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严肃地说:“显然,全民种草的意识也应该得到提高。”
2、围湖何时休?
8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回到江西考察灾情。80年代,毛从湖南来到江西担任省委书记时,曾主张在鄱阳湖区种植芦苇。但因为鄱阳湖水涨幅较大,不适于芦苇生存,这个想法才没有成为现实。毛的想法主要是受他在湖南工作时的启发,因为洞庭湖区种植的大量芦苇作为造纸原料为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仅岳阳市便有造纸及纸制品工业企业63家,湖南省最大的造纸厂便建在岳阳,1987年这一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就达17917万元。
但是,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刘政民却认为,洞庭湖区成片的芦苇是导致湖区泥沙过量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解释说,芦苇生长的环境必须水土相濡,这样,湖水通过芦苇生长的地方阻力加大,流速减小,因而泥沙淤积加剧。加之芦苇生长的地方老鼠较多,也对湖区的堤防造成潜在的威胁。
淤积的泥沙带来了大片的洲土。洪水过后,沙洲上生长出绿草、树木和鲜花,这些肥沃湿润的土地既得灌溉的便利,又为湖区增加了丰裕的良田。据资料记载,宋代以前,洞庭、鄱阳两湖地区土旷人稀,南宋之后,才陆续有人在湖区定居,开发垦殖。在著名的钟相、杨幺起义期间,他们陆耕水战,开始了对洞庭湖的规模性开垦。不过,这些堤垸一开始都是私垸。湖南湘阴县最早是在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由邑人邓咸之母在县学与文星塔之间修筑路堤。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才开始围荆塘、塞梓两垸种植农作物。
首先成为洞庭湖、鄱阳湖区开发史上引人注目时期的是清代。这时,垸田发展的规模、速度及对湖区地貌的塑造都是从前难以比拟的。从康熙开始,中央政府多次拨专款兴修垸田水利,至乾嘉年间,垸田兴筑达到高潮。当时,仅湖南湘阴县便达108围,沅江县增至81围。此时,洞庭、鄱阳湖区成为湖南、江西两省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区。当时洞庭湖区人口超过450万,居全省第3位,人口密度为130人/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
从这时开始,因垸田增多导致湖面缩孝垸外河系紊乱淤塞,以至“水必与人争地为殃”的现象已经出现。1747年,即乾隆十二年,湖南巡抚杨锡绂奏请洞庭湖区“嗣后沿湖荒地,未经围筑者即行严禁,不许再行筑垦,以至有碍水道。”次年,该奏议得到批准,成为洞庭、鄱阳两湖垸田开发史上第一份禁开新垸令。
但是,人与水争地的趋势并没有因此结束。晚清以来,盲目围垦恶性发展。在道光七年和十三年,仅洞庭湖区便查出私垸452处。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政府设立垦殖分局,召人围垦淤田。自咸丰至宣统4朝,洞庭、鄱阳湖区大规模、大批量垸田在新淤洲滩、湖心、河港兴起,洞庭湖西部、北部逐步被蚕食。仅从1825年至1905年80余年间,洞庭湖便缩小了近1500平方公里。不过,当时围垦的防洪标准较低,随着河湖关系的变化,昔湖今垸、昔垸今湖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清两朝,湖南湘阴县先后修筑堤垸138个,到清宣统3年(1911)便仅存50垸。
民国时期,人湖之争依然激烈。在不到40年时间内,洞庭湖围垦面积便达500万亩以上,大小圩垸超过990个。这些圩垸成了湖区近一半以上人口的休养生息之地。如到1949年冬,湖南湘阴县在册堤垸108个,总堤长539。32公里,垸田40。57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的43。35%。到80年代,该县在册堤垸21个,其中万亩以上的10个,总防洪堤长402。02公里,堤垸保护面积670。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38%,合计垸田50。87万亩,占1985年全县耕地的83。89%。垸区居民占1985年全县人口的66。27%。湖南省岳阳市原政法委书记刘新煌曾担任过汨罗、湘阴两县县委书记。从1952年他17岁在湘阴参加工作开始,几乎年年都要上堤筑垸抗洪。1988年,他曾被授予“岳阳市抗洪先进个人”称号。他说:“建国以来49年中,洞庭湖区有38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4年3灾。”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276至1524年的1248年间,洞庭湖区共发生大洪灾15次,平均每83年发生一次;从1525至1851年的326年间,大洪灾次数增至16次,平均每20年一次;从1852至1948年的96年间,大洪灾次数达21次,平均5年发生一次。
