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征召上去。
还有三级预备役,三级预备役就是指所有16岁到40岁的男性与女性,这些人不管你有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在收到三级动员令的时候,都必须无条件参军。
换言之,到了三级预备役的时候,那就几乎算是全民皆兵了,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跟后世二战时期的中国全民抗战也差不多了。当然,就动员机制而已,这个三级动员令要更高效一些。
在禁卫军中。是没有义务兵的,只有国防军中有义务兵,而义务兵通常规模庞大,这也说明了禁卫军与国防军的区别。
所以说,李永吉搞的禁卫军,实际是一支受限更少的快速反应部队。毕竟这支部队名义上其实是一支私人军队,所以不像国防军受限那么多。
至于真正保家卫国的中坚部队。那还得是国防军,毕竟规模在那摆着。
所有这些兵役制度,暂时只在中央直辖区实行,而所谓中央直辖区,也就是和平统一谈判之前中华帝国的地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京津地区等地,至于其他的所谓自治省,则暂时不实行这个制度。
根据国务院的推测,如果全面实行这套制度,在不做预备役动员,不大肆征召志愿兵的情况下,就义务兵这一项,如果真的全面征召,光直辖区的义务兵就会超过400万人!
这不是乱说的,中华帝国直辖区的地盘几乎就是中国的精华地区了,初步统计的人口数目,达到了两亿人,而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是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时代,壮丁很多,因此年满十八岁的男性超过400万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儿。
实际上这个数目很可能还会更多,因为就算当义务兵,对这个时代的贫穷中国人来说也是个很不错的职业,尤其是苏北、河北、山东、安徽一带的人,起码能吃饱饭啊,所以大都乐意来当兵,因此很多人都故意修改年龄。
比如不满十八的就说自己十八,超过十八的还说自己十八,有400万人,真是一点也不多,其实这也是因为中华帝国的民政系统还太原始,统计方面不顺畅,如果有现代社会的效率,那突破千万都不在话下。
虽然义务兵待遇很低,平均每人只需要一个月给两元钱(折合二两银子),但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开支,所以国防部的计划是,初期的义务兵只征召五十万人。
现在基本上算国泰民安,就算要对付满清,五十万义务兵也足够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义务兵的薪水都是要国务院掏腰包的,相对而言,属于国民警卫队的生产建设兵团虽然人数更多,薪水也更高,但他们并非是正规军,不用国防军发薪水,所得的薪水实际上是李永吉自己掏腰包,因此人数再多也无所谓。
简单点说,只有正规的国防军,国家才发薪水,非正规军以及禁卫军,国务院是不给钱的。
禁卫军不说了,非正规军因为不脱产,所以薪水是原先单位发,顶多是在军训期间依然按照原来的情况领薪水而已。就目前而言,能这么做的除了皇企(皇室企业)外,还没有任何一个私人企业能这么做。
最后这么一算,实行兵役法之后,除了禁卫军以及非正规军,隶属于国防军的正规军,将会有三十万志愿兵,五十万义务兵,武器装备都会从自家的马鞍山兵工厂采购。
如无意外,只靠国防军,也可以轻松的碾压苟延残喘的满清。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外部除了满清,内部除了一些小动乱,暂时也没有太多需要出兵的地方,所以国务院才出了这个精兵简政的方案。
按照沈世明的说法,当前的情况,一切以休养生息为主,换后世的说法,那就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如果真的遇到特殊情况,一旦开始动员,那么以目前的财政状况,政府可以在一个月内再征召一百万大军,两个月内三百万,三个月内五百万,有这么多兵马,吓也吓死别人了。
