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立鼎1894-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现在不能撕破脸,他淡然点下头。

    杨浩道:“那座钢铁厂的设计产能,是一年炼五十万吨钢铁!”

    “五十万吨?!”

    盛宣怀差点跳起来!这个数字太惊人了,要知道张之洞弄得那个汉阳铁厂,前前后后投了四五百万两银子,也不过是才三五万吨的产能。折腾了四年,如今才刚刚开工,还有上顿没下顿的。你倒好,张嘴就是五十万吨,当那建设不要钱是怎么滴?

    杨浩对他那一脸的不相信视若无睹,径直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钢铁厂的第一期产能为二十万吨,这需要大量的焦炭和铁矿石。我是不打算从外洋进口的,正好最近在鲁中寻到了合适的矿,我打算修一条从青岛至济南的铁路,沿途把所需矿山勾连起来。”

    盛宣怀听得脑门子青筋嘣嘣直跳!眼神很是不善的盯着杨浩,恨不能在其身上穿出两个透明窟窿。

    这样的条件,简直是在难为人,开玩笑!

    大清国为了决定到底修不修铁路,争论了整整三十年才有了初步确定的结论。但对外来资金依旧是严防死守,那是宁可不修也不能出让。

    其实真实原因还有一层,铁路所到之处,被他们封闭愚弄了数百年的老百姓立马就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再想继续奴役他们将变得非常困难。满清根本是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宁可整个国家几亿人继续当糊涂虫。

    杨浩要求的铁路里程,几乎超过之前二三十年断断续续所修铁路的总和。总的投资,保守估计也要在3000万两银子上下。如此巨大的一笔生意,连带周边的矿产资源,掀起的风暴几乎能让大清国翻了个儿。

    这必将引起一连串不可控的麻烦。杨氏打着本土投资的名义,用炎华银行来搞,那么洋鬼子们就不会借款给本地的钱庄票号,跟进投资吗?到时候列强的手可就彻底伸进来了,这个口子,不好开啊!

    其实盛宣怀也知道,修铁路是大势所趋,并不是谁伸手就能拦得住的。这一次中日之战,朝廷上下连番出丑,已经充分暴露了之前的种种弊端,变革势在必行。杨浩此举,怕是极可能成为引发全面论战的导火索啊!

    蹙着眉头,深深吸一口气,盛宣怀凝重的道:“此事关系太大,非是我遽然就能答应的。不过你放心,你的要求一定会如实迅速的上呈傅相面前,不出数日,定然有明确答复。”

    杨浩笑道:“那我就敬候佳音了。”

    他根本不担心李鸿章和清廷不答应。眼下整个大清国的脸面就快被小日本抽肿了,要想维持下来,必须有人出头力挽狂澜。时下能挡住日军的,也就只有他杨浩的武装。不管合法不合法,只有把他推上去顶住了再说。

    日后就算他打赢了,修铁路那也不是一天半日的事,随便找个由头弄点矛盾,都能拖他个三年五载。这种手段,当官的最不缺。

    当然杨浩的条件却是来真的。他想要打造一个文明国家,开启民智振兴工业,最好的办法无过于这种大工程。

    铁路,公路,海运。火车,汽车,轮船。这三样代表着现代文明成果和基准的东西,拥有自主的生产建造能力,才是合格的工业国。解决了交通,才有可能进一步解决更为麻烦的文明塑造问题。

    双方以如此干脆的方式达成口头协定,杨浩回去跟自己的团队商量,做各种动员准备。

    盛宣怀和李经方则联袂请见李鸿章,把谈判的过程和杨浩的条件细细的转述。

    李鸿章对修铁路的要求根本不感到意外,哈哈笑道:“老夫早就料到,那小子早晚得把手伸到这上边儿。只是没想到,他的胃口如此之大,上来就要一千里!答应他,朝廷那边自然由老夫来分说。”

    转回头,他又单独叮嘱李经方:“你于军略一事尚缺经历,此番前去大连,多加注意观察杨氏的诸般内情。以老夫所知,此子所用军械武备就连洋人都没有,其中蹊跷甚多。若你能察知摸清,功劳甚大!”

