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征:臣子也有区别。天下之人无非两种,君子与小人。朝中百官也是如此。陛下自然也会听到小人之言。君子心系天下,将自己置之度外;小人心中只有自己,为私利可以置良心不顾。陛下若是听信了小人之言,自然祸害不浅。与其让小人在身边进谗言,不如从一开始就疏远他,让他无机可乘。
李世民:那你说,你是算君子,还是算小人呢?
魏征:陛下心里已有答案,为何还要来问臣下呢?
李世民对魏征无奈,只好略带自嘲地摇了摇头,脸上却明显地流露出赏识的表情。
李世民阅手卷,之后卷好,递给中书令房玄龄。玄龄展阅,之后卷好,放在自己面前。
房玄龄:陛下,原来秦王府和天策府的僚属,陛下登基之后,虽然进入朝廷,开始掌管朝政,可是,像尚书令这一级,也就是左右仆射,还是太上皇的老臣掌握。应该说我们还不能彻底掌权。
李世民看着房玄龄:你说对了。老臣不能跟上新政,可是太上皇让出皇权,老臣是太上皇安排的,也是太上皇让出皇权的条件之一。
长孙无忌:事情已经过去半年了,要有所动作了。去年,解决的是太子、齐王,他们的人已经收为我们的人。今年,要开始对付太上皇的这帮老臣,要解决掉。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你是吏部尚书,管理大唐上上下下的官吏,也许我们先做些事情,来转圜一下,彻底掌握朝政。
李世民玩弄着案几上的镇纸,沉思了一会儿:这样吧,我一直觉得武德律虽然比起隋朝开皇律宽简很多,但还是繁复,我们再来删繁就简,做成贞观律。(对长孙无忌)你以吏部尚书来率……
李世民想了一下对房玄龄说:你领中书令,还有大理少卿来修律吧。
长孙无忌:哎呀,中书令就是立律法的,大理少卿就是审案的,我怎么能领他们修订律法!
李世民看看长孙无忌:我让你做的是大事情,只能做好,不能做坏。
长孙无忌:太上皇的武德律,不是很好了吗?现在这么多事儿要做,法律就先按武德律,以后再说不好吗?
李世民:武德律是按隋律来的,虽然宽简了很多,可是还是麻烦,所以,一是要再宽简容易执行;二是……
长孙无忌:贞观要有贞观的一套东西?
李世民笑了笑:你不能太聪明。你能修律,你就不只是吏部尚书了。
长孙无忌:那就叫戴胄马上来吧。
李世民:也好。
第二十章
群臣上朝入位。李世民巡看百官。
李世民:贞观新朝,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朕,今天要诸位议论。
裴寂举了一下笏板:贞观虽然是新朝,可是武德元年以来至今已经九年,朝政没什么问题。所以新朝伊始,无非是武德怎么做贞观接着做就是。
李世民目光瞟了一下下面的王珪。王珪看起来十分赞同裴寂的意见。原秦王府的人互视微笑,不以为然。
李靖举了一下笏板:突厥未灭,去年六月至今,不断骚扰,不灭突厥,贞观永无宁日。
魏征举了一下笏板:臣以为,武德元年以来,纷扰不断,休养生息,总不能成为第一要务。贞观新朝,要做的,臣以为就是休养生息。
房玄龄举了一下笏板:休养生息,所谓文治,文治,急需文治之才。举凡礼乐、律法、科举、官吏、农桑、仓储、道路、车船水利诸事,无不急需人才。治,要人才。
李世民:千头万绪,朕以为,房玄龄说的诸条,做好了,才可以解决李靖说的突厥。朕这里举一个人。李世民看看宣旨官。
宣旨官:圣旨,大唐皇帝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即刻与中书令房玄龄、大理寺少卿戴胄,议论修订武德律。
百官哗然。
长孙无忌、房玄龄、戴胄伏拜:领旨。
李世民将目光移向百官:刚才是贞观开朝第一件事,你们有什么议论?
裴寂举了一下笏板:武德元年,废除隋朝大业律令,当年太上皇命我新修武德律,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李世民:我记得当时还有刘文静。
裴寂:武德七年,颁行新律,行之数年,未见有什么不当。陛下现在要修订武德律,未知有什么不满意。
戴胄举了一下笏板:武德律律条繁多,加之皇帝时时有令,行之九年,律加上令,有重复的,有不重复的,总起来繁之又繁,臣以为应该删订。
封德彝举了一下笏板:臣以为,不在修不修律,而是大乱之后,治天下要用严律重刑!
