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战神刘封-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是因此,刘琮降菖之后,王威便不为曹操所喜,在诸多荆襄文武都有升赏的情况下,王威却只被调为一闲职。
几年前,王威郁郁不乐之下,便索性辞官归乡。
文聘虽与王威算不上多有交情,但同为武将,在刘表手下共事多年,也算是有一份1日时同僚之谊。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王威能越过重围,单骑前来城下求见,文聘立时便猜出其来意。
尽管如此,文聘还是下令开城,将王威放入城中。
文聘还算客气的将王威将邀入县府大堂。
宾主坐定,王威还未开口,文聘便直白问道:“子猛,你我都是武人,咱们也不用耍文人那套拐弯抹角,你直说吧,此次前来,是不是受了那刘封之命,前来说降于我?”
文聘的直率让王威一怔,他愣了一下,摇头笑道:“这么多年来,仲业你的脾气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直来直去。”
“好吧,我承认,我是奉了前将军之托,前来说服仲业。”
王威坦白道出此来目的,文聘欲待开口时,王威却笑道:“你先不用拒绝或是答应,不妨先看来此信之后再做决定。
王威从怀中取出一封帛书递上。
文聘打开帛一看,神色不禁微微一变:”这是子德公子的笔迹。”
“没错,这是子德公子临终之前写给仲业你的遗书。”王威表情黯然,默默答道。
(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九章 垂死
刘琦的遗书?
文聘面怀奇色的盯着手中那封帛书,看似坚决如铁的心,此刻却是涟漪顿生。。
刘琦与刘封不同,那可是刘表的长子,文聘心目中承认的1日主。
“,当年曹操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荆州文臣武将多在第一时间赶来襄阳以表效忠新主之心,却唯有文聘迟迟不到。后来,在曹操几番催逼之下,文聘才不得不来。
当时曹操曾问文聘为何迟来拜见,文聘泣声回答:为臣者,不能保全1日主疆土,无颜来见。
在文聘的眼中,刘表才是荆州真正的主人,如果刘琮当年决心抗曹,他必定会为刘氏死战,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刘琦的这一封书,还未看时,便勾起了文聘心中诸多的思绪。
他默默的展开帛书,神情黯然的将信中一字一句看完。
刘琦在这封遗书中,怀念了过去与文聘的交情,赞扬了他的忠义之心,在信的最后,刘瑙以刘景升长子的名义,请求他归顺于从弟刘封,继续为刘氏效忠。
文聘合上了书信,五官分明的脸上,涌动着复杂的表情。
王威知他心中已有动摇,便道:“仲业,而今南阳已失,新野城已是孤城一座,曹孟德被牵制在潼关,根本没有时间来救援。你深知兵法,应该明白继续死撑下去,结局会是怎样。”
文聘默然不语。
新野的困境,他焉能不知。只是,曹操待他甚厚,若然他就这般开城投降,世人又将如何看他。
“仲业,当年你降曹,乃是因刘琮那逆徒,背弃景升先公遗志,不得已而为之。眼下有大公子书信在此,你理应回归本志,天下人只会为你的忠义之心所感动,又岂会别有非议。”
王威看穿了文聘的担忧所在,逐一为文聘铺平台阶。
文聘听罢,站将起来,踱步许久,不禁仰天一声长叹。
这般表情,似乎已是被说服,王威不由暗喜。
这时,文聘却道:“要我归降可以,除非刘将军能答应我两个条件,否则我宁愿与新野共存亡。”
“哪两个条件,仲业请讲。”王威欣然问道。
文聘道:“新野将士,多是北方人士,女口果有人不愿归降,我希望刘将军能放他们北归,不要为难他们。”
“刘将军以仁义待人,这个条件我想他一定会满足你,那这第二个条件呢?”王威又问道。
文聘深吸了一口气,默默道:“菖公待我不薄,我是迫不得已才背叛于他。所以我希望刘将军能够答应,我归降之后,终我一生,不令我去攻打曹公。”
“这……”
王威觉着这个条件有为苛刻,自己不好擅自答应,沉顿一下道:“这个条件虽有点苛刻,不过凡事终有商量的余地。这样吧,我就将仲业所说的两个条件带回去,由刘将军来做决定。”
当下王威便起身告辞,离开新野,回往城外荆州军大营。
