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首长笑道:“不错,讲得很好,很有料嘛!继续讲下去!”
李毅轻轻咳嗽一声,说:“学校方面,并不管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管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他们只教对考试有利的知识,他们不厌其烦、不辞辛劳的总结出诸多考试提纲、考试要点难点,让学生们反复做题,以期考出一个好成绩。而学生们呢?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学那些所谓的必考内容。一方是强输硬灌,一方则是被动接受,生吞活剥,吃下去就算,并不管这些东西,对他们是否有用,是否有益。”
“你这么说,我就不同意了。”冯简居然和李毅唱起反调来了:“你的意思是在说,咱们现行的教科书,是有问题的吗?难道这些知识,不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吗?”
向首长笑道:“大家都讨论起来嘛!这样才热烈。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拘束,就当平时在办公室里一样就好了。”
李毅道:“当然是应该掌握的。但我认为,除此之外,学生们还有更加重要的知识应该去学习和掌握。那就是孝道、仁义,还有基本的处世之道和安全知识,当然,还有自然和科学知识,这些也是同等重要的。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所忽略掉的。学校里只教语文和数学,有时为了补课,把本就少得可怜的教育课和音乐课都给挤掉,用来上语文和数学。”
“这倒是真的。”有人说道:“现在学校里的老师,都只管考试,语文数学要考试,就很重要。其它课不需要考试,就都不重要!”
向首长道:“这个问题,我也早就留意到了。这位同志,你讲得非常好,请继续说下去。”
李毅道:“在古代,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学得早,哪怕你只有十岁,你也可以去参加乡试和会试,明朝的杨廷和考中举人时才十三岁,张居正考中秀才是十二岁,而且是全府第一名。现在呢?不管你有多聪明,都得按部就班的来,三年学前班,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本科,再加上几年研究生,读到一个博士出来,已经是将近三十岁的人了。这个年纪已经是而立之年,但咱们的学生,却刚刚走出校门,无妻无子,无职无产。而父母却已垂垂老矣。”
向首长道:“那你的意思是说,咱们学制时间,有些过长了?但全世界都在采用这种学制,事实证明,这也是最为科学和公平的学制。”
李毅道:“我的见识很有限,我也只是觉得这时间有些过长,但具体要怎么改,应不应该改,那就要请首长和专家们去讨论了。”
第八卷 第七百八十四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毅的话,有些不知深浅,有些胆大妄为!
向首长问话,只是循例罢了,随便站出来几个人,讲上几句应景话,也就完成他的调研任务了。
谁想到,李毅同志却如此较真?把心中所思所想全盘托出。
好在向首长听得津津有味,并不介意,于是大家也就呵呵一笑,当是平时闲谈。
“这位同志说得好啊!”向首长道:“说出了最为实在的想法,也表达出了大部分民众的所思所想。现行的教育体制,肯定是不完美的,这一点,我们勿须讳言。但是,在寻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我们还是只能沿用这一套方法。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国家大计,教育为本。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套话。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兼向发展的后代,这是我们长期要探索的问题……”
李毅刚才侃侃而谈,说过之后,就有些后悔。
因为这不是朋友亲人之间的闲谈,聆听他发言的,是负责国家文教工作的向首长!
向首长的一句话,说不定就能对整个教育体制发生重大改变!
“这位同志,我不该打断你的话,你继续讲下去。”向首长说:“我就爱听下面同志掏出肺腑之言。”
李毅心里苦笑,但话既然说出了口,那断无收回的余地。
他只能顺着自己的思想说下去。
“钱学森指出:‘现在我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我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
“先不说大的体制改或,只说说我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法、学术**、论文抄袭等等,这些弊端不根除,我国的教育,就好不起来!”
李毅越说越深入,越说越激昂。
认识李毅并关心他的人。比如说温可嘉和彭长富,都面露惊讶之色,也隐隐为李毅担忧。
许多现象,人人都明白,私底下也经常谈论,但在这种正式场合,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有些话,是说不得的。
李毅却当着向延首长的面,直陈教育界存在的宿弊。痛诉其非,这不是在打向首长的脸吗?
温可嘉有心提醒李毅,无奈座位离得太远,有心无力。
也有幸灾乐祸的人,像冯简,他正微微扬起下巴。脸含得意神色,他之所以帮李毅把手举起来,可不是让他出风头的,而是想看他受窘或是碰钉子的。而李毅也正如他如希望的那样,走上了这条“得罪向首长”的道路。一切都再好不过了!冯简在心里说,李毅同志,你还说多一点,说多一点啊!
坐在李毅身边的老大姐吴云,轻轻拉了拉李毅的衣襟,示意他不要说下去了。
李毅温和的目光。看了吴云一眼,微微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她的好心。
“我记得这样一组数据。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三大科技奖各国获奖人数,欧洲一共有两百多人,其中英国和德国都有六十几个人获奖。北美洲有两百多人获奖。除了个别人来自加拿大之外,其它两百多人全部来自米国。大洋洲有四人,南美洲有二人。”
“至于咱们亚洲,也有几个人得过这种大奖,但大多来自岛国和其它国家。我国呢?为零!是的,就是零!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我们十几亿人口,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史,怎么就培养不出一个杰出的行业领军级人才?”
“是我们国家的人比别的国家的人要笨吗?我想绝对不是的!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我国,虽然一位诺贝尔获奖者也没有,但令人欣慰的是,在海外大学接受培养深造的海外华人已经有8位拿到了诺贝尔奖。这足以说明,我们华夏人,并不比别人差!”
“国家要发展,国家的未来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国家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他们几乎天天晨起晚归,昼习夜读,终日做题海,埋头故纸堆,负担繁重不堪。他们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并不比任何人少。可以这么说:他们是全世界最刻苦最努力的一群年轻人!”
“哈哈!”听到这里,有人忍不住发出笑声。
向延首长的脸色却凝重起来。
“高分能代表什么?高分并不代表高能,更不代表创新和创造!一个人的黄金年华,全花费在教科书的学习和钻研中,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被动的,老师灌输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很少有人懂得要去创造和创新。”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哀所在。我之所以大胆的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指摘时弊,也不是愤世嫉俗。我只是本着一颗爱国之心,一颗希望国家和民族快快强大起来的赤子之心,真诚的希望,我国的教育能真正的教出好人才来,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中,能出几个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我们国家的年轻人,能引领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我坚信,只要我们肯努力去改变,这一天,终将到来!”
李毅说完,对着向延首长微微弯腰致意,表示自己发言完毕。
“好!”率先鼓掌的,正是向延首长。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冯简有些不情不愿的拍打着双掌,他有些纳罕。李毅都说得这么不堪了,向首长怎么就不当面骂几句呢?反而为李毅鼓掌?
“这位同志讲得实在是太好了。”向延表情严肃的说道:“这些问题,正是日夜缠绕我的难题啊!我们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勇于去解决问题。我国的教育工作,该如何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