当然,实际上由于目前的国内运输能力,五百万是不可能的,但三百万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三百万就是国防部制定的警戒线。
这就看出人多势众的好处了,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只要工业生产跟的上,再充分发挥自己的人力优势,称霸世界不敢说,但要说称霸东亚,那不过是易如反掌。(未完待续)
第二二四章 招兵也能赚钱?()
帝制专政体制的好处就是效率高,因此在李永吉首肯之后,兵役法很快就发布出去,正式的贯彻实行。
兵役这个东西古已有之,所以老百姓并不觉得这个法有什么不妥,恰恰相反,由于中国此时大部分地区还十分贫困,人均收入很低,所以哪怕是当没有多少收入的义务兵,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事情。
要知道,古代的服兵役,大多是让老百姓自备兵器自掏腰包,无非是给田地而已,因此对百姓是一种负担,但帝国的新兵役除了强制征召外,根本不需要你自己掏腰包。
义务兵的所谓一个月二两银子,并不是直接发到士兵手中,而是指这个士兵的吃住以及武器装备的钱,换言之,当义务兵其实是没有薪水的,就只是包吃住而已,只不过这期间你必须服从军队领导,万一遇到战事也得跟正规部队一样上前线。
尽管这样会占用不少劳动力,对一些家庭会造成负担,不过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高,加上这次征召的义务兵数目也不多,才五十万,所以是按照最低限度征兵。
也就是说,征兵的对象大都是年满十八岁,家里还有兄弟姐妹,并非独生子的人员,因此负担算是最小。
而且,当过三年义务兵之后,你就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理论上说可以被称呼为老爷,不但家里人以后轻易不会被人欺负。以后找工作什么的都很容易,甚至万一表现好,立功了。还可以转成志愿军,那收入待遇就高多了。
以前说好男不当兵,主要是因为过去当兵危险太大,而且因为纪律差,往往容易混成兵痞,就算不当兵了,也容易为祸一方。但在帝国当兵。危险性很低,生存几率相当高。而且纪律森严,甚至还有各种文化知识学习,帮助你扫盲。
所以说,当兵几乎就是免费进了一次学。出来后往往都能成为一个更加有用的人。
当然了,那些都是宣传部门的宣传手法,目的是为了抬高军人阶层,让大家乐于当兵,勇于当兵,不再像过去那样厌恶当兵。
这已经是在走军国主义道路了,尽管李永吉并没有刻意要求这么做,但随着中华帝国几次对内对外的战争胜利,尤其是帝**近乎不败的战斗记录。李永吉又刻意抬高军人地位,军国主义的苗头就已经开始抬头,再也止不住。
不过这对此时的中国也不是什么坏事。军国主义实际上最适合当前的中国,相反,要是走民煮,那肯定会四分五裂。
不管怎么样,兵役法实行之后,中华帝国的直辖区各地都出现了踊跃报名参军的盛况。
穷人子弟报名参军自然是为了找一个好出身。好前程,富人子弟参军则是为了找一个好依靠。好保障。
时至今日,大家都知道当兵的好,某种情况下,当兵就几乎跟以前科举进学一样,一旦有了这层关系,那么全家都会沾光。这么说吧,不关你是做生意还是在乡下种地,一旦家里有人当兵,还是当正规军,那谁都要高看你一眼,不说精神上的满足,各种相关的隐形优惠也是相当的充足,只是为了这些,就足够这些人打破头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兵,尤其是当正规军是一个大热门,可惜禁卫军近期内不再招人,那么能当国防军也不错。
由于首次征召的数额有限,只征召五十万,所以很多地方为了争抢名额,都是各出神通,不用各地武装部的官员示意,老百姓自己就哭着喊着的各种塞钱行贿,就为了能招自家的孩子当兵。
这也跟目前中国的环境有关,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不可能让全部适龄男子当兵,只能是有选择的征召一部分,而在大家都想当兵的情况下,招兵名额就成了香饽饽,这样一来,就给了招兵点的小吏很大的权力。
因此,这首批五十万义务兵,几乎没有真正的贫民子弟,全都是自耕农以上的小康人家子弟,只有这些人才能拿得出给招兵点的贿赂银子,而要是不给钱送贿赂,就算条件再好,也基本不可能当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