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个境界,也是最差的结果,货币被集中于特权阶层。此时,财富分配便会越来越不平均,而且呈现一种棘轮效应,最后不但货币流入无以为继,诸多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一个国家有再多的货币,如果集中于少数人,结果也只能是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暴涨。
很不幸,英国选择了最差的处理方式,也成为证明上述理论的第一个牺牲品(在后来我们为您展现的大国兴衰中,这个逻辑会不断展现)。
随着金钱不断增加,1180~1220年,英国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通货膨胀。
这段时间,小麦和牛肉的价格上涨了2~3倍,而银价下跌了1/3,而在过去近几个世纪,英国物价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当时英王约翰的觉悟,仅停留在让臣民把羊毛拉出去,给自己换银子。结果是,他感到自己手里的钱多了,但好像更不够花。
约翰采取的方式,无论如何我也接受不了:身为国王,却去偷窃,而且是本人亲历亲为。
丢人啊……
开始,也就是去教堂取(偷)银盘子,《剑桥欧洲经济史》记载他曾经于1198年在教堂“取”走了61个银盘。要是一般人,估计主教会把窃贼拉出去暴打一顿,甚至明目张胆地干掉,小偷是国王……
1209年,教皇大概觉得这位国王实在没素质。于是,他开除了约翰教籍。约翰的反应很强烈,赚钱的方式从没素质变为没技术含量:明抢。
他开始没收教会财产,1209~1211年他共没收了教会2。8万英镑。
这几十年间,法国城镇已经兴起,手工专业化远远超越了英国,贸易方式、生产方式专业化,才是当时最大的创新。尽管产品与英国相差无几,但专业化和统一市场带来了丰厚财富,王室也藉此获得了充足的税源。
臣属是否服从领主,关键还是看实力。此时,法王已经无须再忍了。
西欧强盛之源
《大宪章》对王权形成了永久性限制,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财产私有权;
不经法律审判,不得逮捕和任意囚禁任何人;
平民人身安全应该得到保障,平民有权反抗君主;
不经贵族同意,不得征税。
王权,从此不再至高无上,至高无上的只有法律。
从此,王在法下。
1202年,法王腓力二世以领主名义要求英王约翰来巴黎受审。当然,这个要求被拒绝了。结果是,腓力强行占领了诺曼底出海口,接着攻占了安茹、屠岭等一批城市,约翰在法国境内的领地不足原来的五分之一。
英王约翰怎么可能把一个“法兰西岛”放在眼里?
1214年,约翰进攻法国,试图抢回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封地,不过,他错了。
决定战争最终胜负的是经济,谁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谁就有更强的战斗力。结果,约翰大败而回,英国国王、贵族在欧洲大陆的封地都被没收了,约翰也被誉为“失地王”。
约翰接下来的做法更加离谱:加倍收税,在国内。
约翰要求:任何英国人都有义务服役,兵役免除税提高16倍;贵族的封号、领地继承税提高100倍,这几乎等于直接剥夺贵族领地。
直接对所有臣民征税意味着所有臣民都要效忠于他,法国《“文、》之所以能《“人、》这么干是《“书、》因为国王《“屋、》赐予城镇合法地位,约翰这么干却几乎等于明抢。况且,他是一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国王,跟着他混没准连不列颠岛上的封地都会被没收的。
英国贵族忍无可忍了,约翰的敌人从法王变为自己的臣民。1215年初春,贵族开始讨伐国王,并很快兵临伦敦。
让我惊讶的是,决战时刻,堂堂英王身边竟然只有7个骑士,全国的骑士都站到对方阵营里了。
也就是说,对方是千军万马,国王却只带了7个人就出战了。
每次看到这里,我还真佩服这位草包国王的勇气,只有7个人,居然还敢搞军事对抗。如果按照“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逻辑,此时贵族已经无需跟国王谈判,直接把他砍了也行。
那是东方思维。
在西欧历史上,王室可以更替,但不能脱离血缘体系,如同日本天皇“千年一系”,除非异族征服(比如北欧海盗),极少有人干掉国王自己干。杀掉国王,不过就是大革命那么几次,而且国王掉脑袋,王子照样可以继承王位。
