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本书叫《霾来了》,去年出版,因实用性而在环保系统中流行。那不是本普通人会喜欢的书,有大段的论述,以及过于详细的治霾方略的解读,以至于书的作者、河北廊坊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都不好意思地解释:“我的书不艺术,偏实用,更像教材。”他的初衷是想用写小说的方式,向公众介绍霾的成因、危害,以及霾里霾外那些艰辛和委屈。
3月4日上午见到李春元,他的心情相当不错——前一天,廊坊的空气质量位居河北省第一,超过了张家口,“过去也有第一的,但一般都是瞬时,像这样24小时连续第一,几乎是头一遭。”
他当了28年军人,2008年退伍转业,回到家乡廊坊,进入了环保局,“年末来的,刚好没赶上奥运”——神情里有点庆幸。他最喜欢的作家是李存葆,喜欢《高山下的花环》,没怎么看过莫言,不过,这并不妨碍《霾来了》中展现那些“魔幻现实主义”的细节——霾厚天暗,司机看不见红灯,遛狗人牵错了狗,小偷趁机偷了一枚放射源,有4个人躲霾挤到了歌厅,结果一氧化碳中毒了。还有媒体最喜欢提到的细节:新建化工厂的审批仪式上,环保局长装病,带着公章出现的是西装革履的看门老大爷,按要求签字,按要求找对了地方盖章……“那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作为一个环保局长,有些不便直接说的东西,用艺术性的、夸张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环保人的无奈”——李春元的一位同事这样评价这个细节。因对夹缝中的环保局长们的刻画,这书在环保系统引起了不俗反响,目前销量已超过15000册,正在筹备加印。
2012年,这位环保局副局长开始拿起笔杆子写宣传环保的短篇小说,第一个故事叫《喜鹊搬家》。那是一对违法进行小电镀的哥俩的故事,最终,兄弟俩的老父亲得癌症去世了,小电镀产生的废硫酸烧死了家门口的老槐树,喜鹊搬家了,兄弟俩不慎跌入硫酸池中。那是个“简单粗暴”的故事,却是向公众介绍小电镀危害的好故事。在《霾来了》中,李春元写道,“中国的老百姓善良,甚至善良到同情曾经坑害过他的人。前些年,当他们面对违法排污、破坏环境、影响他生命,甚至损害他健康的情况后,不但不会去举报,甚至会担心违法者在收回投资之前,千万别撞上执法部门的人来查处……”
用写小说的方法告诉人们这些道理,效果不错,所以李春元对此着了迷。2014年,只用了100天左右的时间,他完成了24万字的《霾来了》,同样是简单粗暴的风格,人物设定却颇为用心。里面的3个人物,各有代表意义。一个是环保局长夫人盼姐,局长因不肯批准污染项目,被县长“吊”起来,盼姐却成了环保宣传志愿者,告诉人们污染的危害,那说的是环保工作者和他们的家属,不易;一个是的哥大侃,那是个神奇的人物,曾是为市委书记写发言稿的高级笔杆子,因公务员工资低,辞职下海做了某公司经理的助理,却因经理的经济问题受牵连,被开除公职,做了的哥,那是个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角色,所以可以做梦,在梦里为市长策划如何治霾;还有学校的敲钟人、算卦的大仙,那部分要讨论的是教育,“霾的成因,算起来都是道德标准不高的体现,不守法,乱排放,面对污染,仍不觉醒。这些都需要教育来解决……”
“改善环境,得靠群众路线,”这位前军人喜欢对当前环境下的工作方法进行他认为必要的总结和升华。谈话中,一位当地电台记者前来给他录半分钟,他提议,“你们节目最后加上一句:‘大气污染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企业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当然,“这话我们说不合适,以免让人说,你自己的活干不好,老号召别人。”
挑出书里的细节,一个个问,要求餐饮店安装油烟净化装置,他们不服,为什么政府给居民又买炉子又送煤,自己就得自掏腰包?“这是我们这儿就发生过的。”群众烧煤取暖,是民生问题,需要公共资源来解决,饭馆是企业,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必须加装油烟净化器。没收小电镀反成被告;黑媒体敲诈;环保局长因拒绝批准污染项目,被“吊”起来……问多了,他说,“小说嘛,你问我,有原型吗?有。都在廊坊吗?不是。通过小说来谈,怎么谈都行……”然后,狡黠一笑。那么,不谈小说,谈廊坊吧。
