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只是特效药跟军火的外汇收入,其他像丝织品,瓷器,奢侈品,茶叶等传统领域的贸易收入还不计算在内,如果全部加起来,那么三年的时间,中华帝国光依靠对外贸易,收到的外汇就超过了价值五亿华元(1华元含37克白银,约等于两美元)的贵金属,其中以黄金白银为主。
这么大的贸易量,已经有赶超英国的趋势,最可怕的是,这么大的贸易量,去除各种成本,实际赚到的利润则超过了三亿华元,可以说是真正的日进斗金,而且这种贸易规模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以至于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个新兴贸易区,连带整个欧洲都开始萌发了第二次去东方淘金的热潮。
但是,这么多的利润,几乎九成都进了皇室企业的口袋,国库能从中受惠的部分,不足一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产品很多都是免税的,也就是不用交海关税以及其他税的,因此也就不用流入国库,甚至很多贸易渠道都是私下里进行的,因此沈世明只能是干看着。
但是,虽然利润的九成流进了皇室产业,可真正流入李永吉私人手里的,只有六成,其他的三成,都被其他人瓜分掉了,算作是一种内耗或者说成本。
很显然,李永吉虽然收入最大,但他开支也大,毕竟禁卫军也好,110特区也罢,还有庞大的建设兵团,都是李永吉个人的私库在养着,因此他收的钱虽然多,但实际上花费也不小,除去各种花费,李永吉实际能存下的,也就不到两成。
当然,这两成的利润也不错了,换算成翡翠玛瑙等物资,再交易去现代社会,又是几十倍的利润,变成工业品过来的话,又能大赚一笔。因此李永吉一直都不缺钱。
也正因为李永吉从来都不缺钱,且他的私产已经足够庞大,足够有钱,所以李永吉才能快快乐乐的去美国玩干涉战争,而不用担心国内的皇室企业出问题。
反正中信银行等银行掌握了大量的贵金属。还可以印钞票,又具备了基础的轻工业与重工业,就算李永吉不再从现代社会倒腾生活用品,也能赚取巨额利润。
赚了钱呢,李永吉又有一系列的大项目,像修铁路。修公路,搞移民等等,这哪一样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钱,且基建大军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只是一个建设兵团。就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人,因此而受惠的周边人群则超过了四千万!
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工业品,充足的人口以及充足的金钱,这一切的一切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中华帝国的直辖区内,直接变成了一个大工地。随便去一个大城市,到处都是尘土飞扬,到处都是修路盖房子的人潮。
国内直辖区的很多壮劳力如今要么当兵。要么参加了建设兵团,在田地里种地的,则基本都压在了老人跟女人的身上,因此单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大生产运动,已经不下于一场举国战争了。
然而。虽然这些大型运动的支出都是李永吉的私库在走,但这么多人搞建设。对地方的压力也不小。比如在当地招募人手务工,又或者统计人口。规划城市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公务人员,也就是所谓的基层官员,这些官员都是需要俸禄的,而这些俸禄可不走私库,而是走国库!
