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熊孩子贾琮-第1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贺小南领着她上京城极好的一家脂粉铺子转了转。东家是个斯斯文文的年轻人,贺小南还跟人家打招呼:“王五福先生你好啊~~今儿气色不错。”那东家与她寒暄了几句。买完胭脂出门,贺小南告诉于氏,“这东家便是真的圣人,如今已正经改换名姓做了寻常百姓。”于氏惊得半日合不上嘴。

    韦容官进了京,贾琮打发人去问于氏要不要见见真婆母。于氏立时答应。博物馆众人皆忙,于氏带的下人又不能跟来紫禁城,只得自己出门做公交马车去了驿馆。到了那儿一瞧,她婆母竟然是个道姑!不待韦容官解释,贾琮抢着说:“摄影师待会儿要走。你们要不要拍张合影?”三人遂胡里蒙登的在驿馆里拍了张照,韦道姑坐在当中,赵世子与于氏两口子分立左右。

    数日后,邯郸百姓围在街头报栏前看报。新一期《燕京周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赵国世子意外染上奇疾,便是西洋医学中的过敏症。多名太医瞧不出过敏源,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幸而得白云观一位姓韦的女冠探视,两剂药下去药到病除。并配了一张照片,赵国世子与世子妃分立那韦道姑左右。

    有人纳罕,指着韦道姑道:“这不就是前阵子张家管事拿的画像么?让我们辨认可曾见过。”

    另一个立时道:“也给我辨认过。”

    旁有一人不知此事,好奇打听。听罢他道:“为何张家的管事要给你们看京城道姑的画像?还是给世子治病的。”

    “不知道啊!好生奇怪。”

    人群里头有个戴斗笠的道士高深莫测的看了他们几眼道:“贫道虽知道,不能告诉你们。”

    几个人看他是个道士、那姓韦的女人是个道姑,霎时都信了,围着拱手道:“这位道长行行好!我等实在好奇。”

    斗笠道士摆摆手:“这儿是邯郸,张家的地盘。你们不过是寻常百姓,还是莫要知道的好。”言罢拂袖而去。背影清逸脱俗,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这报纸一出,张家震惊。张大老爷气得砸了半屋子东西,张老太爷也好悬气背过七去。那照片便是活脱脱的在挑衅!世子炫耀他已不再受张家擎制,于氏炫耀她们于家已捏住了世子母子,简直忍无可忍。偏又拿他们毫无办法。张家父子商议了数日,愣是没商议出对策了。只是在赵王府议事时,张大老爷无故寻于敏中的不是。于敏中茫然不解。

    赵国与卫、郑、周、曹等国相邻,这四国要紧的皇亲国戚都在赵国有生意。张家拿着韦道姑的画像四处打听之事没多久便让四国知道了。算算日子,张家找人在先、韦道姑给赵世子治病在后。此事顿时蹊跷起来。又过了两日,那个口风不紧、言语古怪的道士也传到四国。四国便纷纷派出细作打探这位道士。

    邯郸城不大,不多时四国都打听到,那斗笠道士住在城南玄武祠。这日中午,斗笠道士靠坐于偏殿外一株大旱柳下打瞌睡,斗笠扣在脸上。有人喊道:“这位道兄好睡。”

    斗笠道士拿开斗笠一瞧,是位穿灰袍的道友,乃站起来打了个稽首:“道友好。”

    灰袍道士道:“贫道平素在玉皇观修行,预备过些日子往京城走走。听说道友是从京城来的,特来打探打探。”

    斗笠道士笑道:“原来如此,道友请坐。”

    二人遂席地而坐,斗笠道士细说了京城的几座道观。不觉说到白云观。灰袍道士道:“燕国的报纸上说,白云观有位韦道友医术极高,治好了我国世子的怪病。道友可知道此人么?”

    斗笠道士笑道:“她哪里会什么医术!她是个戏子。也不是燕国人,她是赵国人。”

    灰袍道士眼神一闪:“赵国人?”

    斗笠道士低声道:“赵国世子的生母,可不是赵国人么?”灰袍道士一惊!斗笠道士摆手道,“这些皇亲国戚的事,咱们方外之人莫要掺合进去。”

    灰袍道士哪里肯放过他:“道友这就不对了。你干脆不说也罢了,说一半留一半,贫道心里痒的紧。”

    斗笠道士道:“贫道知道的也不多,不过是前些日子在李家算卦,偶尔听到一耳朵罢了。”

    “哪个李家?”

    “自然是姑奶奶养了个郡主的李家。”斗笠道士道,“还有哪个李家能知道王爷家的事儿?”

