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昭华-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匠造不出来这种七翟、九翟冠,对外说是不知道中国的工艺,其实是朝鲜的国力难以承当翟冠资费。所以从清朝开始,朝鲜废翟冠而以大首代之,他们的大首冠,就是插着黑角簪的假发冠。

    当然现在享有朝鲜国祚五百年的李氏王朝还没有建立,因为虽然李成桂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自立为王,定都汉城,但是他请求中国册封的奏章却一次次被洪武帝打回去。皇帝始终将李成桂称为“权知高丽国事臣”,而李成桂却始终不屈不挠地派来使臣请求皇帝册封。

    终于在洪武二十五年的十一月,皇帝松了一口气,让李成桂报上国号来——李成桂的表章是这么写的,“臣窃思惟,有国立号诚非小臣所敢擅便。谨将朝鲜、和宁等号闻达天聪,伏望取自圣裁。”

    皇帝选了“朝鲜”两个字赐下。

    箕子是商代最后一个帝王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纣后,被武王分封于朝鲜,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朝鲜”两个字就是箕子所建古国名,而“和宁”则是李成桂诞生之地。皇帝选了“朝鲜”两个字的用意不言而喻。

    但是皇帝依旧没有承认李成桂的国王身份,卡在这一点死活不同意。

    但是皇帝的后宫,是有朝鲜进贡的妃子的——韩妃,她就来自朝鲜,生辽王朱植、含山公主。张昭华很快就能在冬至宴上见到她了。

    但是现在她画好了妆,就要去会同馆等着,因为她的父母在那里,燕王世子也要从会同馆把她接出来,然后进入诸王馆中。

    会同馆前面搭起了一个大大的帐篷,这个东西叫“幕次”,在唐朝会被称为“青庐,”因为是青布搭成的帐篷,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从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到了本朝却不是举行婚礼的地方,而是暂时休息的地方。

    张昭华进了会同馆中,被引到一个屋子里,见到了王氏。王氏也穿着礼服,旁边也有三个嬷嬷,想来也是提前演练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是看她的神色,还是十分紧张。张昭华也顾不得安慰她了,因为自己也是紧张地够呛,一听到外面似乎有人声或者脚步声朝着这里来了,张昭华的面色就不由自主地发僵。

    过了一会儿,进来一个通报的女执事,道:“主婚者来了,要设香案、奠雁案于中堂。”

    打头的嬷嬷就道:“奠雁桌放在西堂了——我亲自去看一看。”

    婚礼的主婚人是秦王,这是按唐制,皇子纳妃,命亲王主婚。秦王千里迢迢从陕西赶过来,除了给两位世子主婚,皇帝似乎对他还有别的任命。

    外面就显见忙碌起来了,各种脚步声又快又急。

    过了一会儿,两个女官进来道:“醮戒了,主婚人请新妇去中堂。”

    张昭华和王氏站起来,跟她们到了中堂,中堂当中站了一个相貌岿然而又威仪的中年男子,这就是秦王了,见到她就道:“命曰:往迎尔相,用承厥家,勖帅以敬。”

    傧者引张麒和王氏坐在中堂两把椅子上,女执事引张昭华走到父母前四拜于地,张麒就哑着嗓子道:“尔往大内,夙夜勤慎,孝敬毋违。”王氏紧跟着道:“尔父有训,尔当敬承。”

    张昭华拜完之后又回到内堂。

    其实这一道所谓“醮戒”的仪程被简化了,因为按照以往的规定,妃家先于祠堂陈设祭物,妃服燕居冠服,妃父母同妃诣祖宗前行礼、奠酒、读祝。

    但是张家门户浅薄,没有祠堂,张麒也就记得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名讳,再往上的祖先的名讳都记不全了,估计吕氏那边也是这样。礼部官员就把这一道仪式简化合并在亲迎上面,奠酒、读祝什么的都没有了,就剩下恭听父母教训的这一条了。

    张昭华坐在里面,虽然顺利完成了一道程序,但是心里的紧张丝毫没有缓解。一旁侍立的女官就道:“世子过来的时候,会有鼓乐声。”

    张昭华就留心听外面的乐声了。

    其实还有很长的时间呢,因为燕王世子要换冕服乘舆从宫里出来,到宫门口要降舆升辂,换乘辂车来到会同馆,而且今日协助亲迎的是五品以下官吏,大家从宫门浩浩荡荡地走过来,这时间就长了。

