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之治-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你说“偏信则暗”是吗?那我问你,我为什么要听你魏征一个人的,我这不是偏信吗?
  魏征眼睛一亮,显然他已经达到了目的:臣正是此意。既然陛下以为削减封王是大事,就不该只和魏征一人商讨此事。
  李世民:(对宦官)把房玄龄、长孙无忌他们都叫来。
  魏征:陛下又错了。
  李世民:我怎么又错了?
  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心里怎么想,陛下心里早就清楚了,叫来也无非只能商量些无关痛痒的细节。
  李世民: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魏征:兼听,不是只听顺耳的话。那些反对削减封王的老臣怎么想,陛下也该听听。
  李世民:这次是你错了。听他们的话,只能动摇削减封王的决心。听了有什么用?
  魏征:不听他们的话,怎么能知道削减封王的难度,怎么能知道削减封王带来的后果。这些都不弄清楚,就开始削减封王,恐怕陛下也太一厢情愿了吧。
  李世民:削减封王的后果和难度,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魏征:恐怕没有陛下想的那么简单,不听听那些受此事波及的人的想法,怎能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李世民:好吧,那你说,我该听谁的意见?
  魏征:我为谏议大夫,权责也就到这里了。剩下的事,我看陛下还是去找房玄龄他们商量吧。
  李世民:我看,我什么时候任命你为参与朝政。有了参与朝政这个职位,你说话就比现在更方便了吧?
  魏征:臣在此谢过陛下。
  李世民、房玄龄、长孙无忌三人在讨论。
  房玄龄:陛下真的下决心了吗?
  李世民:我的决心早就下了,只是找不到恰当的方法。如果突然宣布削减封王,必定引起朝野的动荡。已经乱了一个罗艺,不能再乱第二个了。
  长孙无忌:陛下现在可有什么想法?
  李世民:我想,第一步是要并州为道,将所有各省合并为十道。这一步走好了,下一步就好说了。
  房玄龄:(惊诧地)十道?
  李世民:怎么了?
  长孙无忌:是不是太少了点。
  李世民无奈地叹了口气:不能再多了。
  宣旨官宣旨:圣旨,大唐皇帝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一、关内;二、河南;三、河东;四、河北;五、山南;六、陇右;七、淮南;八、江南;九、剑南;十、岭南。
  大殿中群臣议论纷纷。
  李世民:户部算了一笔账,现在几十个郡王,有封土,有人口十几万,他们的僚属借着郡王的势力,侵犯州县,势力不可小视。今天,诸位来议论。
  裴寂:武德年间,封王无数,是因为隋朝的教训,恐怕一旦发生不测。封王因为是朝廷封的,他们会出来屏藩朝廷。
  房玄龄:晋时何尝不是如此,到头来,反是这些封王葬送了江山。户部的奏章已经都看过了。诸位都从隋朝过来,有目共睹。
  萧瑀:封王各有不同。有的是赐姓封王,有的是立功封王,有的是太上皇的族亲,不过大多还是当初打天下,为了笼络人心。要分辨具体。
  杜如晦:臣以为,今天的议论是要不要处置,还未到如何处置的地步。
  魏征:我看要不要的话题已经没必要再议论。朝廷已经无力再负担这些封王。我看不如直接商议怎么处置,免去很多麻烦。
  许多大臣听到魏征的话,都面带愠色。
  李世民:同朝为官,我面前只管议论,不要计较。隋炀帝只听虞世基,谁的话都不听,结果是丢了天下。诸位不要当无口君子。
  裴寂受到鼓励:阳关道,独木桥,为何单单是削减封王?汉景帝时采用晁错主张,坚决削藩,结果闹出七国之乱。其实,太上皇封王根本不能与汉的藩国相提并论。朝廷与封王争利,不足为论,负担,也不足为论。
  房玄龄:若论负担,无疑负担得起。臣以为要议论的是,现在天下初定,民间没有积累,要想增强朝廷的实力,又不增加百姓负担,只有削减封王。封王过滥,上不利朝廷,下不利百姓。
  裴寂:孟子说:何必曰利,仁义而已。堂堂新朝,何必曰利。那天陛下不是很以魏征言仁义为意吗?
  房玄龄:孟子不曰利,不是无利可说,而是重视大利。仁义者何谓,到头来还是为天下大利。孟子不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封王是君吗?不是!是社稷吗?也不是!大唐新朝,北有强敌,富国强民,就是天下大利所在,就是仁义所在。封王让出可让之利,何以是不仁义啊?
