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耿弇经过宋地时,正赶上王郎诈称自己是汉成帝刘骜的儿子子舆。王郎在邯郸起兵,想要夺取政权。随从耿弇的两个小官听说“刘子舆”起兵的消息,便跟耿弇说:“刘子舆是汉成帝正统,我们还是归顺他吧!”耿弇把住剑柄,激昂地说:“子舆这坏蛋,早晚要被我活捉,我去调渔阳、上谷的兵马,回程再约上太原、代郡的人马,几十天后我回来,我的战车就将碾碎这帮子‘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指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 先知先觉
典出先秦?孟轲《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孟子的弟子万章向孟子询问:“有人说‘伊尹为商汤做厨子,目的是向商汤讨求好处’。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说:“没有这样的事。伊尹不是这样的人。他在莘国郊野种庄稼时,以尧舜之道为乐。生活虽然清贫,却悠然自得。起初,商汤派人送厚礼聘请他,他拒绝道:‘我为什么要接受聘请呢?我现在生活在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为乐,多么快活!’后来,商汤多次派人聘请他,终于使他改变了主意,他说:‘我与其墨守尧舜之道,不如使商汤成为尧舜般的圣君,让百姓们感受尧舜盛世。上天创造众生,就是‘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我是百姓中的先知者,我不去使百姓们觉悟,又让谁去呢?’”
“先知先觉”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
四字篇 第十四章(1)
■ 相敬如宾
典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臼季出使别国,途径冀地时,见到前室旧臣郤芮之子郤缺在田间锄草。当时正值午饭时间,郤缺的妻子提着饭菜来给郤缺送饭。只见他的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先是恭恭敬敬地对着郤缺拜了一拜,而后小心翼翼地双手把饭捧给丈夫,再次恭恭敬敬地行礼,请他就餐。丈夫郤缺庄重地把饭接过来,也毕恭毕敬地向妻子还礼,祝福以后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着他吃完,然后收拾餐具,最后辞别丈夫而去。
郤氏夫妇的这一系列的举动给晋国大夫臼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臼季回国后向晋文公赞扬郤氏夫妇的美德,他说:“郤氏互敬,相待如宾。”
“相敬如宾”亦作“相待如宾”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 笑里藏刀
典出《旧唐书?李义府传》: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唐太宗时,有一个叫李义府的小官,他很擅长溜须拍马,因此官运亨通。他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能保证做到始终笑容可掬,满面春风,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但其实他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只要是不听他的,他便千方百计的阴谋陷害,甚至要置人于死地。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里说他“笑中有刀”。
唐高宗时,李义府已经升为了侯爵,他仗着皇上的宠爱,伙同子、婿,穷奢极欲,卖官鬻爵。一次,皇上委婉地提醒他要加以收敛,李义府居然大怒,咬牙切齿地问:“是谁向陛下说的?”皇上说:“你何必问我从哪里知道的呢?”君臣不欢而散。不久,李义府终因卖官而被长期流放。
后来,“笑中有刀”也称为“笑里藏刀”,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
■ 心腹之患
典出《左传?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春秋末年,吴国准备出兵讨伐齐国,越王勾践率领臣子及厚礼来朝见吴王。吴王和许多官员都得到了馈赠,上上下下都很高兴。
大臣伍子胥对此却很担忧,他说:“勾践的行为不过是像养牲畜一样豢养吴人而已。”意思是,他对吴国表面殷勤,而实际是想宰割吴国。于是,他上书吴王说:“越国的存在是我们吴国的一大隐患,就像是藏于心间的疾病,一旦发作就无药可救了。吴越两地相接,勾践早就对我们吴国垂涎三尺了。他现在对我们的柔顺服从是用来掩饰他计划灭吴的阴谋啊。因此,为了吴国的安全,我们应该先下手为强,灭掉越国,以除疾患。”
然而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谏。没过几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国时出兵伐吴,将吴国彻底打败了。
“心腹之患”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
■ 行尸走肉
典出《拾遗记?后汉》: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在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任末,他酷爱读书。任末经常背着书籍,不怕艰难险阻地到处拜师求学。他经常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办法去完成一番事业。他在外露宿的时候,有时就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来学习。夜晚他在月光下读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编些麻蒿来点燃照明。当读书有体会时,任末就把心得写在衣服上。他的学生都很佩服他刻苦勤学的精神,有时候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都争着用干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文章的衣服。
四字篇 第十四章(2)
除了古代圣贤的书,其他的书任末从来不看。在任末临死的时候他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在继续生存;如果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是行尸走肉。”
后来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用“行尸走肉”来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 胸有成竹
典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文与可,名文同,宋代著名的学者。文同喜欢画竹子,大文豪苏轼曾经向他学习画竹子,并且做了一些笔记,其中有一些关于文同画竹子的故事:文同喜欢画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观察各种各样的竹子,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他却根本不在意。
有一次,文同要画风中的竹子,于是在一个大风天他就跑到竹林里面,不管狂风的侵袭,依然认认真真地观察这风中竹子的姿态,并且他把它们的姿态都记在心头。文同这样长年累月地观察着竹子,竹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姿态都被他一一记在了心里,所以等到他画竹子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画草图,因为他心中已经有了竹子的样貌。
后来,“胸有成竹”就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 言不由衷
典出《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实力比较强大,执掌朝廷大权,他根本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虽然依靠郑庄公处理朝政,却深知郑庄公的野心,于是他想让自己信任的虢公代替郑庄公处理部分朝政。郑庄公知道后,非常生气,扬言要推倒周朝。周平王假装害怕,向郑庄公解释说:“我没有让虢公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让郑庄公相信自己,他还和郑庄公交换了人质。
后来周平王死去,周桓王继位,周桓王终于让虢公代替郑庄公当了卿士,周室得以稳定地延续。虽然周室得到了安定,但若以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周平王的做法恐怕是说不过去的。君子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后来人们就用“言不由衷”来表示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
■ 阳春白雪
典出《文选?宋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遭到了朝中很多人的攻击,楚王就问宋玉是什么原因,宋玉给楚王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人在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