刘曾工作过的湘阴县,从西汉前元一年(公元前179年)至民国38年(1949年)的2128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99次,平均21。49年一次。其中清代至1949的306年中,该县洪涝灾害便高达71次,平均4。31年一次。1949至1985年,洪涝灾害27次,平均1。33年一次。而著名诗人屈原投江的汨罗县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1993年,境内发生水灾184次,平均约12年一次。
刘说:“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这与解放以来我们盲目地‘与天奋斗,与地奋斗’,过分相信‘人定胜天’有关。而改革开放以后,湖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自然规律,也是造成洪灾不断的原因。”
今年6月底,江西省波阳县昌洲乡被洪水撕破了圩堤,高出堤垸1米多的洪水把这个有3500多户居民、面积达23。8平方公里的围垸全部淹没。这个乡是1954年在3个零星小洲的基础上围垦扩建的,由于昌江河床每年以3厘米速度淤积抬高,昌洲便逐渐成为一个陷在水中央的“盆地”。近4年来,该围垸已经3次遭受灭顶之灾。
在洞庭、鄱阳湖区,象昌洲这样围垦出来的地方不在少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出“全面规划,统一治理”的方针,洞庭、鄱阳湖区第一次开始将分散的小堤垸合并成大围垸,加固堤防,以减轻抗洪压力,增加防洪能力。当时,湖南湘阴县将原有的108垸合并成5个大垸;鄱阳湖区连圩并围,加固堤防达3000多公里,如今的九合围、二十四连垸就是当时分别将9个和24个小垸合并而成的。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洞庭湖区堤垸绝大部分溃决。仅湘阴全县的58个(包括不在册小垸共71个)堤垸便溃决了57个(加小垸共70个)。灾后,湖南省委、省政府动员了70万民工参加堤垸修复工程。50年代末,在“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洞庭、鄱阳湖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运动。仅1954至1958年,洞庭湖区便被围垦土地774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垦193。5公里。总面积超过581平方公里的屈原农尝钱粮湖农尝建新农尝君山农场和黄盖湖农场便是这一时期的成果。1987年,这5大国营农场的工农业总产值达2567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3485万元。
1952年,刘新煌在湘阴抗洪时便患上了血吸虫病,后来严重时导致肝腹水,几经治疗才脱离危险。他说:“在湖区,血吸虫是一种流行病,人与动物都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玻当时根治血吸虫的主要办法就是填平有钉螺的湖港沟渠,围湖堵汊,使血吸虫丧失滋生的环境。”
洞庭、鄱阳湖区属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沿江湖一带的洲、沟、港、湖汊纵横交错,杂草丛生,是血吸虫寄身的钉螺的藏身之地。1910年,美国人罗格在江西庐山发现一位从岳阳来的13岁儿童患有血吸虫病,这是洞庭、鄱阳湖区发现的第一例血吸虫病案。1949年以前,严重疫区出现人烟绝迹、田野荒芜的悲惨景象。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大都“身无三尺长,脸上干又黄;人在门槛里,肚子先出房。”1944至1948年,仅湖南省汨罗县便有2185人死于血吸虫病,出现绝村绝户。当时有民谣云:“白塘湖畔鬼唱歌,黄肿气喘大肚多,初生婴儿不见父,孤儿寡妇去逃荒。”
1980年,汨罗县的一项调查表明,血吸虫病涉及11。37万人口,占总人口的21。88%,疫区面积460。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9。46%。50年代至1979年,该县8个疫区累计血吸虫病人20527个,死亡2329人,病死率11。35%。1966年,该县检查疫区耕牛925头,其中感染血吸虫的达414头,感染率为44。76%。为了消灭血吸虫,洞庭、鄱阳湖区人民开始了又一次围垦。1958年冬至1961年春,湖南湘阴县先后出动劳力近7万人,堵塞大小河口11处,使环住的10万居民免除血吸虫的危害。1972年冬,他们又组织8100人围挽青潭垸,基本根除了这里的血吸虫病危害。汨罗县从1970年开展机械灭螺和围湖堵汊灭螺,围堵湖汊90多处,修筑大小垸6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