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地的要求愈加紧迫。1937年国际联盟建立了特别委员会,来调查以商业途径获取原料的问题。对此,德国财政部长冯·克罗格坚持说,德国的殖民问题不能用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可以使德国得到充分的原料供应这一论点来摆脱掉。只有能用我们自己的货币购买到足够数量的时候,德国的外汇管理才能得到适当的平衡。
  德国人认为,世界其余各地区应该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或是给德国殖民地,或是接受马克以便在物资交流中当德国不能供应其他国家所需之资本货物时用以支付。在国联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草案后,苏联委员在明确提到德国的同时,坚持加上附文说明“某些工业国家抱怨在获取原料过程中的障碍,特别是财政性质的障碍,首先是因为它们的军备政策、它们的野心和侵略行为”。
  第五章 结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深地震撼了各国国内和国家之间通常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甚至拥有很多殖民地和丰富原料的战胜国也存在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这种状态至少部分地是导源于经济危难。而在战败国中,以及在资源贫乏和工业不发达的其他国家中,这一危难更为严重。这就在苏联、德国和意大利国内,促成了政府的革命性改变,在苏联,这场革命开创了社会和经济上的社会改造,这比俄国政府在形式上的变动还更有意义。在战后的动荡不安的气氛中,调整国际关系的新体制出现得很慢,即使出现了,也是短命的;因为随着大萧条的出现,表面井然有序的国际关系就完全垮台了。
  陷入经济萧条中的各国的经济困难又一次使现存的社会政治紧张情况更加恶化。在对凡尔赛和约不满的国家里,不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直率批评上述条约的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击败了比较温和的社会政治力量。最灾难性的结果就是德国也成了极权主义国家集团的一员。
  由于各国之间意识形态分歧的尖锐化,又无国际行为准则可循,不可能在各国之间找到采取联合行动的基础来克服大萧条。结果各国只能孤立地采取经济复苏的措施。经济国家主义是它们对当时挑战的答复;但有了这种主义,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冶便占据显著地位。
  三十年代后期,与民主国家适成对比,极权主义国家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在1938年保持下来。结果,“相对的”制造能力从西欧和北美的三个民主国家占优势,明显地转移到有利于旧世界中部和东部的四个极权主义国家。
  通过对军备和非军事货物的政府支出,德国获得充分就业的成就(它的工业经济是上述四国中最成熟的)之后,它的经济制度转变成一种物品匮乏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武器装备的积聚只能以减少公私对非军事性投资和减少消费的办法维持下来。作这样的削减倒是有相当大的余地。另一办法则是获取从国外寻求到的潜在资源。
  无论在什么地方,比如在德国,其经济政策的政治目的若是军事力量,战争就是必不可免的结果。首先,因为其生产和积聚武器不是单纯为了创造就业的机会,而是别有用心;第二,由于继续进行武器生产(而没有相应地削减非军事投资和消费)造成了经济的紧张状态,这就更促使人们通过侵略手段获取外国领土来寻求解脱。
  但是从哪里可以找到辅助资源呢?参与制订德国扩张计划的人证明说,德国主要战略目标……是得到俄国南方。乌克兰的麦田,顿涅茨的煤矿和铁矿,巴库的油井……都是德国“生命线”梦寐以求的组成部分,对德国的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
  1938年,仅大德国本身,还不算它反共联盟伙伴的资源,在军事力量上就超过了苏联。它的军事支出(资本货物和钢)仍高于苏联的军事支出,比英法加在一起的军事支出还高出一倍。因此,对于德国希望在东方进行的那种战争,它的军事准备看来已经相当充分。但是它军备生产的数量还没有充分到足以打一场涉及苏、法、英加在一起的战争——更不用说美国也可能参加它们一边。
