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氏去年年初的时候包揽了一桩相看事宜,是离他们张家村比较远的一个村里的姓赵的青年的婚事,这个十六岁的赵姓青年家庭情况也就是普普通通的老实村民,范氏就给他相看了一户门当户对人家的女儿,本来好好的皆大欢喜的事情,没想到下订没多久,那户人家的女儿早上起来喝了一口井里打上来的凉水,就莫名其妙地发了病,忽冷忽热地,没多久居然死了。
这个姑娘发病有点奇怪,村里人谁不喝井水,谁也不像她那样突然就发病。那户人家就疑心是这个赵姓青年有刑克,克死了他家的姑娘。之后这赵姓青年就背负了“克妻”的名头,毕竟是下了订的,和娶回家也差不离了。
等风头差不多过去,也是大半年之后了,赵家就再央了范氏去寻一门亲事,范氏这回更加小心谨慎了,相看了一户人家左右都匹配,在说合的时候,范氏是有意隐去了赵氏先前还有一个克死的未婚妻的事情,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毕竟背负一个这样的名声,确确实实让说亲的事情会有影响。
没想到,这一回在下订的前几天,这户人家的姑娘也开始莫名其妙地下痢了,没几天也开始卧床了,范氏心里咯噔起来,在下订的时间就有些推脱犹疑了,被这户人家看出端倪来,专门跑去别的村里打听,果然打听到赵姓青年有克妻的历史。
这下范氏是两边不是人了,女方怪罪范氏有意隐瞒,男方怨恨范氏不早下订,是逢人就说,把范氏的好名声快要抖落干净了,范氏因此卧病在家,一年了都闭门不出。
张家村自己人还是信任她的,王氏就求上门去,想让她给张昶相看一门亲事,范氏先是推脱了,但是之后两次去求也有点松动的意思,给出话来说秋忙之后有空闲了就出来。
王氏今日看见左厢房褥子上的痕迹,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思来想去心急如焚,感觉再拖下去不是个事儿了,决定晚上再收拢点东西,明日一早就去范氏家里。
她又取出一新一旧两条床单出来,新的准备给张昶铺上,旧的那个是要包裹铺篮的,她唤过张昭华来,母女两个把铺篮包裹住,上面放上菜刀、笤帚、掸子。
掸子是新作的,就用的是家里那只一直掉毛的老母鸡的毛,张昭华看着王氏扎了一个新掸子出来,心里就盘算这个掸子能用多长时间,以前的鸡毛掸子都叫王氏打了张升去了,一场打下来总要掉上一地的鸡毛。
在铺篮上面放上那些古怪的东西据说是为了防止采醋大盗采去味道,之前王氏还要往上面放上女人的裤子,这裤子不是外面穿的裤子,是内裤。
这个时代有内衣内裤的,王氏的内衣和她的内衣有点不太一样,张昭华的内衣就是个肚兜一样的东西,王氏的就有纽扣和横带,王氏一直叫“抹肚”。
穿在下体的衣服是最令张昭华惊讶的,和后世的三角裤差不了多少了,并且也是用夹和棉制的,贴身而穿。
王氏做醋,除了菜刀笤帚外,还要在铺篮上面放上这个三角裤——虽然是洗干净的,而且隔着床单被褥和封口,但是张昭华就是觉得膈应,好说歹说,在试了一次不放内裤在上面的制醋之后,王氏终于不再放内裤了。
把东西放上去之后,王氏道:“这就行了,等着过两天能闻到酸味了再弄它。”
制醋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王氏马不停蹄地又开始做晚饭,烧火用的不再是柴火而是秸秆,秸秆这东西一是打碎,耕作时深翻严埋做养料,一个是当做生活燃料。
闻到这个东西张昭华闻就头晕脑胀的,她是知道这东西能产生有害气体的,但是没办法,可以节约一冬天的柴火,家家户户都用,他家没道理不用。张昭华明明知道秸秆可以制取沼气,沼气可以进行做饭和照明,但是现在这个条件,那都是空谈。
晚上张麒回来,先吩咐张昭华道:“今儿粮长说,孟冬十月要弄个什么乡饮酒礼,是上面最新下来的条令,人多俺就没有听清楚,你明儿去粮长那里问个明白,回来再跟俺说。”
第11章 余欢()
第二天张昭华早早起来,按王氏的吩咐去了地窖里,把领醋的缸拖了出来,这个东西是特制的,在缸底低处一侧钻了小洞,平时用木头芯子塞着,领醋的时候去掉木芯。有三个缸子是空余的,在地窖里和腌菜的坛子放在一起,拿出来的时候一股腌菜的味道,张昭华的衣服上也沾染了一点,她捏着鼻子赶紧进屋去换了一套衣服。
今天大家都有活干,张麒和张昶下地,王氏要去范媒婆家里拜会,张昭华收拾了七八天的大字要去粮长家里,张升也被分配了任务,去村后头的坡山上摘野果。
坡山向阳的一面有不大不小一块灌木林,有棘刺植物,张昭华看到这些短叶柄的树木结出的果子才知道这些都是沙棘,结出的果子叫沙棘果,维生素的含量特别高。
沙棘果现在也是成熟的时候了,王氏也会做沙棘果醋,原理和蘋婆醋一样,蘋婆就是这个时代对苹果的称呼,而且这时候的蘋婆不如后世社会嫁接出来的苹果脆甜,一个个又小又酸皮还厚。
让张升去摘沙棘果是他的强项,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让小小的一粒粒果实都完整无缺,张昭华也试着摘过,总是弄得满手是汁水。
张昭华吃了早饭就抱着她练的大字去了粮长家,到了近前才发现粮长家门前有两辆马车停着,还有人在搬运东西。
“赓叔——”张昭华眼前一亮,“您回来了!”
