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父兄,家里只有个生病的老娘,”王氏道:“俺之前央范媒婆一问,她道却也是知道的。因为这姑娘为了孝顺老娘,自己出来做营生,十里八乡都是知道名声的。”
这姑娘也是丁家集的,但是却不姓丁,因为祖上曾被过继出去,回来了也不肯改姓。这郑姑娘家里本来有薄田几十亩,但是给老爹看病,全都发卖了,但是郑老爹还是救不回来。死前家里空无一物,老娘也卧病不起,又没有亲兄弟或者堂表兄弟帮衬,可谓是度日如年。
万幸这郑姑娘家里有一台石磨,本是家里富裕时候,用驴拉的。但如今哪里寻得畜生去推磨,郑姑娘便自己手推,推出豆汁来自己做豆腐卖,这一身力气也是由此而来。
因为她做的豆腐新鲜,第二日绝不肯卖先一日的豆腐,所以渐渐比下去同村其他两家卖豆腐的,村人都来她这里买豆腐——况且还有个好处,若是没有钱可以用豆子来换,一块豆腐要换得半升豆子来,大豆也行黄豆也可以,不拘什么豆子,都能来换。
各种豆子堆的多了,这郑姑娘就全部装好放在车上,推到李家村草市上来卖。丁家集到李家村隔着十五里地,这个郑姑娘车上放着上百斤的豆子和沉甸甸的豆腐,能一气走到了,比那些手上什么都没拿的人走得快。
因为她手上的豆子品种多,而且价格还低,所以卖的最快——凭着这么一手,她老娘吃药的钱全都有了。
“只是因为她娘吃了五六年的药,”王氏道:“姑娘虽然勤快,但是都考虑这个拖累——因为这姑娘说了,她是绝户,要娶她还要一同把老娘接回去奉养,所以拖到了十七岁也没人求亲。”
“老娘生病要吃药,”张麒道:“吃了五六年,不知道还要吃几年,确实是累赘。”
“孝顺不是累赘,”张昭华道:“父母也不是儿女的拖累。子孝亲慈,为什么会是拖累呢——她孝顺生病的老娘,和马寡妇眷恋女儿不愿意改嫁,都不觉得对方是拖累,那我们有什么能嫌弃的呢,又不能比她们做得更好了。况且知她孝顺情状,就知道日后必然也能孝顺公婆,这样的人嫁过来,日子一时且过得紧凑些,但长远一定能兴家。”
在这一世,她学会的第一个字不是“人”,而是“孝”。
“孝”是一个孩子背着拄着拐杖的老人。
张昭华上一世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生活,她就不能明白这个最浅显的道理。既不能补救上一辈子的永远的缺憾,这一辈子重活,就不能在这一辈子还留有这样的遗憾。
第41章 纳采()
这门亲事结的很快,对方见不嫌弃她生病的老娘,就更没有什么其他要求了,本来说是这么说,张麒心里还是有疑虑的,他心里还是更看重第二位人选的家世门第,说能给张昶有助力——他这样的想法王氏如何不知,只不过王氏不想要个娘家给力的,害怕弄个厉害媳妇霸家鬼进来,欺到老实的张昶头上来,自己也弹压不住罢了。
在张昭华看来,王氏的想法是对的。自己家不过是最平凡不过的百姓,要什么助力呢,又不是官场提携,结一门有力的姻亲确实可以平步青云,自己家大哥就是再有人提携,也不能读书做官也不能纵横商场,这门姻亲结上,也帮不了什么,还不是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过活。
况且人家眼高,也看不上他们老张家。不过半个月王氏就听了新消息来,说这家原是打算和砀山县的一个乡绅结亲的,据说已经通了八字换了庚帖了,却被这乡绅拿去合婚算了一场,说有大大的妨碍,愣是把这亲退掉了。
“什么妨碍,”张昭华听得可乐,道:“怕是不想结亲的托词吧。”
“是真的妨碍,”王氏道:“说是申子辰年生于腊月,犯了铁扫帚煞,犯此煞者,男扫女家,女扫男家。严重的乖背破家,克夫再嫁。”
“我的天,”张昭华摇头道:“这东西不能信,说东说西还不是算命的一张嘴,这些人最是讨厌了,破人姻缘,坏人家庭!”
“你知道什么,”王氏道:“这铁扫帚也不是完全都不好,老家山西那里也有专门要娶铁扫帚的人呢。”
“这是为什么?”张昭华不解道:“不是说刑克吗?”
