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格地说,也有责任人,但责任人是自己的先辈,所以不能埋怨或抱怨。
不知道为什么,字典里面标准的第一层意思,是“同‘逸’”;也就是跟“逸”字相同。如果真有这么层意思,那也至少也应该是第二层意思吧。
“同‘逸’”和“通‘逸’”,前面的“同”和“通”不同。上段说“如果真有这么层意思”,与之对应的,是后者“通‘逸’”。就是说,“佚”字,原本拥有自己本来的意思,有安身立命的根本。然后在某些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又“通”(近似相等)另外一个字的意思。
“同‘逸’”,就麻烦了,并且“同‘逸’”还是第一层意思。是在说这个字本来不应该存在吗?
到底是怎么回事,很难说得清楚。
此处提出一个猜想。就是说,孙子兵法的作者,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一时没想起“逸”字怎么写了,为了不中断思路,就临时找了个同音字“佚”代替。事后,校对的时候,又忘记了这回事。于是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名人的错,就等于对。
——
以逸待劳,是兵法。用于行军打仗的。
现在,潘奇水与吕林兰,是两个修仙者即将单挑。因而一般的兵法,是不能适用的。
别的不说,飞剑,耗灵力吗?还真不怎么耗的。
于是,吕林兰疲惫吗?自然谈不上。
潘奇水这边,倒可以肯定,基本上精力充沛。但是,潘奇水长时间观察邱书仪,长时间处于戒备状态,精神上,是绷得比较紧的。
当然,这边精神绷得较紧,那边御飞剑多少消耗了灵力。两相比较,大致可以抵销。
——
吕林兰的结丹之后的神识,一直没有描述。只是在之前,筑基中期打开识海的时候,曾经描述过,她的识海异常广阔。
也就是说,飞近之后,吕林兰有可能已经发现潘奇水了。但吕林兰仍然一副没有发现的模样,径直朝邱书仪的所在飞去。
——
其实吕林兰想的是,潘奇水很可能躲在旁边来个突袭。
吕林兰时刻注意,只等到潘奇水发现突袭的时候,来个反制。
突袭,是一种迅速造成严重杀伤的办法。而反制突袭,则主要是严重摧毁对方心理防御的办法。
——
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飞行速度,实在容不得“慢慢来”。
一恍眼,两人距离就近了。
潘奇水并没有发动突袭,而是选择了正面作战。
其实,此时发动突袭,才是切合兵法的。
潘奇水心中也动过突袭的念头。但只是一闪念,就被自己否决了。
原因是:突袭,通常是以弱搏强。现在却是以强凌弱。
以强凌弱的时候,就要正面作战。
——
潘奇水闪身而出,出现在吕林兰的前方远处。然后掐了几个复杂的法诀,一记大手印,向吕林兰凌空拍出。
潘奇水的手,真实地拍了一下。
受手臂长度限制,手掌拍到一定位置,就再也不能往前了。
其后,一道虚影,从手掌飞出,宛然还是手掌的模样。
虚影手掌飞出一段距离之后,由虚,很快化实。化实之后,又慢慢变大。
如果吕林兰不躲,相信那个手掌打到吕林兰身上的时候,应该足有一丈高了。
——
吕林兰躲了。
为什么躲?因为不知道怎样格挡。
如果对方使出的,是真实的兵器,倒是可以格挡。
但对方这记劈掌,看上去却像法术。
对方法术来袭,靠格挡,是不行的。需要以相应的法术去抗衡,或者化解。
简单地说,对方一个火球劈过来,自己也可以还个火球劈过去。两个火球碰在一起,烟消云散,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自然是强胜者出,继续往前飞。但胜出的那个火球,已经被消耗了不少,再向前飞,也没啥威力了。这就是法术抗衡。
那么,化解,是不是面对火球,放水呢?这个问题按下不论算了。
——
以前,吕林兰十分注意分析对方的法术属性。这主要是因为吕林兰自己是全属性的。只要确知对方法术属性,就能找到相应的克制法术。
但这会儿,吕林兰有点抓瞎了——手印,是什么属性?
