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说完那段即兴演讲后,他又带头开始清唱起青浦军校的校歌——《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
就在李永吉开始唱歌的时候,下面早已经泪流满面的师生也开始跟着唱起来,一开始稀稀拉拉,但越唱越有力,越唱越整齐,虽然调子大都唱的不好听,但却雄浑有力,那种带有使命感的激昂心情跃然于外!
由于心情太激动,大家一连唱了三遍义勇军进行曲才算完,但那之后,除了李永吉还好点,其他所有人都感觉好像浑身大病了一场,感到全身虚脱,但精神却格外振奋。
很明显,李永吉的这段即兴演讲,是一份七拼八凑的大杂烩,他自己也是说高了以后即兴乱说的,所以在条理方面都很有问题。
至于那个义勇军进行曲,则完全是抄袭,好在这个时空也没人说这个事儿,李永吉自己就恬不知耻的成了原创,还冠了个原创作者的头衔。
但在当时,这段被称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演讲,以及那首《义勇军进行曲》,都十分具有感染力与煽动力,让一众师生哭的稀里哗啦,不能自已,激励并忽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中华崛起这个大义去无私的牺牲。
这段演讲由于慷慨激昂,包含热情,还被翻译成几十个国家的文字远播海外,并被誉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演讲,没有之一。
李永吉也因为这个演讲,被称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演说家,并且这段演讲不但被记入青浦军校的历史,还被编入教科书,是后世中国人在小学时期就必学必考的语文课。
到了二十一世纪,这段演讲也被拿出来当作所有演说家的学习典范,开始不断的学习其中的套路与方法,甚至是很多后世许多华裔以及非华裔的年轻人,也把这个当作励志故事,激励自己为了理想去拼搏牺牲。
就这样,李永吉只是一时即兴的演讲以及一时装逼的行为,不管在当时还是以后,早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过度解读,并由此衍生出了一大堆理论,甚至把这当成国家主义跟民族解放主义的诞生源头,这就是他所预料不到的了。
不管怎么说吧,李永吉成立青浦军校的作用还是蛮大的,先不说后世的影响,就说在当时,他的演讲在内波散播出去后,等于第一次为精武军这个团体指明了前进道路,并为这个团体做出了明确的思想指导。不但大大加强了精武军内部的凝聚力,更是把他个人的威望推上了又一个高峰,并掀起了又一波狂热的个人崇拜潮流。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李永吉在精武军内部真正做到了一言九鼎,再也没有人能够动摇他的权威了。(未完待续。。)
第一一二章 气候已成()
青浦军校的成立,如果不算日后各种影响的话,单纯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其实就意味着精武军军制的又一次改变。
在精武军建军之初,李永吉无论在经济还是经验方面都很欠缺,所以走的是精兵策略,也就是从招收士兵的时候起,就先严格选兵,选进来之后,就开始用现代武器现代教材进行封闭化训练,与其说是练兵,不如说是办学。
这就是所谓寓教于军的方针,这个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改造士兵,把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训练成精锐,并开始跟整个社会脱节,以至于再也无法脱离精武军这个团体。
这个策略的确很奏效,时至今日,当初招进来的精武军官兵,都对李永吉本人以及精武军这个团体死心塌地,凝聚力暴强,这才是李永吉今后一切作为的基础。
不过,在之后的建军过程中,由于李永吉的不成熟,过早添加了许多马匹,看似不错,实际等于走了个弯路。因为大量马匹的加入,不但让精武军官兵的学习更加复杂化,也浪费了他们许多精力,毕竟马匹可不是一般的难伺候。
正因为如此,为了不让精武军官兵分心,浪费太多不必要的时间,所以不得不招收许多马夫,另外还要招收许多像木工、泥瓦匠等民夫,帮助当初的精武军官兵处理一般的后勤跟杂务,以方便最早的精武军能够专心一志的学习。
再之后,李永吉发现就算在行军作战中,这批马夫啊、木工啊、泥瓦匠等人也很有作用,再加上他们跟精武军一起生活多年,彼此已经十分熟悉,也受到了很多影响,于是干脆就把他们也编入精武军序列,作为辅助兵或者后勤兵的存在。而之前通过正规招兵程序的官兵,则算作战兵。
这样一来,精武军的规模立刻膨胀了一倍多,达到了一个师,近两万人的规模。其中战兵的待遇最高,辅助兵的待遇其次,但都比所谓绿营兵或者八旗兵要强,而且只要是精武军,不管战兵辅兵,他们都是包吃住。家人都会受到精武军的庇护,这才是让他们最开心的。
当然了,既然辅助兵也成为了精武军的序列,那他们平时除了要干辅兵要干的工作外,平时也要学习射击训练跟走列队,只不过更偏重射击,走列队不是那么看重罢了,也就是说,他们也装备了夏普斯步枪或者左轮手枪。
然而问题又来了。这样一个师的部队,已经是扩充到了极限,战斗力也已经趋于完美,如果再加人进来。反而不利于指挥。可随着李永吉的地盘越来越大,需要分兵把守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已经不仅仅是需要一只无敌的部队那么简单了,而是需要更多、更多。更更多的兵力。
也就是说,现实的压力,迫使精武军必须要再次做出改变。必须在精兵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规模。
在这时,李永吉做出了分兵的策略,也就是把全师分成三个步兵团加骑兵团,平均的驻扎在苏州、无锡跟常熟这三个城市,然后每个城市以这一个团为骨干,就地扩军成一个两万人规模的师。
当然,为了迅速扩军,新的招兵条件大幅度降低,主要是要求新兵的年龄、视力、身高还有有无重大疾病这几个硬指标,对识字率方面反而不太刻意追求了。
这样一来,原先的那一个团,就个个都变成了军官,最低也能当个班长,这倒也皆大欢喜,而且精武军官兵之前的生活就是不断的学习加训练,每个人拿出去都能当个教官,招收新兵过去,只要按照之前自己学的东西照葫芦画瓢,就能很好的带兵。
但是,原先的精武军官兵素质就已经是稂莠不齐,有的人水平高点,有的人水平低点,这一下子大扩军,如何才能既能体现公平公正,又能不影响战斗力呢?
好了,军衔制应运而生。
军衔跟军职息息相关,却又实际上是两码事。军衔更像是官员的品级,什么士官长,少尉,少校等,都表示你能享受多少实际待遇,而军职就是实际的职务,比如排长连长之类的,表示你能实际带多少兵马。
平时自然是官职高于军衔,可战斗中一旦部队打散,不成编制,军衔低的人就要自动服从军衔高的人。另外对一些能力很差,但资格很老的人,也可以给他们一个高军衔低职务,让他们感情上不至于过不去,但又不给部队拖后腿。
另外,全军大扩军之后,等于把原先李永吉辛苦拉起来的老兵都给消化掉了,这时候就急需另外一个像之前那样培训基层军官的摇篮。这样一来,以原先精武军中的少数精英为教官,以养心居老营为基地的青浦军校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说,军衔制也好,青浦军校也罢,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更深远的东西,李永吉还没考虑到,后世的诸多赞誉,特别是对李永吉那诸多深谋远虑啊,战略大师啊之类的称赞,只能说是后人的过度解读罢了。
也正因为精武军正在急速扩军,所以在重新磨合成熟起来之前,必然有一个衰弱期,这也是为何李永吉最近一段时间放松了扩张的脚步,重新变的保守起来。
这在不知情的外人看起来,就好像他得到一个提督的官职后就心满意足,再也不思进取了。
这当然是笑话,或者说是想当然,他们根本不知道在精武军控制的地盘上,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也根本不知道在精武军控制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