“也要分时辰,”王氏道:“虽然都有些刑克夫家,但是生在上午的人,命犯铁扫帚是把家财向外面扫,越扫越穷,才是真正的不吉;生在下午及晚上的人,命犯铁扫帚,是把外财向家里扫,越扫越富。”
“哈哈哈,”张昭华忍不住笑道:“我知道这样的说法从何而来了,因为算命的断了一个铁扫帚不吉,没想到这个铁扫帚女人嫁到夫家没有变穷,反而越发富了,夫妇子女俱美,这算命的没话说,只能说这个铁扫帚是把财运往家里扫了!”
“你不信也就罢了,”王氏道:“有人信,而且信的人多得是。这户人家的女儿恰好是个往家外面扫的铁扫帚,虽然这事儿少有人知,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风言风语地传出来,大家就都等着看好戏了,等她出嫁了一定要去捡红豆!”
据说铁扫帚也有破法,当女方出嫁之时,在娘家凑足“五谷”,让陪同出嫁的送客随身带到夫家大门口抛在地上,新郎递给新娘一把新扫帚,让新娘把“五谷”扫进院内,然后用红布包起来,放在夫家的柜子里,以示旺家。
“这些都和咱家没什么关系了,”张昭华提醒道:“还是赶紧准备新房是真的。”
因为新娘子要嫁进来了,之前的左厢房是张昶张升兄弟俩睡的地方,如今张升去县城了,王氏本来打算就把这个房子当做新房,张麒却道屋子不宽敞,要在左厢房后面重新建一座新房打通,同样的也要在右厢房的后面打一座新房,是预备将来给升哥儿的新房——只是预算不够,家里还是银钱紧张,特别是今年一年张升出去从商,张昶还要娶妇。
按王氏的想法,新房建造不着急,儿媳妇已经下订了,也不紧张,等到明年六七月份寻个好日子娶进来也是可以的,没想到粮长那里查了黄历,一年都没什么好日子,也就正月初六宜嫁娶,不然就要等到后年再说了。
王氏一听也急了,比张麒还着急,等到后年张昶都十九岁虚岁二十了,村里虽然讨老婆难,但也没听过二十岁了还没讨上的,这不是惹人笑话吗,况且张昶也没什么疾病没什么问题的,没道理被人背后指点。
这下王氏赶着张麒去修新房,村里人也来帮工,每天人来人往地,王氏是忙得团团转,白天就煮大锅饭招待乡亲,晚上机杼能响一晚上,从机杼声里都能听到王氏的急迫。
张昭华每天帮王氏做许多家务,喂鸡收蛋,洗锅洗碗,清扫房子添炭火,得空还要温习功课,还要打络子,手指头肿的跟小冻萝卜一样,自己也没发觉,还是张麒看到她有一天给自己梳头发的时候指头都不太灵活,拿了两条发带却盘不住一个顶角,便捏了她的手来看,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闺女这一双肉窝窝的小手上居然有了茧,虽然张昭华一再说明是写字磨出来的,但是张麒指着她冻皴裂的地方,还是心疼得紧。
之后张麒就给她买了润面油和滚子油,一个是盒子装的,一个是棒棒模样的,还给她偷偷买了一盒猪苓,这三样东西的好用程度让张昭华惊讶,前两个抹起来比后世许多润手霜还舒服,而且脸上手上抹一点点就能能保持一两天都不干燥。后一样猪苓用了一两次之后,张昭华发现自己身上终于不掉皮了。
晚上送走了帮工的乡亲们,一家人就坐在炭盆旁边商量事情。张麒打着算盘算了一遍迄今为止的造房的工费,似乎和预计的相比省出了一些,脸上露出了笑容来。
王氏心不在焉地望着炭火,张昭华看她的模样,知道是在心里查算五天之后纳采的东西,便问道:“娘,还缺什么吗?”
“花红、布帛、四色果子,”王氏默默道:“银二两。还缺响糖。”
“升哥儿托人从城里带来了响糖,”张麒道:“明日就到了。”
响糖是喜丧、年节所用的糖供,有人物、鸟兽、鱼虫、果类的各种形状,像个大拼盘一样摆成一桌,论桌而卖,只在城里有卖,用作纳采是很有面子的事情。王氏本来已经跟张麒说好了,让他去城里买芝麻的响糖,但是张升已然定下了今年新出的灌香糖,而且托人送了过来。
纳采所用的酒牲果品是比较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