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怖的部队来——————前提是他的海军千万别被人给突然干掉了。
但是中国就不一样了,首先和中国毗邻的国家很多。远的不说,单说近的就有日本和俄国。
日本在朝鲜拥有殖民地,本身也对东北垂涎若渴。
而俄国在远东也有极大的利益需求,对外蒙、东北还有新疆更是虎视眈眈。
另外再加上法国的法属印度支那,英国在西藏及缅甸等地的威胁,这都需要中国拥有一支庞大且足够强大的军队。
眼下33个步兵师根本就不足以保证国土安全,就更别提开疆扩土了。甚至就连这种新建制的步兵师,也仅仅只是最低底线而已。毕竟这时的国家,无论是哪个强国都拥有动员上百万兵力的能力。
————————————————————
虽然严绍很支持这个计划,并且最终否决了政府内部的一些提议,但是一些问题还是摆在了他的面前。
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战争的爆发,不管是欧洲那边还是远东这边的,严绍都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从国外进口军火。比如说他最看重的轻重机枪和各式火炮,换句话说,从现在开始他便只能依靠自己。
但是这时中国的兵工厂虽多(如四川兵工厂,德县兵工厂,广东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等),但是成规模的却没多少,扩建工作也是正在继续当中,但还没有多少成果出来,能够大规模制造轻重机枪和各式火炮的唯有安庆兵工厂一家而已,毕竟那是严绍多年的心血。
除此之外虽然其他兵工厂如汉阳兵工厂和广东兵工厂等也可以制造,但是在产能上就显得有些小的过头。而且目前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生产更多的毛瑟g98步枪,还有步枪弹和机枪弹来供应前线正在开战的部队,根本抽不出本就急缺的资源来生产轻重机枪这种复杂的东西,就连迫击炮也只是用仅剩的一点产能来少量生产…
所以目前整编成‘1914年制步兵师’的国防军目前数量还很少,目前全国也只有山东有一个,是严绍当年在安徽的嫡系部队,这次为了打日本人被调到了山东供蔡锷和蒋百里指挥。
至于其他的部队…
到是有那么一两个装备了迫击炮,但是还不成规模,也就是还无法达到352门的标准,顶多也就只有一两百门。
本来如果战争没有爆发的话,他们还有时间去慢慢的填补上这些空缺,但是如今山东那边已经战成一团,显然他们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万幸的是,目前蔡锷他们在山东打的还不错,至少目前还没吃败仗,而凭着装备上的优势,也在正面战场上压过日本人一头。
第四百六十三章 天平上的一丁点重量()
指挥部里,蔡锷和蒋百里还在盘点着手里的兵力和各色装备。
由于是守方,所以蔡锷和蒋百里显然不可能把全部的兵力都集中到玲珑镇来,这样万一日本人从其他方向登陆,那么结果将会不堪设想。
所以除了必要的兵力之外,两人还在山东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布置了不少兵力,比如说在青岛要塞就有整整一个步兵师驻守在那里,凭着青岛要塞的坚固,再加上驻守在那里的一万八千多人,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安全问题——————事实上在山东战事爆发之后,德国人还曾经提出过让他们穿上11式军装,帮助国防军作战的请求。
他们会做出这种请求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在日本加入协约国之后,他们也已经相当于是德国的敌人。那么让他们上战场帮助中国人打日本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在这里面德国人也有一点个人的想法,那就是如果中德两国同时在战场上作战的事情曝光了,那么即便严绍与法国的关系再好,恐怕也会陷入外交危机,弄不好的话甚至还有可能会和协约国反目成仇,并最终加入到同盟国的阵营来…
说实在的,最初的时候德国对中国部队的作战能力多少还有些轻视,但是等到山东战事爆发之后,德国却开始对国防军的作战能力刮目相看。认为这些部队虽然还无法达到欧洲一流的水准,但是凭着装备上的优势。二流还是没问题的,其中的个别部队甚至能达到准一流的程度。