英国贵族不能要约翰的命,他们的办法是让国王签订契约。1215年6月5日,谈判桌前,贵族们得到了他们所要的契约,这就是《大宪章》。
如果这事放在中国任何一位帝王身上,必定是知耻而后勇,一定是先签宪章,等老子有了实力再翻脸不认账。比如,“卧薪尝胆”,其实是违约行为。
在英国乃至欧洲的历史上,契约是约束封建领主、农奴乃至国王的根本制度,整个欧洲之所以还存在,靠的就是契约,誓言是不能违背的。
“英国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将如前述,自余等及余等之后嗣在任何时间与任何时期中,永远适当而和平,自由而安静,充分而全然享受上述各项自由,权利与让与,余等与诸男爵据以宣誓,将以忠诚与善意遵守上述各条款”
——英国《大宪章》
《大宪章》对王权形成了永久性限制,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财产私有权;
不经法律审判,不得逮捕和任意囚禁任何人;
平民人身安全应该得到保障,平民有权反抗君主;
不经贵族同意,不得征税。
王权,从此不再至高无上,至高无上的只有法律。
从此,王在法下。
不过,《大宪章》只是一些死条文,还不是社会生活习惯,只要当权者不想遵守这个契约,随时都可能撕毁宪章。
战争,在法国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王权得到了空前加强。
参照本节开始提出的理论:法国失去了英国的地缘竞争,城镇和领主已经无法制约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王权。
路易九世(1226…1270年)当政时期,王权开始蚕食领主的司法、货币和军事权,王室开始向各地派遣官吏直接统治臣民。领主丧失了征税权、铸币权和名义上的司法权,国王享有最终裁判权,商业税收统一收归王室,领主之间不得私自开战,全国统一使用王室铸造的货币;最可怕的是,法国王室在13世纪后期已经拥有一支常备军,这是封建集权的必要条件。
显然,王室不是善茬,未推行封建专制,只是时机未到……
此时,法国还没有产生王权社会意识,人们生活习惯中,领主仍旧在自己的地盘上有很大权力。虽然领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延续状态,并未完全被国王剥夺。
为了在国内获得广泛支持,也为了给统治正名,当然,更多还是为了限制领主残存势力,法王开始召开包括教士、贵族、市民参与的“三级议会”。在议会中封建领主的席位少而又少,国王不可能给反对者留有太多席位。
说到底,议会代表自身利益,一旦条件变化,很快也就变为集权的敌人。尽管王权可以直接消灭议会(后来的历史中,法国王室不是没干过这样的事),但这样做的条件是,王权建立帝国统治框架可以直接控制整个国家。
接踵而来的英法百年战争打破了法国王室中央集权的梦想,法王没有时间建立自己统治整个帝国的官僚框架。后来的轮回中,法国战争不断,王室始终没有机会踢开议会,即使在最专制的波旁王朝,法国议会始终存在……。
此时此地,无论《大宪章》还是议会对国王来说都是工具,用途是打击对手。但是,《大宪章》和议会为西欧播下了强大的种子,开始孕育西方文明,有了这粒种子,西欧注定会走出黑暗的中世纪,步入近代文明。
英法百年金融战1:骑士断缨
当胜利者欢呼的时候,不知是否意识到,千百年后铅华洗尽,最伟大的胜利落到史籍不过也就是那么一两页纸。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看到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有一个个家庭,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世界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无论史书如何描写,都只是在说一件事,无非若干人打败了若干人,若干人又杀掉了若干人。人们讴歌战争,反抗侵略者、民族独立……,似乎随着战旗飘扬,正义得到声张、邪恶最终灭亡。
所有战争都是悲惨的,真正在战场作战的,不是你知道的将军,而是你不知道的士兵。这些人素未谋面,更谈不上仇恨,对他们个人而言,这种殊死搏斗有何意义?
当胜利者欢呼的时候,不知是否意识到,千百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