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空走私1859-第6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下北京后,李永吉因为又有别的事情,才让周达代替坐镇北京,慢慢的,周达就成了北京军区的负责人,王三武成了济南军区负责人,一直在南方的张威则成了苏州军区负责人。

    所以说,这都不是刻意为之的事情,李永吉也没考虑那么多。甚至周达娶王家女子为妻的时候,李永吉已经去了美国,最多发了贺电而已。

    换言之,李永吉现在一门心思都在别的事情身上。尤其是扑在如何肢解美国的心上,根本就没空管自家那堆破烂事儿,他也不在乎。

    原因很简单,帝国的军权依旧牢牢掌握在李永吉的手里。财权也在他的手里,所以他不怕因为他长期不在国内,以至于压不住形势翻了天。

    至于沈世明说的要对付王家的事情。其实李永吉也没太放在心上,他实际上只是因为沈世明一直在哭穷,说国库入不敷出,觉得自己那么多产业都不交税,也的确有些过意不去,所以才同意让他改革,让皇产也缴税。

    但是,当时李永吉只是同意他改革,同意他向皇产收税,包括李永吉控制的那些私人产业。

    换言之,李永吉的想法,是帝国可以向他的私人核心产业收税,但只是一个额定税收,暂时不能干涉这些产业内部运作,更不能调查这些产业的具体运作情况。

    至于那些打着皇室旗号的家伙搞的商号,李永吉也觉得他们做的有些过分,所以让沈世明自己看着办,他都没意见。

    当时听到这个话后,沈世明立刻问,对那些打着王家跟李家旗号的外围产业,能否跟其他普通商号一个待遇,按照同样的比例收营业税跟增值税?

    李永吉表示可以,反正在他看来,这些企业赚的也够多了,交dian税收,也算不了什么,而且缴税了,国家会更好,国家好了,其实就是他更好,反正这个国家是他一人独裁,国库跟他的私库也没啥两样。

    就是说,李永吉当时的指示比较简单,只是同意沈世明对那些皇室企业进行改革,改革也只是可以向这些企业收税而已,并没有让他对什么王家开刀之类的。

    沈世明当时也是听了这个旨意,只打算向那些皇产收dian税,补贴一下国库,没想过太多,甚至他想的是只收那些外围,核心的东西先不动,免得跟皇亲国戚提早碰撞。

    但是,当王天二的家人明目张胆的把自己拍去的税务人员杀害,还挑在空中示众的时候,沈世明真的是出离愤怒了,因为这明显是不给他面子,不给国务院面子!

    所以,沈世明才想因势利导,就此把王家的势力,至少是外围势力铲除,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国务院的威信,才能让大家都知道他这个首相到底说话管用不管用。

    怀了这个心思后,他才游说皇后娘娘殷素素,又来找张威,就是在到处借势,这个架势,已经不是多收dian税那么简单了。

    如今,皇后娘娘已经被说服,内务府已经决定倾力相助,张威也被自己的手下说服了,也决定派兵刷一下存在感,站在他这一边,再加上国务院,可以说是三方联手。

    在如今的帝国内部,在皇帝无法亲自干涉的情况下,内务府、国务院外加禁卫军这三方如果联起手来做一件事,那真的是无可阻挡,任何势力和个人,都要被这股势力所碾碎。

    所以说,他就是要借口王天二事件,借拉拢其他两方势力,借打击王家的外围子弟,来给自己立威,好让大家都知道他沈世明说话到底管用不管用,这才是他搞这么多事情的真正目的。(未完待续。。)

第三五五章 最高级别的大罪() 
沈世明虽然是文官,可却很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所以说服了张威之后,也不磨蹭,立刻就当着张威的面给南京去了电话,让由国务院跟内务府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一支国防军的护送下,连夜向扬州进发,准备去抄王天二的家。