被唤作赓叔的中年男人转过头来看到张昭华,笑着走来抱起了她颠了两下道:“华囡,还是这么轻,没长几两肉啊,看是乡下粗茶寡饭地没甚好吃的,你跟我去城里呆上几个月,一定不是这般模样。”
张昭华还没答话,就听到粮长站在阶上骂道:“粗茶寡饭怎么了,你现在有肉吃了,就混忘了粗茶寡饭的时候了?”
一听到粮长中气十足的呵斥声,张赓立马竖起了脖子站直了身体,张昭华一看他那反应就知道,她听过张赓小时候是怎么被要求读书的,据说整日是吃蔬菜,书读到跟他身高一样的时候才吃上了肉。
作为粮长的小儿子,粮长对他的要求虽然比大儿子要低,但也是十分严厉的。粮长的大儿子已经跑去了国子监,如今只剩一个小儿子侍奉膝下,张昭华自然不希望眼前的这父子俩再生出什么隔阂来,尤其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柴门任风开闭,茅屋尽日虚闲。”张昭华忽然道:“依梅傍竹,红日三竿。儿辈前来,夫子说与,梅要新诗竹问安。余无事,只粗茶淡饭,尽有余欢。”
粮长一愣,哈哈大笑道:“还能如此嫁接吗!”
张赓也笑道:“好讨巧,比原词还天衣无缝——”
这一首诗词混搭,不仅押运还切合意境,也是张昭华急中生智的结果,看效果不错,她略松了一口气,从张赓怀里挣扎下来,走到粮长身边。
粮长揪了揪她的小辫子,道:“你去屋里找你阿奶去,端哥儿也来了,你和他一同耍。”
张昭华本来挺高兴地,一听端哥儿的名字,顿时郁闷,不过她还是乖巧地点头去后屋里了。
还没走进屋里,就听到一阵欢声笑语的声音,其中有一个口舌特别伶俐地,在说一个笑话:“两个儿子一同吃饭,问老爹用什么东西下饭,老爹说:‘古人望梅止渴,你们可将墙壁上挂的咸鱼干,看一眼吃一口,这样下饭就行了。’两个儿子便依言而行。”
等张昭华掀了帘子进去,这个笑话刚好说完:“忽然小儿子叫道:‘哥哥多看了一眼。’老爹回答说:‘咸死他。’”
张昭华抬眼一看,说这笑话的妇人正伏在案上笑得花枝烂颤,她膝下围了两个孩子,看着她不明所以地笑;旁边一个老仆妇陪笑;粮长夫人坐在案几的另一边,看到她来了,便招手让她过来。
张昭华上去给粮长夫人问了安,又对这个妇人行了个礼,瞥见这妇人穿着绸子衣裳,却依旧显得身材臃肿,心下顿悟。
这妇人乃是粮长的小儿媳妇,就是张赓的婆娘,据说娘家也是乡绅大户,但因居住在永城县城里,自诩城里人,便要与乡下人标榜不同。
且看她穿着绸子袄裙,这衣服轻薄,不应显得鼓囊囊地,无非是她里头还着了棉里衣,才撑起来——这也是国朝规定,在这个时候,男女衣服不得用金绣锦绮丝绫罗,止用绸绢素纱,首饰、钏镯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