要特徵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音外之意」,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言志」,可以「载道」。

    文人艺术家们力求作品真朴自然,笔下的景物各具神韵,自有风流;在人生价值上,从意的创造导向对人生价值理念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从风物天然到做人的返本归真,将美提高到了更高的境界──天人合一。

    以下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境界:

    以德為美。如孔子对山水比德审美观的阐释。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里人们首先从对山、水的直觉中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然而仁者何以乐山?

    孔子说:「夫山者,屺然高,岌然高,则何乐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饗」;然而智者何以乐水?孔子说:「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在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

    这里孔子揭示了山水的几种美德,认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

    仁、智、勇是儒家倡导的君子人格,仁者和智者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宽容仁厚,善待他人和万物,以德行感化四方。

    清境。清,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生命的心源之美。晋代陶渊明诗云:「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南山、飞鸟构成了平静自然的田园生活风光,质朴而醇美的「意境」,结合诗篇创作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那种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高尚节操。

    南宋的张孝祥在词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水泛清光、月洒清辉,真可谓水清、月清、人亦清,用词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正是「表里俱澄澈」!

    元代的方虚谷说:「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桐江集》)。诗人们以山水清音為佳赏,所追求的都是清莹透明之境,他们本人也是纤尘不染而香远益清。

    静境。静謐,也可说是一种静境,「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则生慧,静中蕴育著无限的生机。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描写了天生万物,四时运转不息,鳶飞戾天,鱼跃於渊,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

    唐代的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閒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描绘出春山的静美,春涧的静美,更体现出诗人心灵的静美。王维一生「好道」,他以修炼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