第115章 体恤() 
等了不知道多长时候,终于远远地听到了鼓乐的声音,王世子亲迎的队伍终于到来了。

    这支队伍是由官军导从,后面跟着扈从的卤簿,也就是仪仗队;再后面是官员和鼓吹手奏乐手,从宫门出来,一路走到了会同馆门外。等候已久的赞引跪请世子下车,将他导引至幕次坐着,随扈的官员也跟着世子进入幕次中。

    这时候,女官就将张昭华请出,南面立于中庭中,傅姆女官们分立于左右。不一会儿乐队就迤逦进入了馆中,秦王从中堂出来,这时候的他已经换了一身朝服,立于西阶之下。

    这时候赞引引进导燕王世子从幕次中走出来,立在馆外大门之东,穿着朝服的礼部官员即傧者,立于大门问他:“敢请事——”

    意思就是说,请问你来干什么呢?

    燕王世子就道:“朱高炽奉制亲迎。”

    赞引向他拜一拜,把原话传给傧者,傧者走入馆内,将原话告诉主婚的秦王。赞引随即将主婚人引出大门外,立于西边,东向向世子作揖,这个礼节是贵重了,世子要答拜。

    随即两人进入馆内,但是王世子要从门的左边入,身后跟着怀抱一双大雁的随从;而主婚人要从门的右边进入。进入馆中之后,立于阁门户前,北向立。而主婚者升西阶,立于西。

    这时候世子要从随从手中拿起那两只大雁,将这两只大雁交给主婚人。之后来到中堂,主婚者进立于左边,而张昭华立于中堂右边。

    张昭华这时候看到了燕王世子,出乎意料地,这个人居然与记忆中那个胖乎乎肥墩墩的小孩的影像重合了。因为面前这个人,依旧是那个模样啊,从一个小一点的圆球变成了大许多的圆球,好似从头到尾都是圆的,就好像老面馒头一样,特别是穿着一身大红袍,更是能映出雪白的光来,看着似乎比年娃娃还要喜气。

    一眼瞟过去是没太看清楚五官的,但是还是注意到他的眉毛太淡了!怎么说,好像就只有两条轻烟似的痕迹拖曳过双目一样,这和小的时候没什么分别,张昭华记得小时候的高炽分明也是眉毛淡淡的样子。

    其实张昭华曾经听粮长说过,眉毛为保寿宫,既能看一个人的寿命,又能看兄弟之间的感情如何。眉毛有缺或者间断的人,兄弟姐妹感情会有挫折,自己也容易有不合或者意外伤亡事故。

    这说的是眉毛生的不好的人,不知道对干脆没有几根眉毛的人适用不适用——明显张昭华对这个记忆不深刻了,她记忆深刻的是央求粮长给自己看相,粮长说的:“天庭不是我见过最好的,正和你出身不高,地阁倒是方中有圆,是当能享子孙福气。”再问多一点,粮长也不肯说了。

    此时赞引将世子引到香案前,秦王将大雁交给世子,将这两只大雁奠于案桌上,之后各自拜了几拜,执事将奠雁案撤了下去。

    完成这道礼仪之后,赞引就将世子先引出门去了,之后宫女和嬷嬷们簇拥着张昭华登彩舆,彩舆就是四人抬的一把椅子,女轿夫将她扶上去的时候,张昭华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张麒佝偻着身子倚在门边,看到她的目光,似乎往后面缩了一下。王氏倒是可以大声哭出来了,哭嫁是对的,女官们终于不再制止了。

    来不及看第二眼,这顶小舆已经被抬起来了,晃晃荡荡地朝门口走去。不过百十步的路程就抬到了会同馆的门口。张昭华被扶下来,换乘凤轿。

    凤轿是皇妃、东宫妃、亲王妃和世子妃的车驾,皇帝乘的车叫“辂”,有玉辂、金辂,革辂,象辂、木辂;皇后乘的车也叫“辂”。余下的车架都不敢称作辂了,更是不敢比拟帝后的车驾。

    张昭华坐的这顶凤轿,是青色方顶上面抹金铜珠圆顶的轿子,四角抹金铜飞凤各一,四角垂着银香圆宝盖和彩色的丝结。轿身是红髹木匡,三面篾织纹簟,绘以翟文,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红髹b上面的凤凰是凤凰了,不是山鸡长尾鸡了,凤头和凤尾是黄铜做的。整个轿身都是金灿灿的,因为轿衣是红销金罗做的,上面有各种纹路装饰,比如说香草兰花纹;还有凤纹。

    张昭华坐在轿子里,这里面空间不算小,甚至还放了一张床,床上是大红色的铺盖榻褥。旁边有一个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