  德国军备的不足,直接来源于希特勒的战略,因为希特勒从未预期同大国集团作战,他同样没有预期打一场持久战。他所预料的是短期内通过外交威胁或闪电战来实现他的有限目标。正因为这个理由,德国军备生产的数量不是决定于可用的资源,而是基于这种战略估计的需要而定的低得多的水平。此外,集中生产立即使用的武器,即“广度军备”,正是适应这种闪电战略的策略。
  但是,掌管德国战争动员的托马斯将军以及他在德国总参谋部的许多同事,都从未赞同过希持勒的战略。他们要的是“深度军备”,即扎实地准备,精心地组织,谨慎地指挥的一场战争;“他们要的是能打一场对大国联合的持久战”。除了手头已有的武器以外,他们还要大量储备的装备和总体上是用来替换这些储备的重工业。虽然德国的煤、铁矿石、生铁和粗钢的生产有了相当大的增长。虽然生产的大部分在三十年代已用于战争工业,从“现存”的工厂中增加煤和钢的生产并不等于深度军备,分配绐战争工业的资源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最大限度的配额。资源作民用消费与用作军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用于非军事物资的政府支出,如党部大楼、体育场的设备等,就部分地构成了这种差距,直接耗去了实际上并未用于广度军备的资源。未能以更大规模创建合成燃料和合成橡胶厂,其根源完全在于希特勒战略的根本弱点。
  虽然负责供应的将军们的战略概念不同于希特勒,但是也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托马斯总是过高估计德国对原料和工人的需求。在他看来,在得到充分发展的战争经济中,其基本资源对于任何可设想的军事需求都是丰富到如此程度,以致在任何时候也不会出现匮乏的问题,无论如何,是希特勒指挥将军们,而不是将军们指挥他。同样,在战争的经济动员这方面本来还可以做多得多的工作,如果德国的计划人员当时少依靠一点闪电战略的话。若是要这一战略成功,就不能让苏联得到英法联盟立即的军事支持,这一点至关重要。
  鉴于在三十年代后期的危急时期,英法政府以轻蔑的态度对待苏联,德国期望在东方的冒险能自由行动这一点就显得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英法对与苏联结盟表现得极端犹豫不决,不论其最终原因究竟是什么,无疑地它们需要时间,因为它们已一度让德国在军事力量上超过自己。此外,英国的战略所基于的假设是,它可能同时与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作战。要进行这种规模的战备,时间就极端重要,而拖延时间则是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
  1938年,英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紧了军备的努力。德国在军备上的优势必然要受到抑制,如果英法加紧军工生产,使这两个西欧帝国本来大得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战争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话。但是,随着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仅存的其余地区,随着世界上最大兵工厂之一的斯柯达工厂合并到帝国之内,德国——如它的报纸所吹嘘的——宣称“伦敦和巴黎所希望的,它们获得军备均势或优势的日子已被推迟到不知何时了”。尽管出现了这一新的侵略行为,当英法保证支持波兰保卫本国权利时,苏联却不信任它们的诚意,并开始摸索中立的道路,而德国,在它那方面不得不尽全力确保俄国中立,以便使希特勒的闪电战略有成功的机会。
  附录一 各大国制造业总产量中资本货物的份额
  资本货物工业是指光学、技术装备、金属货物、造船、车辆、化学制品和部分重工业(即生铁和粗钢)。
  根据净产量的资料,上述各工业在制造业总额中所占份额,1935年英国为40。8%,1937年美国为47。8%,1936年德国为50。2%。用制造业指数把所有数据都归到1937年的基础上,资本货物的份额,英国增加到44%,德国则为51%。
  除1937年以外就业数字各年都有,把就业指数用到原始数据上,就能够估算出1937年的就业数字。根据估算出来的1937年就业数字,可以看到制造业总就业人数中,资本货物工业雇用人数的情况:意大利为29%,日本31%,法国34%,考虑到资本货物工业中每一就业人员的生产率较高,1937年资本货物工业产量的份额按照估算的大致情况是日本为40%,法国和意大利为37%。
  1937年苏联“生产手段”的总产量,按1926…1927年价格计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