    与此同时,他还让各地的警察局与国防军驻军,立刻执行一级警备,看住事先标注的王家各个商号,尤其是上海的精武镖局总部,更是重中之重。

    张威呢,也是个果断的人,看到沈世明如此调兵遣将,知道已经是箭在弦上,所以相当干脆,竟然一下就点了一个团的禁卫军给沈世明,讲明了是一切听从首相大人的指挥。

    这让沈世明大喜过望,要知道他原本只是希望能有一个连的人就不错了,起码也可以拉出去震慑一下,现在有了一个团,他的底气就更足了。

    沈世明也不客气,直接让这个团自己去扬州,到了扬州再跟联合调查组的人汇合,至于指挥权问题,也让他全权听从联合调查组的组长左宗棠的命令。

    没看错,这个联合调查组的组长,正是一代名臣左宗棠,他也步了李鸿章的后尘,投奔了沈世明,并最终凭着过往的名声以及本身的能力,很快得到了沈世明的赏识。

    事实证明,那些曾经在历史留过大名的人,都不是一般人,就算时代变迁,朝代更替,他们也往往能够脱颖而出。而在这个时代的中国,要论能力。左宗棠跟李鸿章之流,的确是个中翘楚,不管是放在哪里,都是那么耀眼,只要他们自己不心灰意冷。出头是早晚的事情。

    相比而言,那些在历史上也默默无闻的家伙,就算有些人能因缘际会,但总体而言,发展潜力往往不如这些曾经出过大名的人。

    或许可以这么说,能够青史留名的人。大都是大浪淘沙出来的精英,这些人,比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出头的可能性要大的多。这种情况不但在政治上如此,军队体系上也是一样。

    不说别的。就说现在的帝**队体系吧,张威王三武等人算是位高权重的军中重臣了,但他们更多是资历够老,如果真要细算军事素养,他们比很多投降过来的将军要差的远。

    比如石达开,比如陈玉成,比如李鹤章等等等等,这些人都有丰富的战场经验。年龄也够小,他们过去的失败,只是摆在武器不如人。兵员素质不如人而已,但就学习能力,战场敏锐度以及总体大局观而言,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翘楚。

    一旦他们学会了帝**那套把戏,开始带领帝**的部队,那么他们的能力肯定要比没什么经验的张威王三武之流要强的多。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李永吉带兵去北美干涉美国内战的时候,才没有带自己的老部下。而是带了石达开陈玉成等人,看重的就是他们的作战经验以及战场敏锐度。

    换言之。带兵打仗这种事,有些东西是学不来的,尤其是战术能力,能否学以致用,关键还是看个人的天赋。

    一般来说,物质丰富的部队,是很难诞生将星的,比如历史上的二战美军,他们严格说没有什么名将,因为美军打仗主要靠拿物资砸人,技战术方面没啥出彩的,更多靠的是美军的组织能力跟后勤保障能力。

    相反,二战时的日军跟德军,那都是在劣势中作战,所以诞生了众多的名将。

    再简单点说,只有在劣势情况下,才需要谨慎的使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每一分力量都用在对的地方,并且还要关注其他天时地利等因素,要灵活借用外力,来弥补自身的先天不足。

    相反,那些先天太好的家伙,根本就不需要玩什么技巧,只要小心一点,别陷入陷阱,然后横冲直撞的砸过去,基本就可以了。因此,先天太好的部队里面的将军,他们没有机会面对比自己强的对手,自然也就不会去考虑如何在劣势情况下作战这种情况。

    总之,由于帝国建立太快,人才严重不足,所以随着帝国建立时间的越来越长,有能力的新人正在迅速填补帝国的方方面面,相反,老一辈的人越来越孤立,或许这也是王家之所以越来越抱团,越来越容不得外人插手的原因之一吧。

    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沈世明对王家的打击,从大方面看也可以看成是新人对旧人的一次冲击,一次争权夺利的冲击。

    得益于江南一带优良的交通跟通信,南京的联合调查组与苏州的禁卫军几乎是同一时间抵达扬州,总共只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

    这在过去是很难想像的,因为在没有更快的船舶以及更好的道路之前,要想从苏州或者南京抵达扬州,就算骑马,最快也要两天时间才成。

    但是,因为有了更好的道路,更好的蒸汽船,更好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所有人全部骑马的话,一天时间抵达扬州,就不算什么事情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