简单点说,建设兵团更像是一个巨无霸型的央企,或者说皇企,待遇都是从企业里走,但这个时代不是现代,不是说发个广告就能招起人来的,要通过当地的官员配合。
只有当地的基层官员,才能去挨家挨户的招人,统计人,发户口等,还要配合规划处做城建规划等,这方方面面的,就需要用到不少公务员,这些人呢,是官身,不吃建设兵团的薪水,只吃国库的薪水,慢慢的,这部分人的数目多了,需要的钱也多了。
反正呢,说的简单点,李永吉搞的那一套东西,国家的确是发展了,而且是急速发展,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军力也跟着增强,工农业都在健康茁壮的发展,连教育事业与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大踏步前进,总之几乎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这些各方面大跃进的同时,官方的管理成本也是节节升高,但收入却没有大幅度增加,所以赤字的数目越来越大,已经大到连财政部的官员都被吓的连连辞职的地步了。
可以这么说,在这些巨额赤字的情况下,沈世明一直是在靠增发纸币来支付越来越大的行政支出,可他稍微一算,到了1864年的时候,增发的纸币数目已经超过国库贵金属收入的十倍,这让没经历过类似情况的沈世明也干净如坐针毡,总害怕哪一天这套增发纸币的把戏玩不转崩盘,最终让帝国政府陷入破产的险恶境界。
普通商号破产,可以变卖资产抵债,但一国政府如果破产,发不出工资,那么大家只会哪沈世明当出气筒,弄不好皇帝就会把他给咔嚓了以平民愤,然后换个人上台。
也就是说,在沈世明看来,皇帝高高在上,又掌握大军,是不会有错的,就算政府破产没钱,发不出钱来了,也翻不了天。
但是,那些拿不到钱,日子过不下去的官员肯定会自己想办法,比如贪污受贿,比如告御状等等,反正持续下去,行政班子只会越来越恶化,到时候就成了他的无能,而历朝历代对待这种情况,似乎都只有推出一个替罪羊砍掉了事,从而平息民愤官怨。
以沈世明的见识,他只能看到这里,根本不知道,其实才十倍的纸币增发,对国内的金融体系根本就不会造成任何问题!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华元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信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贵金属货币了,而是一种具备信用的国家货币,跟中华帝国整体信用是绑在一起的。
现如今,整个中华帝国各方面都是欣欣向荣,从百姓到官兵。各阶层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需要的是更多的货币以增加流通,而不是货币紧缩。
因此,在这种各方面大跃进的背景下。才增发了十倍的纸币,在李永吉看来是小家子气了点,甚至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通货紧缩状况了,要按照李永吉的本意,应该增加更多的纸币才行。
不过,后来李永吉觉得。如今毕竟老百姓还是更认可贵金属货币,很多人拿到纸币后,第一时间都是换成银币式样的华元,而不是继续持有纸币,只有那些大商人。为了交易方便才大量使用纸币,但很多也都是直接走银行的支票,用纸币的不多。
正因为如此,所以李永吉才同意了沈世明的谨慎增发政策,也就是不滥发纸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但是,虽然没有滥发纸币,但因为有国外大量源源不断的贵金属输入。加上整个经济都在强势发展,所以通货紧缩状况并没有出现,国内依旧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
本来。由于各行各业都在大发展,国家的税收也越来越多,正常来说,沈世明是不担心收入问题的,可由于国防军的维护费用越来越高,用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毕竟很多自治省都出现了暴乱,再加上教育支出以及医疗支出都开始大增。光靠原先那点税收完全不足,再加上一些贵二代开始攀比富贵。影响太坏,所以才让沈世明开始了打土豪运动,也就是向皇产开刀的举措。
虽然向皇产开刀,是得到了李永吉本人赞同并支持的,毕竟李永吉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多相关产业受惠太高,的确应该向国库多交点钱。
毕竟国库要管的范围比李永吉的私库要广,不说国防军跟公务员薪水了,像教育跟医疗建设,也都需要官府增加投入。
虽然中华帝国的教育与医疗建设,都是归国务院负责,分别归属教育部与卫生部,是正经的国务院机构。
因为李永吉的命令,中华帝国虽然建国时间很短,可在教育跟医疗上的投入却很高,甚至为此把土地收入都直接补贴进这两个部门了,也就是用土地税养教育跟医疗。
一开始的时候,因为教育系统跟医疗系统刚开始建设,还没什么大问题,可等时间一长,教育跟医疗的需求几乎就是无底洞,投入多少钱进去,就吞进去多少,到最后连土地税也不够了,各地打过来的请求资金建设学校跟医疗所的报告却越来越多。
稍微一查,就发现这两个领域果不其然出现了大范围的**,而这些**的源头,都是那些跟皇产沾边的人,可以说目前帝国内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