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空走私1859-第6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吧,地方选举,或者说地方推举制,在经过了一两年的时间之后,已经越来越完善,很多地方都组建了成系统的政府班子,而且几乎全部满员,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是缺编的。

    官员多了本身是好是,因为这意味着中央的命令可以更好的被地方执行,毕竟地方官的作用,不就是执行中央的命令,替中央看好地方,同时收钱收税的么?

    但问题来了,最大的税收,土地税要补贴教育,很多都是当地自己就截留了,所以收不上,而其他税收,比如商业税,工业税之类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那个环境。也就是说,大多数地方依旧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几乎没有,商业也很低迷,按照帝国的收税标准,也收不到什么钱。

    结果就是,官员多了,要钱的多了,可从地方上收的钱却很少,并没有因为地方官多了而增加,反而支出却越来越大。

    第一年还好,到了第二年下半年,也就是1863年下半年的时候,这个赤字缺口就猛增到了一千万华元,可以说是严重的赤字了,政府也彻底变成了赤字运行,赚的不够花的。

    其实在现代社会,赤字财政也没什么,很多国家都这么搞,甚至经济情况良好的时候也这样做。

    但是,现代社会跟这个时代不同,那时候大家都是玩信用货币,都是发纸币,没钱了,可以玩命的印钞票,发国债等等,反正能应付过去,而加印钞票与发国债,也是赤字财政能运行下去的根本原因,否则的话,你想赤字都没的玩。

    然而在这个时期的中华帝国,虽然也有纸币在发行,可民间最信任的依旧是银元金币之类的贵金属货币,这些东西的总量是一定的,所以无法通过滥发纸币的方式去大规模玩赤字。

    早先的时候,李永吉自己可以用购买国库券的方式去补贴国库,可当李永吉离开中国后,这个最大的金主就失去了,而新国债的发行却并不理想,这倒不是大家不想买,实在是大家普遍手里没钱,有钱也都忙着先解决温饱,哪里有余钱去投资买国债?

    至于能买国债的土豪,现在在中国能赚钱的项目多了,随便搞个海外贸易,或者随便开个工厂农场的就能赚大钱,国债时间长,利息少,何必去买那东西呢?

    当然,就目前来说,国库还能支撑下去,再说李永吉最近在美国赚了不少,而且也责令国内的内务府从内库里调了一笔资金,去购买国债,多少缓解了一下国内的国库赤字危机,但这种支出越来越大,收入却增长缓慢的情况,却让沈世明承受不了了。

    沈世明虽然也是商人出身,但他长期以来都讲究收入要大于支出这一套理论,现在天天看着国库处于赤字运行,他就开始想尽办法增加国库收入。

    他像李永吉提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先暂缓扫盲教育跟基础医疗服务,结果都被李永吉给推翻了。

    最后看沈世明愁的不行,李永吉才给沈世明出了个主意,那就是除了李永吉指定的几家核心企业,诸如中信银行,戴梦得珠宝、拜耳药业、长芦盐业集团、新农集团、马鞍山重工业联合体等十家皇企外,其他遍布各地的像经营服务性行业,或者粮食买卖,食盐买卖等传统商业行当的皇室企业,也都要交税,且缴税力度可以比普通民企高一些。

    另外,这些打着皇家旗号的商人,不管是谁,包括他这个皇帝,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以公开的收入为准。

    既然是皇帝的命令,加上这个办法的确可以大幅度增加收入,所以沈世明也就遵照执行,结果这样一来,就让亲党的众多既得利益者怨声载道,开始跟沈世明作对起来。

    为了推行这些政策,沈世明只好黑着脸强行推行,大家不敢找皇帝的麻烦,只能找沈世明的麻烦。

    沈世明也聪明,感觉自己一个人承担压力有些太大,于是就事事请教皇后,毕竟皇后掌管内务府,很多事情,尤其是像皇室企业征收税收的事儿,离不开内务府的帮忙。

    皇后年轻,又喜欢清静,没什么政治头脑,所以不管别的,既然皇帝打过电话,说让她这么做,于是她就照办,基本上沈世明说什么,她就批什么。

    久而久之,大家就把沈世明看成了后党,尤其是李永吉的老爸李正祥,大概是最近闲的蛋疼,居然也听信了别人的什么阴谋论,居然把皇后与沈世明看成了李家的威胁,搞了一票不知道哪儿来的皇亲,动不动就跟李永吉的媳妇,也就是帝国皇后殷素素打对台。(未完待续)