魏征举了一下笏板:贞观之前,征伐不断,因为要统一天下。天下统一了,就要抚民以静,休养生息。贞观新朝,民力不足,国力不强,要文治,法律要宽,要仁厚,要简便。臣以为,大乱之后,首要的是教化,至于律法,只求中正就可以了。
房玄龄、戴胄、长孙无忌用笏板击掌。(形同现在的鼓掌)
封德彝:三代以后到现在,人越来越薄情狡诈,所以秦朝只靠律法统治;汉朝虽然讲王道,但是加上霸道,看来是想教化,结果教化不成。天下难道有能够做到而不要去做的吗?魏征这种书生,不识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败坏国家。我主张严律重刑。
裴寂以笏击掌。
魏征:从前,黄帝征蚩尤,高阳征九黎,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征伐商纣王,征伐之后都能够做到天下太平,百姓还是那些百姓,而变大乱为大治。五帝三皇他们难道不是在大乱之后以教化做到的吗?
李世民点点头,百官以笏击掌。
李世民:魏征说得好。隋朝就废除肉刑了,至于死刑,我以为还可以宽简。
房玄龄:减免死刑过于宽宏,不如将死刑改为流放三千里。
李世民:是啊,人死了不能复活。若是有误判,将来连悔改的机会都没有了。律法是给百姓穿的衣服,太紧了不行。
魏征:过去,子贡向孔子请教管理人民的办法。孔子说:要像用快烂掉的绳子驾驭六匹马的马车那么小心谨慎。
李世民:魏征所言极是。总之,律要宽简,这才符合我们宽忍的新政。这件事交给你们去议论吧。最后要拿出一个让人满意的草案来。
宣旨官:圣旨,大唐皇帝定功臣实封差第,裴寂,通前为一千五百户,加食九百户。
裴寂:谢皇帝恩,皇帝万岁。
宣旨官: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王君廓,食邑一千三百户。
五人伏拜。
宣旨官:长孙顺德、赵郡王孝恭、淮安王神通,食邑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食邑一千百户。李靖、李勣,食邑九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食邑七百户。唐俭、屈突通、萧瑀、封德彝,食邑六百户。公孙武达、李孟尝、段志玄、杜淹,食邑四百户。
叫到的人依次上前,领旨谢恩。
李神通十分不满的表情。
李世民:刚才是贞观开朝第二件事。宣布的功劳和赏赐,也许有不恰当的。朕允许你们申辩。
殿中群臣停止议论,顿时安静下来。
李神通将手中笏扬了一下:太上皇和陛下在晋阳起兵,我是第一个在鄠县起兵响应的。可是今天,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不过是动一动笔杆,功劳却在我之上,我不服。
李世民:你虽然是我的叔叔,也确实是第一个响应晋阳起兵的,可是房玄龄、杜如晦一直在我的大营辛苦谋略,所谓运筹帷幄。没有谋略,就不会有通盘的胜利。按这样的功劳赏赐,一定是在叔叔的赏赐之上。叔叔是皇族至亲,我不吝啬赏赐,但不能因为叔叔是至亲而不分功劳大小。
李孝常愣愣地望着,刚要举笏,旁边的李幼良拉了他一下,李孝常看李幼良,李幼良摇摇头,李孝常吐出一口气,摇摇头。
李世民:还有谁觉得赏赐不当的?
秦叔宝:陛下对淮安王都如此,我们本来有些议论,看来是不必的了。
李世民:本朝立年号为贞观,就是中和正的意思。朕要时刻以贞观为治国之本,你们也要以贞观为准,支持朝政。
第二十一章
长孙安业接过仆人手里的酒壶,为李孝常斟酒。
长孙安业:这杯酒是给义安王送行。做官就是图个威风,就是图个名声,人常说,圣人不可回故里,你想,你出了名,有了威风,回到故里,邻居叫你的小名,说你以前的一点糗事,你的威风别说扫地了,就再也威风不起来了。
长孙安业为李孝常斟酒,李孝常一饮而尽,把杯子重重放到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