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他不用担心时时刻刻担心被广电封掉。
虽然,这样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所以,韩秋才会想到把这部电影拿出来。
这是前世姜文对广电的嘲讽,也是这一世韩秋的感慨。
对姜文的感慨,对前世华夏电影的感慨,对今世华夏电影的展望。
不能因为广电封了一次自己,就对国家丧失信心。自己的梦想,可是将华夏电影提升的一个新的高度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所以,张麻子回来了,韩秋回来了。
回到鹅城之后,韩秋将得来的银子全都洒在大街上。
他要挑起鹅城的革命,那肯定需要人民的支持!
第二天,人们果然把钱都拿走了,整条街上,又肃然一清。但黄四郎派出几辆马车在街上走了一圈,人们又把钱全都还了回去。
人民爱钱,但是更爱小命。鹅城现在还是黄四郎的天下,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要求什么,人民就得做什么。
不过,韩秋却笑着说胜算达到了六层。
为什么?
因为他要把民众的“怒”给勾出来,把他们对黄四郎敢言而不敢做的“怒”勾出来,把他们被黄四郎欺压多年产生的“怒”勾出来。
怒一出来,那就可以给人民配上武器了。
下一天,韩秋又在街上铺满了枪和子弹,一夜过去,人们把枪和子弹全部拿走。同样的,黄四郎又派人来收武器。
这一次,韩秋直接虚晃几枪,却没打中任何东西。
兄弟们不解:“没打中啊。”
韩秋笑道:“让子弹飞一会儿!”
只不过这一次,有人替他把这没飞到终点的子弹送出去。
谁?
当然是人民!
韩秋的子弹只是一个引子而已,有一就有二,有人开了头,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所以,人们偷偷开枪了,把那些马儿打死了。
韩秋见状,笑着说胜算有七层了。
再下一天,韩秋亲自上阵,带着几个兄弟们骑着马,绕着大街跑,嘴上高喊着口号:“枪在手,抢跟我走!”
“杀四郎,抢碉楼!”
但是。。。。。。
最后跟上来的只有一群鹅,人民?一个都没有来。
群众们是真的怕了,在韩秋和黄四郎没斗出来;没有出来个结果前,他们谁都不会帮!最后谁赢了,他们就站在那边。
不管赢的是好人还是坏人。
可以说这是人民趋炎附势的本性,也可以说人性本来就这么自私。
谁没事儿跟着你闹革命啊,万一输了,亏的还不是自己?
韩秋很想说一句,革命没有牺牲,哪里来的胜利?
不过他知道,这句话不适合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说出来。
于是他假装和黄四郎打了一架,却是暗地偷梁换柱把早就抓到的替身搬了出来。并且就对人民谎称道,这就是真的黄四郎。
看,老子把他抓住了,老子胜利了,现在黄四郎都倒下了,你们可以跟着我去抢碉楼了吧?
于是,在韩秋砍下替身的脑袋后,全鹅城的人民都沸腾起来,一个个举着枪,欢呼着冲进了黄府。
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当人民有了武器,当人民凝成了一条心,这才是世界上最为恐怖的力量。
没人能阻挡地主!
最后,真的黄四郎被抓住,却被当成了替身,让人们好揍了一顿。他的碉楼,他的财产,他的所有一切都被蝗虫过境一般的人民腐蚀一空,连一个家具,一张桌子,一张凳子都不放过。
这会儿,韩秋这个麻子才慢悠悠地来到黄府。
他邀请黄四郎坐下,两个人分别点上一根烟,就像一对老友一般聊着天。
聊着聊着,韩秋问道:“黄老爷,你说是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
“我?”
“再想想。”
“不会是钱吧?”
“再想想。”
“那是什么?
