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立鼎1894-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责,又把袁世凯直接派去了平壤。作用么,就是盯着那帮人别再闹笑话了。

    消息传到京城,光绪皇帝登时心情大坏。刚刚弄到手的精美书籍也顾不上欣赏了,疾言厉色的下旨斥责李鸿章,到底怎么做事的。

    翁同龢等一帮清流幸灾乐祸,跳着脚的落井下石。结果没有高兴两天。7月30日,就把翁师傅与其学生王伯恭的私密谈话给发了出来。

    谈话的背景。是6月高丽局势日渐紧迫,朝中一片主战之声。王伯恭表示忧心,认为“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

    翁同龢嘲笑他书生胆小,并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

    王伯恭认定“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

    翁同龢说了一句要命的话:“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什么意思?“你李鸿章不是牛么?好吧,我正要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看到底是骡子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这句话真的要命了!

    不管你翁同龢跟李鸿章有天大的矛盾,当前乃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战争期间,通过的普及,任何一个读书人都知道,必须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一旦输了,数千年中华上国,将要被一个当奴仆的蕞尔小邦踩在脚下,更可能引来虎视眈眈的列强瓜分吞噬!

    如此危机下,你翁师傅多方掣肘,施加压力也就罢了。居然说出这样丧心病狂的话来,到底是何居心?你到底是站哪头的啊!

    这片文字,篇幅不长,编者也没有添油加醋,完全站在旁观者的力场上忠实报道。

    但在京城内外,全国各地,引起一片轰然大哗!

    翁同龢,那是两朝帝师,天下清流的魁首,道德楷模,近乎完人一般的领袖。居然如此胡说八道,还有没有节操了!

    由于连续三个月来累积的口碑和信誉,绝大多数读者竟没有第一时间怀疑造假!

    要命的是,翁同龢这帮人摇着小扇子说风凉话可以,背后算计人也行,唯独对控制舆۰;论和危机公关一窍不通。他们竟没有第一时间出来否认。

    而作为当事人的几位,脸皮也没有历练的那么厚。被盛怒之下的光绪皇帝召到殿上叱问,竟讷讷不能言。

    这下子等于不打自招了。

    京城里小道消息传得不是一般的快,转眼之间,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翁同龢是真的说过那句话的。

    西太后是每天都要听人念报纸的,李莲英又刻意的把这消息先拣出来了说了,当时就气的摔了杯子。

    李鸿章,那是她的人。北洋水师淮军,好歹也都听她的使唤。要打要罚要收拾,那也是她老佛爷才能动手的。你翁同龢一个糟老头子,撺掇皇帝作对也就罢了,居然上杆子来挖老娘的家底儿?看来是不想好好过日子了。

    更何况李鸿章之前才打赢了一场,正需要他专心办事的当儿,你翁师傅说那样的话,是不是私底下还藏着什么手段呢?

    慈禧太后早想收拾此人,奈何一直找不到机会,也拿捏不到这老家伙的证据。

    今天整好有了话柄,一辈子斗争整人起家的叶赫那拉氏,绝对不会放过机会。

    好像老天都不帮忙似的,前脚报道完了,后脚一大帮高丽儒生不知道哪儿得到的消息,居然集体跑到皇宫前叩阙央告。请皇帝下旨清理小人,支持李鸿章大人用兵高丽,驱逐日寇。

    要说雪中送炭的人少,落井下石的人就多了。看翁同龢不顺眼的人那也多了去了,眼红他位置的更是不在少数。

    于是乎,弹劾翁同龢的折子铺天盖地,一眨眼就盖过了李鸿章的份量。后党首脑孙毓汶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大肆贬斥。翁同龢是的道学先生,面子上的事儿一向看得比命都重要。这下子给人一刀捅进了心口窝,当场气的吐血!

