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昭华-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昭华想起小时候生活,盐价贵的原因就是这些盐商操控的结果,把盐贩到缺盐的地方自然能获利巨大,如果把盐贩到不产盐的地方,那利润就不止百倍千倍了。

    果然郑氏又道:“那人又说了,他们这些人里面有更聪明更有决心的,不往内地贩盐,往蒙古人那里贩。”

    “怎么贩?”张昭华道:“官府哪可能不管呢!”

    “明面上,不让通番,”郑氏道:“官府就背地里支持这些商队出番。听说这些商队贩茶、盐、布、药材、粮食出去,那些蒙人没有一个喊打喊杀的,就是知道这东西只能从商队这边买卖上,他们缺的紧呢!那人说,蒙古人也有聪明的,不杀下蛋的鸡,让鸡留着一直生蛋。他们也知道杀了一个商人抢了东西,之后就没人卖东西给他们了。所以他们出塞回来的人,从蒙古那里不仅换了金银酒器,还能换马匹皮货羊毛。”

    “换马,”张昭华不信道:“这可是死罪!”

    “是官府背地里支持的,换来的马官府就出价全收走了。”郑氏道:“这山西的官员都是人精,怪道说山西人天生就是行商之人呢,用盐引换了粮食,放商队出关,商队来的时候赚钱要交税呢。”

    “坏事,”张昭华道:“皇帝不让收税呢。”

    “不是那个税,”郑氏道:“让商队交的那个钱,是给边关驻军和王府卫士的。”

    张昭华恍然大悟。商队花点钱,官府和军队都行方便,还有山西的晋王府,上上下下都被打通了,而且最妙的是,大家都得利了。

    怎么说——商人得了利是最自然的,贩了粮食拿了盐引本身就有了不错的利润了,往关外走一遭,获利百倍,这里面有替官府换的马匹,官府拿到马匹,这些蒙人样的好马,一匹价值本来就高,如今却以平价得了,自然获利。而商人进出关外城池给驻军送的“税”,这相当于“饷”,因为此时军屯已经不是洪武初年不收税的时候了,要交正粮12石,余粮12石,上缴公仓。正粮是劳动者必要劳动的收获,余粮是剩余劳动的收获。刚开始月粮完全自给且有盈余,现在就有些力不从心,如今有了商人额外上交的军饷,军队不知道有多高兴呢,他们只需要给人开个城门,关个城门罢了。

    王府也是必要要打通的,晋王在山西的权力不知道有多大,晋王也需要和蒙人交易货物,蒙人的皮毛货是供不应求。所以大家都得利就是这个意思。且看六年前盐商求到燕王门下,其实也想要燕王开关门户,放他去塞外做生意,但是燕王不像晋王那样通情达理,不许商队出关。

    “商队出关,燕王殿下不会允许的,”张昭华道:“但是乌兰察布那里有小小的榷场,是王府和外番交易的地方,这地方是偷偷弄的,往来都是汉人——蒙人那里派蓄养的汉人过来交易,这地方升哥儿可以先去了解,先不要想着贩东西出关的事情,一来不要想着做恁大的生意,先从铺子做起最好。”

第九章 道衍() 
第二日早上,张昭华去中殿陪徐王妃用早餐。徐王妃见她便道:“你做的几样点心,我昨日给殿下送去了,糖蘸是最得他欢心。”

    “父亲觉着好,儿妇就没有白做,”张昭华高兴道:“只是糖蘸如其名,糖分太多,吃多了口苦发腻,而且这东西还是油炸出来的,容易引得胃火旺盛,还是少吃为好。”

    “你说得对,”徐王妃拍了拍她的手,笑道:“听宫中医正的话,让他早上吃上一两块就行,晚上不许吃这个,要不然容易睡不好觉。”

    吃完了早饭两人就启程了,其实今天是有事情要做。

    徐王妃膝下三儿三女,按年龄排是永安、高炽、永平、高煦、高燧、安成、咸宁,这都是她亲生的,王府还有一个最小的郡主,常宁郡主,今年九岁,生母早亡,也养在王妃身边。然而除了他们,其实三年前府中还诞生了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儿,也有名字,叫朱高燨。

    他在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但出生后在一个月内就夭折,对于他的身世,府里似乎有些避讳,张昭华也就没有多问,她也知道分寸。