    李经方心里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闷头答应下来。

    两天后,盛宣怀派人前往美租界,通报朝廷已经同意调兵及其所提条款,着盛宣怀一体商定办理。

    杨浩当即让宋云生为商团谈判首领,组织起多达百余人的筹办班子,并通过《国闻报》将此消息将承办胶济铁路的消息昭告天下,更要择期在美租界搞一个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

    这消息一出,不仅天下哗然,正在两国战争中打算盘的列强洋人也顾不上捣蛋了,数不清的在华机构纷纷派人涌向北洋衙门,并第一时间发电通知国内,组织人员商议对策。

    11月2日,日军对金州展开进攻之时,杨浩的一团兵马,也由轮船运抵天津,接受检阅。(……)

第二三七章 李中堂阅兵() 
“立正!”

    嘹亮的喊声回荡在空旷的操场上,位于美租界东南的北洋大学操场上,绿色的军装汇聚成一簇簇如山般肃穆的方阵,等待检阅。

    北洋大学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校园设计在本世界完成后,当地按照美租界的做法挖开壕沟围上铁丝网。隔绝外部窥探的目光后,首先在一侧建起宽阔的操场好练兵场,又以板房构建了足以容纳数千工人的营房。

    杨浩率领部队驻扎进来,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李鸿章如约带着一大票人前来,检阅所谓的“新军”,并代表朝廷发表训令,为他们的出征壮行。

    此时正是上午九点,太阳东升,光芒万丈。

    李鸿章在杨浩的陪同下,站在检阅台上放眼望去,但见三百战士在前方列成一条整齐如刀裁的三列横队。每个人都身穿绿色礼服,胸前配着绶带,头戴大檐帽,白手套干净的刺眼,放置在身侧的五六半步枪刺刀狰狞。

    三百人犹如铁铸的雕像,任凭风吹叶落,岿然不动。那股静默之中蕴含的无形力量,让曾经统帅千军万马的李中堂感到一阵胸闷气短。他一贯挂在嘴角藐视一切的笑容,死活都挤不出来。

    离着他们几十米外的宾客看台上,数十位跟随前来的朝廷文臣武将,同样看的两眼发直。那些护卫他们的兵丁,更是干脆连大气儿都不敢喘。手里抓着的武器微微的颤抖,正眼都不敢往这儿瞧。

    不为别的,这三百人身上透出来的杀气太凶猛。他们那些整日吃饱喝足不干正事的烂兵根本招架不住。

    杨浩身穿西装。表情平静的关注着李鸿章的反应。见老头子的眼神渐渐锐利起来,偷偷一乐,朝着远处的周建镐示意一下。

    周建镐当即大声喝令:“奏乐!”

    同样纵列三排的军乐团立刻奏响国歌,雄壮激昂的声音,登时引起李鸿章的注意。而台下三百人队列好似机器牵动,齐刷刷的举手齐眉,庄严敬礼

    这一下,可把那群清国官员们给惊着了!

    三百个人。三百只白手套几乎分毫不差的一齐动作。最前排的那百人身高又是一条线的下来,冷不丁看上去好似一群木偶。

    但带过兵的人却都看出来,他们的动作精准的好似拿尺子量过,身躯不摇不动,距离眉头的距离不差分毫……这得多少工夫,什么样的训练才能整出如此惊人的场面?

    李鸿章的眉毛腾的一条,老眼之中锐光如刀,从头到尾的看过去,居然没有发现有一个人身子晃动。这份定力,已经不是“训练有素”所能形容。

    音乐奏完的空档。李鸿章侧头问杨浩:“此乐曲何名?”

    杨浩唇角微翘:“义勇军进行曲。”

    这名字可真是恰当啊。他们本身名义上是团练民兵,不吃朝廷粮饷。说是义勇却也合适。

    李鸿章脸上看不出想法。淡淡的点头:“不错!”

    老头子心里却在盘算,回头他也要赶紧的给北洋水师和新军弄一支军歌,甚至给朝廷上书弄一支国歌。都要进入文明时代了,这等代表国体尊严的物事,却不能少。

    此时,周建镐再次喝令:“礼毕!”

    “唰!”所有手臂同时放下,一点多余动作都没有。官员们不由自主的吞咽唾沫,眼角直哆嗦。

    之后,周建镐退到一边。随后就见队列的最前头,刘勇向前一步,大声吼道:“向右看………举枪!”

    “啪啪!”

    三百条五六半的刺刀闪耀,反射出道道慑人的光辉,刺得一众文臣武官不由自主的哆嗦起来……这是哪一套路数儿?

    刘勇迈着正步来到检阅台七步外立正站好,昂然喝道:“中堂阁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