第三四九章 国内的那些事儿(三)() 
现在已经进入了西元1864年,中华帝国虽然是一个新生政权,但自1860年的登基大典开始算,这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三年。

    三年多的时间,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动荡,和平发展成了主流,且因为有很多现代技术以及通过对外贸易搞来的大量外来资金,国内的发展速度是以一种火箭式的跳跃性发展,说日新月异也不为过。

    但是,这种大发展,是建立在李永吉搞的大规模基建,现代化产品以及现代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是一种基础不稳的不正常发展,得利的也大多是那些掌握了现代技术、现代设备以及现代产品的皇室产业。

    或者可以这么说,因为李永吉的金手指与集中发力,中华帝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从一个完全的农业社会,变成了一个具有初级列的轻工业与基础重工业的初级工业国家,不但可以生产独一份的,且利润巨大的特效药物等轻工业消费品,还能生产钢铁、水泥、电力、武器等基础重工业,且钢铁的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没错,就是世界第一,因为这里说的是钢铁,或者说钢材,不是生铁,生铁的话,目前的世界第一依旧是英国,中国的生铁产量则排在第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中华帝国掌握了转炉炼钢、平炉炼钢以及电炉炼钢这三种高端炼钢法,而且帝国的钢材产量目前主要集中在马鞍山工业联合体这家大型集团里,这家企业因为用了现代设备跟现代技术,所以单位产量完爆本时空所有国家的炼钢法。

    至于国外。由于李永吉提前派人去搞暗杀与破坏,连平炉炼钢还没出现呢,依旧是产量很低的坩埚炼钢法,虽说质量还算不错,但产量跟中国的转炉法根本没有可比性。甚至连电炉炼钢也比不过。

    而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钢材的价格是很高的,虽然不能说价比黄金,但也就比同质量的白银略便宜而已,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也是一种硬通货,通常都是用在一些关键部件中。不会大批量的变成钢筋之类的建筑材料,或者大路货的变成武器的枪管炮管。

    实际上,就连最先进的英国,他们的武器材质,尤其是枪管与炮管材质。也是大量使用铸铁的,只有一些特殊的大炮,比如阿姆斯特朗大炮,才是使用钢材,但钢材只是一小部分,只做炮管的内径,大多数地方还是铸铁,所以阿姆斯特大炮依旧十分的笨重。

    总之。中华帝国因为李永吉早期的开挂,能够生产很多世界急需的高价硬通货,比如各种特效药物。钢材,军火还有其他类似人造珍珠、精美的水晶玻璃制品,人造珠宝,铝制品,不锈钢制品等。

    相对而言,奢侈品。也就是像人造珍珠,铝制品。不锈钢制品等,虽然价格很高。但因为需求量不大,都只有贵族或者有钱人才能消费的起,而这个时代整个世界整体并不富裕,所以也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能为帝国,或者说为李永吉带来巨额利润,但是到了后期,这些东西就不再是贸易品的主流了,而药物、钢材、水泥还有军火这四种物资,才是最大宗的贸易品,也是最不愁卖的东西。

    这就像后世的石油一样,从来都是卖方市场,在这个时空,各国对消炎药物、钢材、水泥还有军火的需求,一直是处在一种饥渴状态,从来都不愁卖,几乎是有多少要多少的地步。

    那么,掌握了这些大宗的紧俏物资,就让中华帝国掌握了很大的贸易主动权,不过因为中华帝国本国也在大搞基建,钢材水泥等也是紧俏,所以出口很少,出口的主力,基本都集中在军火跟特效药上。

    因为大量出口特效药跟军火,不到三年时间,帝国陆续获得的外汇就超过了三亿华元,几乎都是真金白银!

    这还只是特效药跟军火的外汇收入,其他像丝织品,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