    “原来是他们家。”

    灰袍道士心满意足走了。

    过了两日,又来了位黄袍道士。斗笠道士让他上另一位郡主的母家打探去。郑国略强于其余几国,故此郑国细作来时,斗笠道士让他们干脆点去找张家。四国遂先后从四家嘴碎的小厮、仆妇口中得知了赵国惊天机密:赵王不孕,世子和三位郡主皆是他们各自的母家设法从自家抱进去的。

    这消息可了不得。四国王爷顿时觉得,赵国那块地方岂非是老天送给孤王的?许多细作派入了赵国。

    赵王身边有个得用的太监王公公,最会奉承不过,时常哄的赵王笑呵呵的。为人和气,只是贪财。此人犹如赵王身边一个巨大的窟窿,想不留意到他都难。四国细作少不得都悄悄与他搭上了。

    另一头,苏澄等人在黄河治水。苏澄知道自己连初学者都算不上,贾敘自然更明白陈琮分量。故此这回万事皆听陈琮的,苏澄与贾敘只负责分别从燕国和赵国两头协助他。陈琮这辈子还没如此爽利的做过事。燕国的壮丁个个灵光什么都会,燕国器物极方便好使,燕军报废不要的火炮摇山振岳,连燕国的牛肉罐头都怪好吃的。燕国来的人,不论是苏大人还是寻常壮丁,个个都他极其敬重。陈琮做事虽辛苦,心情甚是舒畅。

    到了五月底,陈琮决意撤离四县百姓。苏澄登时派人回燕国。先是调来快板宣传队,又与贾敘一道择了灾民安置点,从燕国调来帐篷、食物、工作人员,分十六处安置百姓。自然,这十六处都设在离四县不远处的安全县城郊外,一气儿惊动了赵国的十二个县。

    这回可热闹了。到处都是穿着迷彩服、背后贴着布牌的燕国人。那十二个县的孩童全都认识了四个字:治河、救灾。因为背后挂着这四个字的人时常给他们糖吃。燕京周报也没闲着,每期都有专门的版面报道帮助赵国治河、帮助赵国撤离灾民、帮助赵国安置灾民,一排排临时帐篷房比许多人家的房子还结实些。

    少不得有赵国百姓羡慕道:“燕国竟有这么多粮食。”

    燕国壮丁与工作人员自豪道:“都是从别国买来的。燕国自家哪里收得了这么多粮食?”

    “你们怎么那么有钱?”

    “我们工厂多啊!工厂最赚钱不过。我们燕国的孩子都得念书,朝廷出钱。我们有各种公交马车,长途短途都有。我们有养老保险,老了以后朝廷养。……”这些人得空便宣扬燕国的好处。“说一千道一万,终究是我们燕国国策好。”

    那关将军派去跟着贾敘治河的亲兵忙活了许久,愣是没查到燕国壮丁是官兵的蛛丝马迹。这日,有个亲兵向贾敘请假回去跟关将军复命。贾敘问道:“你去了可还回来?”

    亲兵道:“卑职不知,全看将军的意思。”

    贾敘捋着胡须道:“这些日子,我试探苏澄大人的口风,觉得燕国不像是想要赵国的样子。她说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太大了,不知要到哪辈孙子时才能开发完。别国都嫌弃地盘小,唯有他们嫌弃地盘大。”

    亲兵思忖道:“这倒也说得过去。只是他们待赵国是不是太大方了些。”

    贾敘笑道:“这个我也探听过。他们原本没预备如此大方的。皆因咱们世子托了衍圣公、衍圣公求了林海老尚书。不然,人家帮咱们治河已是出了大力气,哪里还会帮咱们出粮食帐篷安置灾民?也亏的他们富庶,这点子钱不算什么。”

    “原来如此。”亲兵点头笑道,“世子走了一趟京城,非但人出息了,赵国竟得了许多好处。委实划算。”

    贾敘道:“亏得他是这个点儿去,早些晚些皆遇不上衍圣公。”二人互视而笑。

    新一期《燕京周报》问世了。这期报纸头版头条是:南洋马来国特使抵达京城商议联邦。旁边的副标题是:燕国将与马来国成立联邦政府。下有马来国特使与燕王、摄政王贾琮、丞相林黛玉、太师詹鲲、冯紫英罗曼吴天佑等一众大员的合影。

    人太多,脸看不清。下头的文章却十分清楚。马来国要与燕国联邦,并作一个国家。两国实行同一套律法,使用同一种货币。两国百姓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