如果能把中国拉入同盟国阵营来。那么无论是其北上进攻西伯利亚,亦或者是南下进攻印度或是法属印度支那和缅甸等国,对同盟国来说都是极有益处的事情。
而且这时中国以三艘无畏舰为首的舰队在战争中可以说是分毫未损,如果中国愿意把这支舰队投入到太平洋乃至是印度洋上,肆意截击协约国商船的话——————眼下协约国的无畏舰基本上都集中在欧洲,在亚洲只有一些巡洋舰…
中国舰队的训练水平虽然很差,但是凭着三艘无畏舰在作战能力上的优势,如果真的和协约国的舰只交战。无异于是虎入羊群。
为了避免与印度的联系中断,英国也肯定要抽调一些无畏舰回亚洲去,那样本来在海上的势力对比就会发生变化,德国的压力也会大大减小…
如果中国真的能攻入印度,说不定甚至能扭转整个欧洲战场的局势,毕竟印度对于英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的。
也因此,德国人不但向严绍提出了让在华德军官兵参战的请求。甚至还邀请中国加入同盟国阵营——————为此德国还很是提出了一些很有利的条件,不过总的来讲,大多都是一些慷他人之慨的,毕竟他们在亚洲实在是没什么势力可言,而亚洲的那些地方几乎都是协约国的,所以在这方面德国到是十分慷慨。
简而言之。他们就是想借此机会拖中国下水,就好象当初拖土耳其一样——————奥斯曼土耳其之所以会参战,除了对德国比较亲近外,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英国扣押了他们从英国购买的战列舰,最终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全国的愤怒。这和这时英法默许日本进攻山东,导致中国举国不满有着相似的地方。
对此。尽管在国社政府内部绝大多数的人都很倾向于英法,但是由于英法在山东战事爆发时的立场,所以有不少人都开始对英法失望,转而微微对德国有了些好感。
其实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本来就很大,不然的话当初中国也不可能会按照德国的军制来成立新军,就连装备也有很多都是德制的,当然,也有日制,不过日本的装备有很多都是按照德国的样式来的,所以彼此区别也不是很大。
另外德国的描绘也很吸引人,所以一些人对此到是十分心动。
————————————————————
对于德国描绘的未来,其实就连严绍也有些心动。
但是最终他还是回绝了,因为这与他的计划有冲突。
首要的一点就是,他的目的就是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增强国力,发展工业,然后看着欧洲人在旧大陆上打的头破血流,如果能同归于尽那自然是更好了。
至于和法国之间的友谊?他固然很珍惜这段友谊,毕竟他在法国有很多朋友和熟悉的人,如塔里斯夫妇,还有当时才马赛结交的朋友。但是他更重视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如果他为了私人友谊就忘记这点的话,那他在这个位置上恐怕也坐不了太久了。
然后…
如果中国参战,或许真的能发挥出德国人所描绘的作用,严绍甚至自信能够发挥的更好。海军也就算了,但是对陆军的作战能力他还是很有自信的。何况在亚洲除了日军外,似乎也没什么国家的部队能被严绍放在眼里,那些殖民地部队?在中国也就是民兵的级别。
但是如果真的大打出手,首先严绍肯定是没办法借机发展工业了。
毕竟在严绍的计划里,是趁着欧洲那边急需物资的情况下,对其大量出口各种物资来发展工业。如果和协约国开战了,以协约国在海上的能力,严绍可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把物资送到德国去——————这点即便是美国也做不到,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历史上美国会介入一战?不就是因为他在协约国身上投入太多,而在同盟国身上由于协约国的海上封锁而几乎没有投入,为了避免血本无归,最终只能参战帮助协约国获得胜利。
换句话说。工业肯定是不用想了。
不过如果能从其他方向弥补损失的话,似乎也不错。
问题在于德国是否能获得最终胜利?德国人很能打。这点严绍也很清楚,但是他身边的却都是些猪队友,由此可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