    7月31日晚,光绪微服前往东单二条胡同的翁府,看望不得不罢职开缺的老师傅。

    翁同龢躺在床上,额头捂着白毛巾,忧伤的望着光绪,老泪纵横。

    他挣扎着要下来行礼,却被光绪一把按住,安抚道:“翁师傅劳累多年,暂且歇息些时日也好。如今朝野齐心,定能战胜区区倭奴。待来日风平浪静,再来帮助朕不晚。”

    翁同龢心里头那个憋屈就没法说了。他整准备大展宏图,辅佐皇帝当一位千古明君呢,眼瞅着到了节骨眼上,却被一记冷枪打翻在地。那股恼火,愤恨,羞怒交加,无以形容。

    皇帝如此说,他要信了那才是傻瓜。到时候他想回来,也得看西太后乐意不乐意。

    虽然落到如此地步,他仍旧忠心耿耿,抓着光绪的手叹道:“皇上的恩情,老臣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今番事出有因,一切以国事为重,皇上仍要拿定主意,万不可轻易退让。”

    光绪握紧拳头,郑重点头:“朕一定把这场仗打下去,直至倭人彻底服软。”

    翁同龢又叹气,他的意思是让皇帝抗住西宫的压力,可不只是打仗那么简单。再说了,要是能够轻易打赢日本的话,他才不会一个劲撺掇着开战。那不诚心帮李鸿章刷功劳么?

    皇帝还是年轻啊!

    翁同龢不得不换了套词儿:“皇上想要了解西洋各国是好事,不过那洋人的书看看就罢了,万不可学他们那套禽~兽之道。秉持我圣人正统,教化人心才是正道。”

    那套送来之后,光绪喜爱的手不释卷。之前特别给宫里送来的、等书,都引发其很大的兴趣,时常翻阅。

    翁同龢等人对此很不高兴。一个皇帝,不学圣贤书,老是对这些等而下的末流小道下功夫,不是为君之道。

    光绪虽然不以为然,却也不想驳他的面子,点下头:“朕知道了。”

    翁同龢又嘱咐:“报纸一物,颇能鼓惑人心。朝廷若不能操之在手,也要小心纵控。一旦让心怀叵测之辈掌握,对朝廷国体非是好事。西洋人假口言论自由,乃是动摇国本之害,不可不察。”

    光绪眉头微微一皱,翁师傅的心胸未免小了些吧?人家说两句实话,你就要下手除根?总起来说,一直都还算秉持正统的。

    不过他既然来了,总要给老师傅一个安慰,应付着答应下来。只是这态度,压根就瞒不过翁同龢的眼睛。

    一时间,对大清朝忠心耿耿的翁师傅忧心忡忡。这么下去,大清国祚闹不好要出问题啊!天下间无父无君之辈多了,绝非朝廷之福。不行,今日劝不动,他也要叮嘱张謇那些个学生们,一定要把皇帝给照顾好了。

    光绪走后,翁同龢叹息了半天,夜不能寐。

    第二题,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

    ps:感谢书友巡航a的月票。r861

第一六四章 夜袭还是送死?() 
日本人为这次战争做足了表面功夫。

    在大岛义昌的先遣队中,跟随有多名记者。里面包括《每日新闻》、《读卖新闻》和《中央新闻》等媒体的人员。在整个军队行动中,一共有66家报社、人的记者队伍参与其间。此外,还有11名画师和4名摄影师。

    可以说,日本人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舆论的控制和宣传。一如他们倭皇睦仁的宣战诏书中,把自己塑造成为保卫高丽“独…立自主”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并由此而将自己吹捧成领先一步进入“文明世界”的东方先驱。

    此番战争,乃是对抗冥顽不化之落后清国,而要为东方人共同进入昌明时代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不畏牺牲,大胆探索……。

    总之各种的凛然大义。

    那帮记者自然尊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号召,极尽美化之所能,利用他们手中的笔杆子,胡说八道,乱言吹捧。并偶尔时来兴起,客串一把刽子手,亲手砍下几颗人头什么的。

    刚愎自用、自信爆棚的大岛义昌,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宣传自己伟岸高大形象的几回。在他的随军队伍里,起码有二十多名记者,甚至还有一名英国远东军下属的炮兵司主事蒲雷。

    他原来的想法是,当着国内记者和国际观察家的面儿,狠狠的表现一把大日本帝国陆军将领的英勇果决,高大威猛。

    却没料到一头撞在杨浩为他们精心构建的钢板上!

    《大阪每日新闻》的记者相田茂胆子很大,为了获取最新鲜的新闻素材。他非常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