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人们并不是直接追求罗马文化,而是追求一个潮流和时尚,但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知识者认可了罗马文化和大汉文化。刘协最直观地感觉就是,朝廷官员和学者们已经不太喜欢用天朝上国来形容大汉帝国,通常都会选择东方大国,对于罗马,人们也习惯用西方大国来形容。
这是一件好事情。只要汉人不自满,他们就会努力的学习新知识。
汉朝服饰的改革已经到了必须进行的地步,汉朝的疆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域之大是非常剧烈地,军队的甲胄军服也要适应军队不同的特征而更改,围绕这个改革的中心是大汉帝国礼仪地改革,必须要废除一些不合理的繁琐的礼仪,同时要保留一些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礼仪。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民族没有本族文字,但却很少有一个民族没有本族的服装,中国到了后代的那种全盘否定汉族文化的精神是既值得敬佩,却不值得赞扬,又饱含污辱的进程,那种否定文化糟粕的勇气是值得敬佩。但全盘否定也是对民族本身的不尊重和自我歧视,是世界上最没有民族自豪感地举措。
回忆二十一世纪,藏族、蒙族、维族等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惟独汉族却似乎忘记已至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服装:记得一个民族运动会的入场仪式,55个民族都身穿本民族的传统服装进场,就汉族最后穿着一身西服!
一年一度祭祀孔子的大典,韩国和日本倒是正经的汉服,而内地代表队却穿着少数民族满族的服装。。Wap;16K.cn。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有伟大地模样和外表。一个伟大的帝国,也必须有伟大的外在装扮和内在精神。
宽衣大袖的汉族服装反映了汉人对待生活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的安祥生活,不喜欢搞激烈冒险的活动。宽衣大袖的服装,对于观月赏花、吟诗作画、抚琴下棋的悠闲生活是再合适不过,但穿这样地服装搞骑马打猎等激烈活动就非常不便了。
自古以来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窄袖紧身的服装,以适应他们喜欢骑射冒险的生活方式。战国时赵武灵王曾经想推行窄袖紧身“胡服”,但由于传统势力太大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曾风行过一时。但并没有对传统的汉族服饰造成很大影响。
一个伟大地大汉帝国,她地服饰应该走向什么方向呢,刘协对此深深表示疑惑,既不能抛弃传统,使民族保留这份骄傲,又要改革服饰。方便人们从事冒险和激烈的活动。
最终。刘协决定将汉服和简服分开,将服饰地概念进行分化。保留传统汉朝服饰的同时,使服饰更为唯美,符合美学观点。
刘协将泰州、广州最好的裁衣师都召集到泰金,在汉朝冕冠服、长冠服、礼服、庙服、蚕服、朝服六大礼服的基础上进行美化,使汉服更加唯美,融入珍珠钮扣和玉钮扣等贵重精妙的钮扣,规定男子的衣缝在前方靠右的位置,女子的衣缝和钮扣位置在后背靠左,而前襟统一为半敞式,男子敞至胸,女子敞至胸上两寸处。
束带改为腰带,最窄为三寸,最宽为九寸,上面必须饰有玉环或者较为廉价的琉璃环,腰带材质不得为皮,可选玉锦、蜀锦或汉锦。
鞋为传统长靴,要求是薄底牛皮、羊皮或者马皮,不得为猪皮,寓意需四海游历,不可窝留家中,必须留有鞋尖和翘顶。
礼冠珠花一律为玉质、珍珠、珊瑚、琉璃,不得使用金银,寓意不可为钱财之奴。
冕冠服、长冠服、礼服、庙服、蚕服、朝服六服改良为冕冠服、长冠服、民冠服、庙服、锦服、贵服,统称为汉服。wAp.16k.c n
冕冠汉服为大汉皇帝、皇室、三公、总祭、大将军、公爵男子所穿,庙汉服为大汉太后、皇后、贵妃、三公及公爵等人长母与长妻所穿,为汉服中最高贵华丽者。
