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又进了一次小仓房,找到一把旧斧头,又找到一截木头方子,开始修理织布机。我想起小时候,织布机偶尔也坏,那时候都是父亲修,偶尔也找过木匠,那是坏得严重的时候。
我乒乒乓乓地敲打着。这期间,还见母亲到菜园去过一趟。她远远地看着我,并未走过来。又过了一会儿,总算弄好了。
我在织布机对面的一堆杂物上坐下来,看着织布机。我还点了一根烟,吸着。
五
天黑了。屋里亮起了灯。我和母亲吃完了饭。现在,我们都在炕沿上坐着。
默默地坐了一会儿,母亲便从炕上下来了。她朝织布机走过去。她边走边说:“你跑了这么远的道儿,歇着去吧。”
一边这样说,她已经到了织布机的跟前。我仍然坐在炕沿上,并没动。
她在织布机前坐下来,接着又说了一句:“你还睡西屋吧。”
说完这话,她就不再管我了。她在织布机上这儿弄弄那儿弄弄的,这是在做着织布的准备。
过了一会儿,她便织起布来。
静静的屋子里,马上响起了织布机的声音。织布机咔喀、咔嗒的,声音并不大,听来却很清脆,有种亲切感,也让人怦然心动。
我看着她织。
这时候,她背朝着我。我发现,她坐在那里显得双肩和后背是多么瘦削。她的双肩和后背随着织布机的响声在抖动。咔嗒一声,抖动一下。
与此同时,她的精神也越来越专注。
这样看了一会儿,我便悄悄高开了这里,走过厨房,向西屋走过去。
第二章
六
我来到西屋的门前,从前,这是我的房间,在我离开家以后,父亲便把这儿利用起来,变成了他的“书房”。
屋门是关着的。自从我回来,还没打开过。我轻轻地把门推开,进了屋。
同以前相比,这屋子并没什么变化。靠窗是一铺炕,地上有一张三屉桌,桌上放个小书架。桌子很旧了。书架刷着黄漆,倒很新鲜。书架上高高低低地插着一些书。桌前有一只四角方凳。
几乎是下意识的,我来到了三屉桌前。我先是站着,手指抚弄着桌面——感觉凉瓦瓦的——眼睛则看着那一溜书。然后,我就坐下了,坐在了那只方凳上。开始的时候,我就那样坐着,一直看着那一溜书。
坐了一会儿,我便从书架上取下了一本书,这是一本教学参考书,翻开一看,里面画着许多笔道。我把它放回去,又取出了另一本,书上包着牛皮纸的书皮儿,写着毛笔字的书名,字写得极饱满,也极朴拙。这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我端详着这几个字。我突然想,这一切,这张桌子,这个书架,这些书,这都是父亲用过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他死了,我再也风不到他了。这时候,我心里生疼生疼的。我感觉我流出了眼泪……
这期间,织布机一直响着。
过了一会儿,我心里渐渐平静了。我从四角方凳上站起来,走出西屋,穿过厨房,来到东屋门口。我见母亲仍在织布。我没打扰她。看了一会儿,我重又回到了西屋。
我又在屋里站了片刻。我这才发现了那个镜框。镜框挂在门旁的墙上,长一尺多些,宽不够一尺。在我的家乡,目前还没有使用相册或者影集的,都习惯把照片镶在镜框里,还专有一个名字来称呼它,把它叫做相镜子(把用来照人的镜子叫做玻璃镜子)。
在我的家乡,这种镜框几乎每家都有,使用的方式也基本相同,都是将照片贴在一张纸上(大多是彩色纸,根据爱好选择自己的颜色),再将这整张纸装进镜框里。
每一家的镜框,基本就是这一家的历史,或者可以反映每一家的历史。
我来到镜框前边,看着里边的照片。那其中有父亲母亲,也有我。我的居多。周岁的、五岁的、八岁的,及至我在外读书期间寄回家里的。
我的目光在镜框里搜寻,我在搜寻我家的历史。
我的目光最终在父亲的照片上停住了。
这是一张一寸照片,已经很旧了。但是,父亲的形象还是清晰的。不仅如此,父亲的形象还那么动人。父亲是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还满脸的踌躇满志。
细一看,照片上还印着两行手写的宇。上一行写的是:志在四方。下一行写的是:奔赴农村教学第一线纪念。1957。8。26。很明显,父亲就是在这一天照的这张像。
我心里一阵颤动。