当王威心怀着忐忑,将文聘的第二个“苛刻”条件道出时,原以为刘封会有所不悦,却没想到他连想都没想,欣然便允诺。
刘封的痛快,令王威颇为惊奇。
在王威看来,刘封目前最大的敌人正是曹操,以文聘这样的大将,若是答应其不去对付曹操,岂非是一大损失。倘若是这样,收降了文聘又有何用。
但王威却不知,对于将来如何使用文聘,刘封却早有打算。
于是当天王威便去往新野,向文聘转达了刘封的诚意。
次日清晨,坚守了将近一月的新野城门终于打开,文聘率不到万余的守军开城归降。
按照事先的约定,对于那近一万的降卒,其中愿意北归者,刘封拨以钱粮,任由他们离去。
最终,有四千多人选择北归,而另外六千人则决定跟着文聘归降新主。
如此一来,新野六千降军,加上南阳收降的近两万曹军,此番南阳之役,刘封不但斩杀菖洪,全取南阳,而且还收降了近三万的精壮士卒,可谓是大获全胜。
斜谷,渭水南岸。
残破凄凉的曹军大营中,死一般的沉寂。
中军大帐中,夏侯渊神情黯然,心痛如绞。
就在半月之前,他还在率领着三万大军,把斜谷南口的马超军压得喘不过气来。
谁曾想到,刘备的一路兵行险招,转眼之间把他打入到了地狱。
夏侯渊和他的三万将士,被堵在了几百里狭窄的谷道里,粮道被断,信息阻绝,几乎如瓮中之鳖一样。
尽管无论对于南口还是北口之敌,他的兵马和战斗力都占据着绝对的上风,但可惜的是,秦岭不利的地形,却轻易的化解了他所有的优势。
敌人只需要几百兵力,便可轻易的把狭窄的谷口封住。这半月以来,夏侯渊不知发动了这少次的突圈作战,但却无一威功。
他现在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突围失利,粮食已尽,再精锐铁血的战士,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一具血肉之躯而已。
逃跑在几天前就已经扼制不住,为了活命,成百上千的士卒或从南口,或从北口逃向敌人那边。
时至如今,三万大军只余下不到千余之众。
这饥饿难耐的一千人,是最忠心于夏侯渊的亲军战土,但夏侯渊却很清楚,再拖延几天,这些最忠心的人,也会忍受不住饥饿而背叛于他。
奋然起身,夏侯渊刀削似的脸上,迸射着——种无奈的刚毅,沉声道:“传令全军,今夜全军突围,偷渡渭水。”
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关中平原,渭水南岸这一段狭窄的地带,被夹于秦岭与渭水之间,根本无法行走。
所以,夏侯渊想退往长安,就必须先渡过渭水,走渭北的平坦大道向东去往长安。
酃城一地,正座落在斜谷口处,渭水北岸。
这也就是说,一旦夏侯渊军想渡渭水,北岸的鄙城随时都可以派出兵马半渡而击之。
黄昏时分,大批的曹军出现在酃城以东的渭水南岸地带,他们开始斩木为筏,营造出一副准备由此渡河的迹象。
一工多残余的营军,几乎部已经聚集于此,看起来,他们是想做最后一次的垂死挣扎。
但是,这一千多残众的领军者,却只有郭淮,夏侯渊的身影并没有出现在这里。
黄昏转眼即过,夜幕降临,天色渐渐的漆黑下来。
对岸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火把,显然,敌人是侦知了曹军渡口的企图,阻击的兵马已经赶到,就等着给这一千残众来一个半渡之击。
郭淮远望一眼对岸数不清的星火,神色凝重而悲壮,喃喃道:“夏侯将军,希望你能顺利的突围出去,如此,也不妄我等为你牺牲了。”
沉默良久之后,郭淮深吸一口气,沉声发出一声号令:“全军渡河!”
三里之外,渭水上游。
夜色之中,一百多个黑影从林子中悄悄而出,他们拖着早先扎好的筏子,小心翼翼,尽量不发出一点声响的移向河边。
夏侯渊凝目远望对岸,漆黑一片,不见任何动静,他悬着的心,稍稍放松了几分。
“动作麻利点,上筏过河。”
低沉的号令声中,一百多士卒,牵着被捂了口的战马上得木筏,借着微弱的星月之光,向着对岸徐徐划去。
夏侯渊很清楚,他的一举一动,根本无法逃过对岸敌军的耳目,一旦他有任何渡河的迹像,敌人马上就会做出反应。
事到如今,他不得不选择牺牲他的部下。
下游郭淮所率的一千残军,不过是吸引敌人的诱饵罢了,为的便是让他有时间从上游偷渡。
夏侯渊相信,只要自己逃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