韩秋淡淡道:“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表面上看,咱们都是辛亥革命那会儿的战友,只不过你堕落了,开始用权利敛财。我呢,也落草成了寇。
但我至少还信仰当初的革命方针,不会变成你这样的毒瘤,去吸食老百姓的鲜血。
我张麻子,也不是一个贪财的人。所以,你这种对人民百害而无一利的统治者消失了,才是对我,对人民很重要。
深一层看,黄四郎代表的就是广电,没有他,没有广电这条拦路虎,这对韩秋很重要,这对华夏以后的电影发展也很重要。
观众们想不到广电那儿去,也很少有人想到政治革命去,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一个土匪冒充县长推翻了一个土地主的故事。
仅此而已。
这也叫仅仅是一部热血的,积极的,健康的,喜剧。。。。
喜剧。。。。。。。
所以,最后张麻子让黄四郎一把枪,让他自裁。黄四郎没有自裁,他站在自己碉楼的楼顶,随着碉楼的炸碎,消失了踪影。
观众们开心了,黄四郎这个大恶霸终于被炸死了!
“哈哈,黄四郎死了!”
“爽,全程嗨翻天啊,从头爽到尾,没有丝毫尿点啊!”
“不错,不错,韩半仙也会拍这种皆大欢喜的喜剧了!”
皆大欢喜?
呵呵。。。。。。。
韩秋双眼微眯:“就当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吧。”
最后几分钟,唯一让观众遗憾的是,韩秋的几个兄弟都不想跟着韩秋回到山里了,他们要去上海。
观众们正处于黄四郎被消灭的高潮时刻,哪会在意这点细节?
最后一幕,《太阳照常升起》的音乐再次响起,韩秋骑着白马在山间行走。身边,那条铁轨蜿蜒前行,不知通向何方。
突然,一辆火车袭来,同样的,依旧是一群马儿拉着。
在经过韩秋时,韩秋注意到车尾处站了一个人,他穿着师爷的衣服,长得却很像黄四郎。。。。。。。
韩秋突然想起,在师爷临死的时候,他说黄四郎买了六个县官,但他只给了自己五个,这五个,就在自己那被炸到树上的屁股兜里面。
那没给的一个,会是上海吗?
至此,电影结束!
第237章 韩半仙萎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片尾,《送别》的悠扬歌声依旧回荡在整个电影院中。。。。
这首歌词的创作时间是1915年,正是辛亥革命后,鹅城革命前,这中间的一段日子。
电影的开头,观众们就听见了这首歌,当时葛优,刘佳玲,还有林晓明三人在车厢里面还尽情歌唱了一番。
当时笑得多么开心?
结尾,唱歌的三个人都死了,这首歌却再次响起。
送别?张麻子送自己几个兄弟去魔都浦东?还是送那隐隐约约出现在他视线里面的黄四郎?
彼时彼刻,正如此时此刻。
谁又能想到,黄四郎没有死,反而还拐走了张麻子的几个兄弟,拐到了浦东?
谁又能想到,张麻子赢了一个鹅城,却还是失去了全世界?
张麻子就只适合打革命,却不适合在革命之后享受成果,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鹅城的这个小革命。就像临走时,他几个兄弟都说跟着他混,有点累。
为何累?
辛辛苦苦赚了钱,散发给鹅城的百姓?辛辛苦苦打下了碉楼,还是让鹅城人民拿光?辛辛苦苦赢了革命,还是为黄四郎这种人做了嫁衣。
这样玩,能不累吗。。。
革命前需要牺牲,革命后的成果需要享受。牺牲的人永远都是张麻子这样大义鼎然的人。享受的永远都是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
就像最后黄四郎真身被抓住,他为了少挨打,顺着人民的话,说自己是假的,只是替身而已。他不承认都不行,韩秋砍下替身脑袋的那一刀,可不仅仅是砍在肉上的,这还砍在了人们的心上。他砍倒的是黄四郎在人民心中一直遥不可及,一直高高在上的霸主形象,砍倒的是一种象征!
而不仅仅是一个人。
所以,不管最后他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反正在黄四郎这个恶霸的象征倒塌之后,都不重要了。
有人才会指着他的鼻子说:“我知道你是替身,替他享福,替他作恶。。。。。”
都是革命人士啊,张麻子穷困潦倒,落草为寇,黄四郎贩卖烟土,倒卖人口,成为了一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