  裴寂张了张嘴,又咽了一下,无言。
  封德彝:左仆射的话是没有错,汉初,萧何修建未央宫,高大壮丽,汉高祖认为过于华丽近于秦朝的奢靡,萧何说,非壮丽不足以显示天子威严。高祖欣然接受。天子者,天命所在,该有的还得要有。封王属于皇室,在待遇上有所特别,实在是天命的恩德,如果削减,有损陛下天威。
  李世民:右仆射所言,值得深思。
  魏征:陛下,刚才右仆射的话让我想起一些事来。隋炀帝为了让高昌王?伯雅和西域各酋长对隋朝肃然起敬,在洛阳接见他们的时候,竟然用丝绸包裹街树,人们到市场上可以任取而不必付钱。但凡明事理的人,都知道那是虚假。臣以为,自尊不可以没有,没有,与禽兽无异,也不足以尊敬宾客。但自尊过甚,为人耻笑。
  裴寂与封德彝盯着魏征,目光十分凶狠。
  李世民一边听着魏征的话,一边默默点头赞许:谏议大夫所言极是。以今日而言,皇室宫殿,已超过汉高祖,至于封王待遇,多一点少一点也不牵涉天子形象。前两天,谏议大夫还告诫我,设天子以为天下也,非设天下以为天子也。也就是说,天子是为天下设置的,而天下不是为天子一人设置的。现在的要务,是封王待遇与国力不相称。
  马周来到大理寺,守门人不让进。
  马周:我是来报案的。
  卫士:地方案件,要找地方州府。长安的案件要找京兆尹。
  马周:我不能在长安报广州的案件吗?
  卫士:那要有地方的文书,你有吗?
  马周:没有。
  卫士:那就难了,在哪儿都不行。
  马周走在街上,愁眉不展。
  几个小孩子在蹦蹦跳跳地玩耍。马周计上心来。
  马周教小孩子唱歌谣:广州有一个大都督,人称白虎大长虫,只因从前立过功,所以现在特威风。吃人不见骨头白,起了个人名叫党仁弘。
  两仪殿内,李世民很生气地说:广州朝集使冯岭南给朝廷上书,说长安有人攻击党仁弘,编造故事,损害朝廷的名声,是跟朝廷过不去。有这事吗?
  韦挺:民间百姓多事,犯不着去大动干戈,调查起来,肯定花费一顿力气,什么事情也查不到。朝廷给党仁弘一纸文书,安慰一下吧。
  长孙无忌:我看这后面还有隐情。
  杜如晦:有人开始对我们并州为道作出反应了。
  长孙无忌:党仁弘远在广州,谣言却从长安传起。陛下不觉得奇怪吗?我看这谣言不是冲着党仁弘来的,而是冲着陛下来的。
  房玄龄:说不定就是左仆射在背后操纵。
  魏征:党仁弘是太原起义元老。无论谣言因何而起,朝廷也应该调查清楚。若是党仁弘的行为真的有罪,我们也应当有所处置。若是谣言纯属无中生有,则应该查清谣言的源头。
  李世民:这件事就交给魏征来办。(对韦挺)你们御使台出人,配合魏征。
  韦挺:是。
  李世民叹气:党仁弘,随我征战的功臣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攻击他,我看他也不会清白。
  御史台,权万纪拿出马周的那个包袱。打开,把告状文书递给魏征。魏征一看,不由一惊:我要马上见他。
  夜晚的灯光下,魏征在询问马周。
  魏征:你不认识党仁弘,为什么要告他?
  马周:有罪之人,天下人得而诛之。
  魏征:你知道诬告朝廷命官是什么罪吗?
  马周:知道。
  魏征:你没有去过广州,怎么知道状纸上说的是真的?
  马周:状纸上的内容是真是假我不敢说,但是拿状纸的人被人杀害却是我亲眼所见,不会有假。
  两仪殿内,魏征将调查内容向李世民介绍:如果揭发的事实确凿,他不仅贪赃枉法,而且欺压百姓。阻碍贸易,罪名也不轻。如果杀人的事情也有,那等于杀人越货了。
  房玄龄:党仁弘曾经是秦王府将军,战场上表现英勇,他怎么会变成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