长冠服为各级官员、各级将领、学者、侯爵至新爵、国民所穿,锦服为各级官员、各级将领、学者、侯爵至新爵等人的长母与长妻所穿。
民冠服和贵服则为普通子民所穿,庶民和佣工不得穿。
汉服规定只有在大汉祭祀、礼节、朝拜圣人贤弟帝之时才可以穿。日常不得随意穿汉服,违者以不敬祖先定罪,凡大汉祭祀、礼节和规定朝拜日不穿汉服者,亦将按律定罪。
同时,相应也制定了简服的概念和标准简服着装。在简服地设计上,刘协没有走罗马帝国的模式,因为罗马这个时候的服饰也追求雍容华贵,并不便利。而是选择传统汉人民间服饰的改革,统一的特征是衣襟在中央,采取钮扣和皮腰带,便装地材料也大多选择更厚实耐磨的布料和皮革,设计了短衫和无袖衫、衬衫,北方的便装中,统一采纳长裤和马靴;南方的便装中,采用罗马平民和军队服装中常用地短裙,鞋子多采用皮底皮带的凉鞋。
为了让简服也更加的多姿多彩,吸引上流社会的亲睐。引入了风衣的设计,在汉服的基础上,采用中间开襟的模式,从汉襟上延伸增加围领的概念。
简服的特征是便利,保暖性和凉爽性都作为优秀考虑,材料上偏向皮革、丝绸、粗厚布料、细棉布料、麻布混合坊料的运用,设计上偏向方便、简洁,外口袋、皮腰带、钮扣、围领地运用更推到了一个巅峰。
考虑到大汉内部的抵抗性,刘协首先选择推广简服。尤其在南方、辽州、西域、漠北、兴州推广,然后重点在扬州推广,最后在慢慢向全国推广的策略,而汉服的新规定则提前全国昭告,只是没有提出汉服必须在祭祀时候才能穿,这样的大改革是需要时间慢慢过渡的,首先必须要人们习惯穿简服。
大汉目前提倡的简服虽然仍然保持了传统汉服部分外形,但简约、整洁、轻便的风格体现出来,有了一定后代服装的特征。整体上更加轻快,适合节奏加快地城市生活,在南方和沿海城市推广相对比较顺利,在荆州、襄阳等各层官员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每日都有数十封上谏书送到泰金城,甚至有不少死谏书。16K小 说网刘协都是直接封锁到柜子中。看也不看。
刘协相信,简服推广成功将会对大汉帝国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将有效增加汉人探险的方便性,有益于提高汉人的冒险精神,尤其皮革在软化和鞣制之后,舒服度大为改善,增加皮革的使用,也使得北方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大量的北方各大牧场提供的皮革不断涌入中原,加工染色后成为主要地衣料,当然,相对的价格也高,普通帝国子民还是倾向购买棉袍。
刘协自己则首先选择穿简服,并亲自起函给各大商社推广简服,依靠景山基社的力量,在全国采用成衣制造,压缩简服的价格,向老百姓推广,在推广简服的同时,号召建立一个运动帝国。
对甲胄的改革上,随着大汉帝国军备业地发展,甲胄地选择和制造工艺越来越精湛,锻造技术和钢铁冶炼技术也在飞步上升,现在大汉主流的冶炼技术是焦煤炉地三炉连炒制,三次熔炼铁水,温度控制的也比较高,一般第一炉出来的是生铁,在半液态状态下进入第二炉烧炒,再出来就是熟铁,到第三炉出来的基本就是钢锻,这种三炉连炒制首先是从荆州武威产生的,需要大量的煤精(焦煤),否则温度达不到,同时鼓风的设备也较大,人拉已经不可能承担,一般采用水排鼓风,鼓风的皮囊也比通常的大四倍左右。
这种钢就叫做荆州钢,在蜀、梁、雍、荆、豫等州推广的较多,而以南京、彭城、济南为代表的南京钢则与之不同,南京钢在炒钢的基础上使用淋浇法,即所谓的灌钢,成本较低,出产的品质的也可以。
南京钢和荆州钢是大汉冶炼工艺的两种走向,工部和军备院对他们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但在总的判断上,认为南京钢适合刀具、农具的生产,荆州钢适合甲胄和马铠的生产。
南京钢的优点在于成本低,生产速度快,使农具的价格大规模下降,荆州钢的优点是可以大量制成钢锻,统一销售,而且可以进行深一步的百炼加工。形成更优质地刀具,各地的小作坊都偏向采用荆州钢。
各家军备商社在两种钢的基础上,统一都选择荆州钢,而主力生产农具的商社则大多采用南京钢的生产工艺,直接浇灌出农具。
军备商社在荆州钢品质比以往提高很多地基础上。以搭扣鳞甲为基础工艺,设计了大量的新甲胄,主要有龙鳞甲、鱼鳞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