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元至明清时期,讲究靡丽之风,由精工细巧转向繁琐堆砌,介与间的龙凤图案却始终保持着质朴、明朗、简练、生动的风格,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在实际应用中,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神性日增。
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
天…安…门前石华表的云龙、山……东曲……阜孔子庙的盘云龙石柱、故……宫龙床等都是历史上皇权的标记,而凤鸟却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较少神性。
古话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这种理想的灵禽历来被当作吉祥幸福的化身,并且还象征着美满的爱情。
‘龙凤呈祥‘的主题在宫廷艺术中比较浒,龙则表示皇帝,凤则作为女性后妃的象征。
今天,龙凤的图案已和千万人民艺术创造热情重新结合,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获得了无限的艺术生命。
绘制龙纹图案的突出表现是天子的‘龙袍‘,其色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绣。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龙袍为至尊之服,制作精细,做工考察。
如清代龙袍制作,由当时的清宫如意馆第一流工师精密设计,作出图样,经过皇帝亲自审定认可后,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苏杭精工督造。
有时一件袍料即费工190天,其特种袍服。还要用孔雀尾毛捻线,满地平铺,另用细线横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缀,绣成龙凤或团花图案。其费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骇人听闻。
古代还有绘制龙的图案的龙旗。龙旗从周代就开始有了,到宋代龙旗已有12种之多,如黄龙旗、青龙旗等。
龙旗的种类虽然比较多。但龙旗的图案大致相似,皆为青质黄阑,赤火焰间彩脚步,再绘上各种不同形态的龙的图象。
如蟠龙戏珠旗就是龙旗的一种。上面画有黄龙背负河图的图案,所以又称‘黄龙负图旗‘。
隋趄隋炀帝自己奢靡浮华游乐的需要,还建造了‘龙舟‘和‘龙舟船队‘。其‘龙舟‘建造和陈设极其豪华考察。
以‘龙‘命名的‘龙尾砚‘。是歙砚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龙尾石制成。故名。
其砚石质刚而柔,润莹洁。抚之若肤,摩之无响,色碧似玉,纹理烂漫,为砚工因材施艺了广阔的余地。
砚工根据石料形状、颜色、花纹的殊异,精心设计,刻意雕琢,制成图饰匀称、刀法挺拔、剔透玲珑的方砚、圆砚。
服饰上使用龙的图案加以装饰由来已久,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是皇亲国戚的专用产品,而且多半为皇帝,龙子,龙孙所垄断。
相传黄帝认为龙的变化无穷,神通广大,十分喜欢龙的样子,就让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画上龙的图像,涂以五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龙袍‘。
因为皇帝自称或被认为是‘真龙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龙是必不可缺的标识:皇帝头戴龙冠……以双龙图案镶边的帽子;身穿龙袍……前后胸各有一条猛龙盘成一团,杂以云朵;腰系龙带……以龙为主要图案的腰带,佩以龙、凤玉佩……
这些我们在博物馆、在皇陵、在民间艺术中都曾亲眼见过。
至于皇帝用的东西,也多与龙有关:龙案、龙椅、龙床、龙舟、龙辇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龙体欠安‘,皇帝生气了叫‘龙颜大怒‘,连皇帝直的步子也独具一伤口,叫‘龙行虎步‘。
既然是皇族专利,其他人自然就不能轻易染指了。
明朝英宗在位时赠送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至使后来有了龙袍、蟒袍之分。
正德年间,安南国王到北京朝贡,明英宗见分心诚可嘉,一高兴就说要赐一件龙袍给他,龙袍象征江山,岂能轻易送人?但君地无戏言,说出的话,泼出的水,又不能收顺回支,怎么办呢?大臣们商量了很久时间性,才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变通办法……将龙袍上的龙减去一爪,变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缶后,表面上秆起来和龙袍几无二致辞,其实已不是龙,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安………南领了一个‘冒牌货‘,乐不可支地回国去了。
以后皇帝又反蟒袍赐难最亲近、最得力的大臣以示奖赏,穿上蟒袍的重臣无不引以为自豪;再往后,连皇宫的奴才,卫士们也穿上了蟒袍,蟒袍已被人看不起了,所以观众把戏台上打杂、耍旗、吆喝的人俗称为‘跑龙套‘,意思是没有什么真功夫,只是充个烤而已。
有趣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反对皇权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剥夺龙的皇家专利权,据史书记载,至到唐末及五代时期,民众的起义就打出了经旗,穿上了自制的龙袍;
到了宋朝,与两宋分庭抗礼的辽、夏、金和后来的蒙元,吸收了中原的汉文化,其首领的服饰也多以龙点缀;
更有意思的是在《水浒传》中有个绿林英雄名字叫史进,浑‘九纹龙‘,相传他的身上用墨线纹了九条龙。
雠身的人大都有露出这一部分炫耀的潜意识。所以‘纹龙‘也是‘衣‘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神话会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都是‘龙子‘。炎黄子孙自然也就是‘龙的传人‘。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同样也有不少祖先是龙的,最典型的是汉代以后就盛传的哀牢人的祖先故事:
从前。在哀牢山下住着一个名叫沙壹的少女,一次到河边洗衣服,看见一条鱼游来游去,他一时玩心大起,淌进河水去抓它,不小心被子上游漂下来的一根木头撞了一下,回去后不久就怀孕了,后来一胎生下10个儿子。
孩子们渐渐在她抚养下长大了,这天好带孩子们到河边戏水。忽见一条龙跳出水面问她:‘你为我生的孩子就是他们吗?‘
沙壹点点头,叫孩子们过来,见见父亲。孩子们被龙的怪样吓得一哄而散,只有最小的孩子不但不怕它,还好奇地摸摸它的角,扯扯它的须,最后一坐到龙背上,龙很喜欢他,伸出舌头去舔。
沙壹误以为龙要吃他。急得大叫龙背上的孩子,哀牢话背音近九,坐音近隆,龙以为这是孩子的名字。就叫他九隆。
后来,九隆十兄弟娶了后山的十姐妹为妻,繁衍生息。自成一族,共推九隆做了族长。
龙是那样的高尚。坚强,力量强大的那样令人敬畏。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也同样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坚强的内心。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召人民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