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壮、自信,有了这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刘协总算对自己有了一个交待…………几十年的圣人般的痛苦生涯总算没有白过,辛劳和汗水终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回报。
也因为这些年轻人,刘协开始反省,大汉帝国和中华文明是否一定要像欧洲开拓过程中的那种野蛮一样,或许大汉帝国和汉民已经理解了开拓的重要性,但他们的开拓还是那么的温和,或许这才大汉的本质特征,在将儒家那些保守、内闭的恶瘤般的思想去除掉后,大汉人终于回归了春秋强秦时代的风范,回归了最初的进取、活跃、乐观、开放、强健。
在新道教思想的引导下,他们更学会了自律、守法、健康、乐善,讲究社会公德和社会基本责任感。
在重商主义思潮的引导下,他们喜爱用贸易去制造财富,通过一种和平稳定的发式积累自己的财富。
在学院培养的主旨下,他们理性、科学、相信医疗,相信教育。
在驻防军身涯的锻炼下,他们弓马娴熟,勇敢、果断,坚强。
刘协意识到,大汉帝国的开拓方式必须要这些人的特征相结合,商社在暴利的诱惑下确实走向了掠夺,但大汉帝国的子民却没有,他们仍然喜欢和他人和平相处,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得利益,但也敢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和财富。
最明显的区别,这些年轻人也拥有不少佣工,但和商社不一样,他们会给佣工雇金,为他们创作一些还算不错的生活条件,帮助这些佣工融入汉文化,信仰道教,甚至为他们购买下女佣工,帮助他们在自己拥有的永久租赁地内成家立业;而商社只会采纳大量的商军来维系自己对佣工的绝对统治权利,没有薪水、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婚嫁。
根本的原因还是道教的精神,劝人从善,讲究和谐宁静,讲究积极上进又要顺其自然,不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
做为忠诚的道教信徒,大汉帝国的子民们并没有和刘协想象的那般充满暴力并向往暴利润,而是自然的获取利润,并且将贸易和教育视为财富的根源,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自己的经历,没有道教和道教提供的医疗、教育的公益服务,他们都只是一些在田间放牛的普通人,有了道教,他们就有信仰,有了约束和方向。
确实,拥有这样的国民是一件非常值得自傲的事情,但帝国的征伐和开拓,也必须围绕着这些国民开展,因为这些子民的存在,帝国不可能完全走向掠夺,而是在一片土地上寻找最合适的空间,移民开拓,形成一个和谐的贸易空间,诱导周边产生自由贸易的习惯,而移民地也向外推广汉文化,为周边的发展提供动力,依靠周边的同时发展,进一步得到收益。
通过这种推广和开拓,或许大汉帝国可以减少太多动用武力的机会。
同样,有些事情也不能完全忽视,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冲突,譬如犹太教和道教之间的冲突也时而发生,虽然犹太人是依靠大汉帝国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权,但也无法忍受自己周边和境内到处都是宣扬道教的教众,周边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意识到汉民抢占了最优良的土地。
网友上传章节 第十卷 四海征伐 第三十六章 罗马之鹰
更新时间:2009…5…30 1:24:16 本章字数:7953
罗马之鹰
摆脱纯粹的民族民粹主义心态,不得不承认,由于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华夏漠北蛮族的荒蛮统治,希腊文明对后代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华夏文明,而希腊文明的源头正是巴比伦文明。
我们惊叹于希腊文明的悠久和他的遗迹,我们惋惜无法寻找到华夏文明公元两千年前和巴比伦文明相提并论的城市,但这不是说我们的文明从商代开始,实际上仅依靠古迹和城邦来概括文明的高度,这是错误的理论。
首先我们去巡视巴比伦文明和华夏文明的不同之处,巴比伦文明的起源地是林木并不茂盛,而石材广阔的两河流域,河水泛滥,普通建筑容易摧垮,所以在巴比伦古文明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雄伟的遗迹,而另一个方面,华夏文明的起源却是石材稀少,林木丰盛的平原之地和黄河中下游,这就是华夏文明建筑中大量采用木材的原因。
两个文明的发源地的不同,确定了两个文明在建筑风格上的不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途径不同,可以断定夏朝是一个以木式结构为主体,以夯土地基为基础的城邦,他和巴比伦、埃及这样缺乏树木的文明,大量采用石材为建筑主材的文明相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地理气候、军事等环境的变化,城邦的迁移非常频繁,因为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文明在城邦建设上更为容易。
另外一个方面,华夏文明和巴比伦文明地双起源不同。华夏文明的整片领域内,由于生存环境的优越性,他所呈现的是非常多的不同文明地融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最终造成了华夏文明拥有两百一十七的都城的结果。仅仅是夏朝可以记录的都城迁移就有八次,实际都城有七处,这种大规模而频繁地迁都,最终导致了华夏文明在都城建设规模和遗迹的保留存在一个弱点。但这不表明华夏文明的高度和范围就低于巴比伦文明,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城邦,华夏文明依靠远古文字还是保存了下来,到了商朝,我们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文字,按照巴比伦文明发展出现成熟文字,向上推演,华夏文明的最早期出现城邦和文字的历史绝对远远早于夏朝,要知道。任何一种成熟文字的发展都至少需要数千年的城邦生活模式。
至于西方世界和少数民族败类认为华夏文明在四大古文明中,起源时间段最晚,这绝对是错误的,一个高度文明精髓和水平的商朝决不可能是从天而降,在他之前地历史没有三千年是无法积累到一种成熟的文字的,在所有已知古文明中,商朝的甲骨文是最成熟和完善,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并且最终演化为汉字。在相同时代的古巴比伦国,仍然没有这样成熟的文字。
同样,华夏文明的起源祖先决不可能比古巴比伦人更聪明,最终形成这样的文字,其间的艰难和历史必然是用文字无法表达和记载地艰辛和漫长。
华夏文明的起源也绝不是从漠北南下黄河,恰恰相反,它是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随着水稻文明败落给粟黍文明,最终在黄河流域形成了华夏民族。而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又冷,粟黍文明最终败给水稻文明,华夏民族的中心又从黄河流域走向南方的长江流域。
刘协有理由相信,正如希腊文明起源于巴比伦文明一样,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华夏文明之前。在长江流域肯定还有一个更早更辉煌的文明。。Cn是她诱发引导了华夏文明。
也就是说,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学观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甚至是无可原谅的错误,那就是华夏文明的起始绝对不是黄河流域,而是长江流域,只是最终在黄河流域形成华夏文明为主体地中华文明。
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七千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六千年前的古城、六千年前的祭坛和六千五百年前的水稻田。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八千年至九千年前的人工水稻。这些都可以说明长江流域地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
在巴比伦城前,刘协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一件非常重要地事情没有做,那就是华夏文明的追本溯源地考古工作。
这件事情一定要做,他决心在回到大汉之后,就开展这些论证和寻找工作,找到那些遗迹,合理的进行勘查,不追求将华夏文明的起源向前延伸,首先在今天史料充足的基础上,也要寻找到夏朝的都城,至于传说中的那些都城和遗迹,也要进行仔细的搜查和保护。
对商朝的甲骨文也要制定保护工作,这个时代去重新整理阅读,要比两千年后整理更方便,整理出来的资料也要多的多,对于华夏研究也将更真实。
作为一名历史学学生,刘协拥有太多历史记忆,依稀中,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在自然条件的变化中,黄河文明所代表的小麦文化恰如中流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