离京最近的治霾经验
廊坊,位于京津的中间,从市区出发,到天安门只有五十多公里。这是距北京最近的城市,也注定了是个“政治责任感极强”的城市。“环保部下来检查,刚挂下电话,人就到跟前了”,于是,环保部“每个阶段追求的最高目标”几乎都在这里。2013年之前,环保是廊坊的骄傲,这里是黄河以北首个通过了“国家环保城市”复检的地级市,蝉联12年河北环保总评优秀。然而,根据2013年环保部发布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廊坊位居第五,倒数的——“当时一下子懵了。”
2014年11月19日,北京,一位艺术家身穿口罩装饰的婚纱,进行名为“嫁给蓝天”的艺术表演 。李春元打了个比方:全国是个大浴盆,京津冀是个小脸盆,北京是个大缸子,所有这些底下都通着,有人放墨汁,谁都逃不了
事实上,懵了的不光廊坊一家。因为74城空气质量仅有3城达标,那个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组成的74个重点监测城市被戏称为“重污染城市群”,而在其中的倒数前十中,有7座位于河北,这是个尴尬的事实。京津冀,这个占全国总面积1。9%,容纳了全国总人口5。79%的城市群,在“霾来了”之际,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李春元打了个比方:全国是个大浴盆,京津冀是个小脸盆,北京是个大缸子,所有这些底下都通着,有人放墨汁,谁都逃不了。与他谈起“为退出空气倒数第一喝彩”的邢台,他一脸严肃,“考虑到他们的能源结构,能退出不容易,哪怕是暂时退出,也是做出了很大牺牲的。”
“我08年年底到环保局来工作,从09年到12年,我从没看到市委书记、市长到环保局来过。13年开始,就看到市委书记、市长几次到环保局来,还看到过几次,他们在环保局跟我们一起吃自助餐。”紧邻北京,压力大,优势是资源多,在这座城市的治霾战中,有国家千人计划科学家带队的调研小组对廊坊的大气污染进行源解析,有院士领衔的顾问团,每日与气象系统的会商,“重污染天气应对”,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的“削峰减频”。这里的投入,尤其舍得“下血本”。
2014年,廊坊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投入53。19亿(中央、省专项资金3。7亿,市、县财政投入11。73亿,社会资金投入37。76亿),主要用于全市各种燃煤锅炉的改造、淘汰——“廊坊过去的污染经过源解析,主要是煤。过去廊坊的工厂有很多冒着黑烟的锅炉,从13年开始,所有大锅炉都通过煤改电、煤改气、燃煤脱硫等改造成了冒白烟或者不冒烟的。”改造之外,廊坊环保局大气污染防治组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去年一年,全市共拆除了28家水泥和矿粉企业,“水泥企业只剩下一家”。而获得的成绩,“13年1月,倒数第5;14年1月,倒数第11;15年1月,倒数第22。”李春元向往着廊坊成为河北第一个长期退出倒排前十的城市。不过,在环保部2015年2月发布的2014年74城空气质量年度排名中,廊坊位于倒数第8。这一年,廊坊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21天,重污染天数减少了14天。
在这座城市的市区,有4个根据国家标准配备的空气质量监测站,本刊记者参观了其中一个。吸取PM2。5和PM10的切割器旁边都有检测摄像头,负责实时拍摄照片,以能见度作为数据的旁证。在那间配备了两台空调的机房,测得的6个参数由光缆直接连入河北省环境检测系统,完全没有作弊的可能。不过,这位环保局长也解释,“廊坊的压力不是上级给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对自己的特殊要求,以及治霾任务的特殊形势,所以会自我加压。”根据廊坊环保局的一份年度总结文件,APEC期间,皇城根下的廊坊“停(限)产企业2038家”——所有烧煤、烧燃气的企业,除了保障一家电厂限产30%外,其他的企业全停了,所有的工地全停了。那会的天空被称为“APEC蓝”,李春元随口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