我听父亲讲过,这张像是他临来三合屯的前几天照的,他那时刚从速成师范学校毕业。父亲说他当年真是满心的激情,这话我一点都不怀疑……
父亲在三合屯一呆就是四十多年,对此当然可以做出多种解释:说他热爱教育事业,说他喜欢这个地方,这都没有问题。但是,父亲认识了母亲,恐怕这才是最主要的……
父亲那年才二十二岁,是一挂马车把他拉到三合屯的……
七
那是那年的初秋。那天天气极好,太阳特别明亮,明亮的大阳张贴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就像一张烙饼。一挂马车奔跑在秋天的山路上,车上套了三匹大马,两匹红的,一匹铁灰的。山野一片斑斓。在山梁上荡来荡去的秋风,吹动着树木和即将成熟的庄稼,发出阵阵喧哗。印有两道辙印的车马大道,带子一样在山间起伏。有一只老鹰在半空中飞旋着。马的浑圆饱满的身体充满活力。下午时分,得得的马蹄声一路敲击着驶进了三合屯。
那天,屯里好多人都聚到屯头迎接父亲。不该说是迎接,说成看新鲜也许更确切些。男人女人都有。还有拖着鼻涕的小孩子,还有挽着疙瘩鬏儿的老太太……还有我母亲。
那天母亲穿了一件红布衫。红布衫通红通红的,这还是她娘去年给她缝的呢!这衣裳她可喜欢了,平时从来不穿的,今天才穿上了。
人们远远就看见了马车。只见人群轻轻骚动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安静下来了,每个人的眼晴里都流露出一副好奇的神情,似乎也有点儿不知所措,都把目光紧盯在渐行渐近的马车上。尤其是母亲。她始终都一动不动的,她眨动着明亮的双眼,看去是那么沉静。
马车驶进三合屯的情形甚至是轰轰烈烈的。马蹄敲击着路面,路面通通直响。马打着响鼻,马的身体湿漉漉的。
马车停住了,父亲纵身一跃,干净利落跳下车来。先生这么年轻,人们还真没有想到。当年父亲身穿制服,宽肩长腿,一身英气,母亲不禁在心里赞叹了一声。
这时村长迎到了父亲跟前。村长跟父亲相当年纪,只比父亲略长几岁。村长搓着自己的双手,吞吞吐吐地说:“啊,先生来了?……啊,先生贵姓啊?”
“我姓骆,我叫骆长余……”父亲这样回答。父亲的声音又宽阔又响亮,和村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哈呀骆先生……”
父亲赶紧纠正了一句:“别叫先生,别叫先生,叫老师就行……”
站在人群里的母亲,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她觉得这老师多有意思,又觉得这老师多帅,觉得这老师浑身有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在此之前她还从未见过这样一个男人。
恰在这时,父亲的目光无意同向母亲投过来。她发现他怔了一下。她又发现他的目光那么清澈。她心头一亮,随即热潮涌动,脸立刻红了……
这当儿村长提议父亲去看看学校。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扯起了父亲的一只袖子。村长和父亲走到最前边,其他人都拖拖拉拉地跟在周围。只有母亲一人夜夜地跟在最后。
学校在屯子的另一侧。大家一路穿在了整个屯子。那时的学校还不能称为学校。因为学校还没有盖起来,还正在盖,已经盖成了大半。所以,那时的学校还是一个工地。
工地上忙忙碌碌的。
村长和父亲在工地前边站住了。村长又搓起了双手,他一边搓手一边嗬嗬地笑着,笑得还挺抱歉。村长对父亲说:“看这,看这!也没个现成的房子。一接到镇上的通知,立马就开始操办……看这,看这!没想到先……老师来得这么快…”
村长说到这儿,冷不丁朝工地喊了一嗓子:“小木匠!这学校再有几天能盖成啊?”
只听工地上有人说:“快了快了,也就几天的事儿啦!”
几乎话音刚落,那个被称为小木匠的人已经来到村长和父亲的跟前。他脸上带着笑,手拎一把木匠斧子,耳朵丫上插着一截铅笔,笔尖朝后。他比村长和父亲的年龄都要小一些,隐约还带点孩子气。可是,他的举止神态,却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