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岁月如梭,清乾隆时代,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不爱坐守宫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临安,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
乾隆和太监一说,这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来到胡公庙。
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
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
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
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
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问起皇上在外情况。
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
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然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
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道:“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
“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
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来,太后接过香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
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所采,所以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
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啦!”
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
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十八御茶的名字由此而来,也是因此,这十八棵御茶所产的茶叶价值才会这样的高,到现在,这十八颗御茶所产的茶叶。已经不是普通人能够买得起的了!
说完龙井村的十八御茶,接下来就说说武夷山的那颗母树大红袍。
所谓的母树大红袍就是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一共有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母树大红袍,清代即已名扬天下的大红袍母树仅6株,生长于武夷山景区天心岩九龙窠,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获得成功;1995年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征特性,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大面积推广。”
目前,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生产已具一定规模,全市可供制作的大红袍茶园面积有4万多亩。
为严格保护大红袍母树,武夷山决定对其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
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山“大红袍”茶被列为武夷岩茶十大名枞之首;其6株大红袍母树一年仅产茶1公斤。在献给清朝乾隆皇帝的礼单中;曾有“碧螺春20斤;龙井30斤、大红袍8两”的记录;足以说明大红袍母树之珍贵!
大红袍原母树产于福建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至今有350多年历史;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带着岩顶所积累的养份;形成恰到好处的灌溉。
另外;由于母株所处的岩石位置;能够挡住中午猛烈的阳光;却会反射太阳的光线往母株;故此母株的生长环境是其他邻近岩茶茶树所缺;因此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其他由母株无性繁植的茶树;由于缺乏这样的生长条件;被认为品质上比不上大红袍母株;普遍称这些无性繁植的后代为小红袍。
由于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和植株;大红袍母株极为珍贵。
据有关方面考证;现今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一处的武夷山大红袍母树;早在明末清初就被发现;并进行特殊的栽植;当时每年产量不足1市斤16小两;数量非常有限;能品味到大红袍的;也只有帝王将相;这就在历史上奠定了大红袍是中国茶中极品的崇高地位。
因为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珍贵稀有;二十世纪30年代当地政府曾派兵把守;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关部门仍雇佣一农户长年看管。
自从2000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成功后;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就被《闽南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从此;武夷山大红袍母树更是名声在外。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茶是有钱也买不到的茶;武夷山大红袍风景区现存的大红袍母树仅有6株;由武夷山市茶叶委员会委托专人制作;年产量不足3市斤;作为武夷山市政府接待尊贵客人和外国贵宾、元首时的茶礼之用。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尊贵身份;也得到了海内外豪商巨贾的青睐和追捧;1998年在首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有中国“豪宅教父”之称的澳……洲许………荣………茂先生;以15。68万元的高价在拍卖中竞得20克母树大红袍。
2005年4月13日在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拍出的19。8万元;2005年在第7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又拍卖出20。8万元的天价。。。。。。。。。。。。。。。。。。。
武夷山岩茶大红袍;在旧中国只有皇帝才可享用。
武夷山是乌龙茶故乡,而九龙窠的绝品茶……大红袍,则是顶着光环的圣物,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茗。
武夷茶被誉为茶中珍品,而大红袍更是荣膺‘茶王‘称,享至高之誉。在旧中国只有皇帝才可享用。以致派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传得最广的要算《大红袍茶名的由来》。
其故事梗概:古时有一秀才晋京赶考,路过武夷山,因饱受风寒。腹涨如鼓,生命垂危。
天心寺僧见状。立即将他抬回寺中,施以九龙窠壁所产的茶叶。茶喝下去,果见奇效,秀才不但很快恢复健康,而且还感到脑子特别清醒、灵敏。
大比之期,高中状元。
不久,他回天心寺还愿谢恩时,又带回一些那次所喝的茶叶回京。
当时京城惶惶不安。原来是皇后腹涨如鼓,疼痛不止,太医束手无策。
状元斗胆,向皇上陈言武夷茶之神功,皇后饮用后,肚痛即止,积食日消。
龙颜大悦,命状元前往嘉赏。
状元至九龙窠以自已的红袍盖茶,顶礼膜拜。揭袍后,风茶树焕发红光。大红袍由此得名。
此传说不胫而走,大红袍身价日高,古今文人墨客呤诗作赋以赞之。
有的更传得神乎其神。说‘七片大红袍能化掉一碗米饭‘、‘能治百病‘等等。
还传当时由于艰于上崖,寺僧则训猴采之;又传大红袍茶能自顾安身,有窍之者,即行腹痛,非弃之不能愈,等等。
其实,大红袍是‘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乃是一特殊名丛。
其树干较粗,分枝颇盛。叶深绿色,叶缘向上伸展。光滑发亮;香高味醇,岩韵极为明显。
主要原因是品种先天优良。生长环境独特,制作工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