——
那边,潘奇水的手印又劈过来了。看来,潘奇水的手印法术不怎么消耗灵力。
这下吕林兰就惨了,只能再次躲闪,再再次躲闪,再再再次躲闪。
第98章 火龙捆敌()
就这么说惨,很难体会到艰难。
最容易联想到的躲闪,是耳光。
对付耳光,更多的是格挡。但如果躲闪,也还是可以的。
躲闪耳光,至少有三种方式。一是退后一步,二是下蹲一尺,三是上前一步。
一般人们条件反射做出的动作,多是第一种。但躲到是躲开了,其它没变。也就是说,在这一耳光的时间段里,对方做了无用功,我方基本上也同样做了无用功。只是我方的无功,又含有避免挨上一耳光的损失。因而我方的无功,优于对方的无功。
第二种躲闪,属于正常反击。也就是说,下蹲一尺的同时,还可以出拳击打对方。假如对方扇耳光用的是右手,当时右手便是抬起的。右手一抬起,右面的软肋便暴露了出来。哦,对方的右肋,属于我方的左方。有人说,我左手不如右手有力;那倒是。但是,打击对方,看的并不是自己有没有力,而是看对方痛不痛。
第三种躲闪,就是比较高级的方法了。这个要说得细一点。
——
现在已有科学研究,说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一点二米。也就是说,对方出手扇耳光之前,与自己的距离是一点二米左右。这个距离,对方的手,是扇不到自己脸上的。
对方既然出手扇耳光,就需要缩短距离。通常是上前一步,同时身体前倾。
上前这一步,甚至可以说是半步。正常步伐是零点六八米,这一步通常也就零点三、零点四米。为什么上步这么短?是因为身体潜意识告诉攻击者,太近,很可能被对方攻击。
一点二米减去零点四米,等于零点八米。从掌根到肩部的手臂长度,通常为零点五米。好嘛,问题就来了,还有零点三米怎么办?
本来有很多种办法。至少,先前那一步,踏足了,直接跨过零点七米的距离,就行了。
但是可惜,通常不是这样。
最后那零点三米,一般人采用的都是身体前倾左转。
身体前倾,倾得确实不多,就缩短了零点一米的距离。这不是主观愿意的,而是平时积累下来的下意识动作。每逢人们伸手去够一件东西的时候,身体都会略略前倾。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很难纠正。
重要的是身体左转。左转之后,由喉心到肩步的零点二米长度,就可以用上了。并且,多了个身体左转,腰部可以发力。腰带动肩,肩带动手,最后击出,更有力量。
倘若击中,则对方手掌刚好打在自己脸上。对方臂长零点五米,喉心到肩零点二米,这些要记住了。
这时,采用第三种方法,上前一步。
很显然,这一步,也不可能是零点六八米。如果是,就与对方的站位重叠了。
不过,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这个尺寸。这个尺寸,说的是,只上一步,就可以无限贴近对方。
值得注意的是,贴近对方的同时,自己是没有下蹲的。
也就是说,自己以正常高度,突然之间贴近了对方。并且还在对方正在发动攻击的时候。
对方那一耳光还有没有效果呢?自然就没有了。跟鞭长莫及一样,鞭子太长,就算击上目标,也是无力的。
对于对手来说,你上前一步之后,对手的可手仍然在外。以臂弯的内侧,是打不痛人的。不过,对手倒是很方便抱住你。
方便倒是方便,但对手肯定没朝那个方向去想。为什么呢?就只为你的突然贴近。
多的不说,且说,对手的眼前,突然贴近了另一张脸。吓不吓人?
也许吓人,也许不够吓人。
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手的注意力,都在你的脸部。
而你的手,则可以任意攻击对方了。
与第二种躲闪方法相比,第三种的优点在于吸引并转移了对方的注意力,使自己的攻击更加隐蔽。
当然喽,如果在贴身站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