    朱高燨在洪武二十五年一月十七日去世,尸骨被放入庆寿寺佛堂中,燕王和王妃给他舍了一盏长明灯在佛前,日日供奉。然而这还不够,从此以后每年一月十七日到二月十七日,都会让朱高燧这个王妃的亲生子在寺里念经一个月,替幼弟祈福。

    她们今日便是要去庆寿寺里接高燧回来的,这一个月的时间到了。

    车驾行在路上,张昭华到王妃眼睛微微阖上似乎有些疲倦的样子,就知道恐怕她昨晚上并没有怎么睡好。

    “母亲,”张昭华把车里的锦被摊开,轻声道:“您稍微睡一会儿吧。”

    “不睡了,也睡不了多长时间,”徐王妃道:“庆寿寺离得不远,一会儿就到了。”

    果然再行了一刻钟不到,轿子就停下了,他们到了庆寿寺。

    庆寿寺是金朝官办寺院之一,创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因寺内有双塔,故又称双塔寺。双塔都是八角密檐砖塔,东西比肩排列。一座是九级海云塔,塔名为“海云大师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七年,额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云大师是,庆寿寺住持,因他在战乱时竭力救民疾苦,金宣宗赐海云通元广慧大师称号,圆寂后建此塔。

    另一座是七级可庵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八年。塔名“可庵大师灵塔”,额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是纪念庆寿寺住持可庵大师而建。

    庆寿寺曾作为金朝的庆寿宫及元朝太子的功德院,辉煌一时。这座寺庙到现在也是香火鼎盛,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张昭华在寺庙前面,一抬头就能看到寺庙西南隅有两座玲珑秀丽,巍峨壮观的砖塔,左右相拥矗立,在朝阳的映照下,更显古朴雄浑。

    她跟在徐王妃的身后进入了寺中,很快就有穿着袈裟的和尚来迎接,他们似是知道王妃来做什么,顶礼之后就默默在前面带路。走在寺里才知道这个地方有多大,从大门到最大的大殿之间有一片偌大的广场,极目望去似乎能容纳三四千人,可称壮观。

    大雄宝殿的面积应该是张昭华两世以来见过的最大的佛殿了,这里是僧众朝暮修持的地方,大殿中佛像两旁密密匝匝摆放了三四百个黄袱,可见在殿上做早晚课的僧人有多少。

    张昭华和王妃在殿里上香敬佛之后,由僧人引着往后面走。绕过三座大殿,张昭华又一次被震惊了,因为寺庙的后院占地百顷,松樾盈庭,甚至还有潺潺溪水流过莲池,与王府花园的景色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因为是两条溪水分别汇入,所以东西也是建了两座小桥,这小桥前面有碑亭两座,碑上分书“飞虹桥”,“飞渡桥”,笔力苍劲,为金章宗亲笔所书。越过小桥,前面是万佛殿,又称万佛墙,以石做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万尊铜铸佛像罗列其中,每一尊佛像前面点燃一支蜡烛,光明洞彻,庄严巍然,使得整座殿堂宛如十方诸佛护佑之佛国净土。

    然而这并不是终点,王妃只是在这里重新点燃了九支蜡烛,拜过之后又随着僧弥往后面走。穿过树龄上百年的参天古木,终于停在了一座写着“精蓝丈室”的屋子前面。

    “劳为通禀。”徐王妃合十双掌。

    不一会儿小沙弥出来了,道:“大师请您进去。”

    两人走进了丈室中,最先入眼的是正中央的一尊玉佛,佛前蒲团上面一正一侧坐着两个人,正喃喃念着经。

    坐在侧面的人是一个老头,白须白眉,听到声音睁开了眼睛。

    张昭华心里暗自抽了一口气,这老头面貌清矍,身形枯瘦,有如一截病梅。所谓的“病梅”,就是“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模样。然而等他睁开眼睛,又让张昭华看得一惊。倒不是因为这一双黑白分明,炯炯有神给她留下了印象,而是因为这眼睛轮廓是三角状的,如此就是上三白眼和下三白眼并存了,听说这种人个性非同一般,自我意识很强,容易出人头地,这要是在别的地方看到这样的眼睛也就罢了,偏偏出现在一个老和尚的面上,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他冲着王妃一颔首,王妃也回了全礼,这让张昭华又重新估量了一下这个人的分量。

    道衍大师这个名字,张昭华之前是听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