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昧死以奏”,便不是礼仪典则所定。然若依着“尊上抑下”的典则精神,臣下
  自己要在言事时,或加上彰显忠心之词,或加上勇于任事之词,典则礼仪自是不
  能禁止。也就是说,臣下自甘卑下奉迎,有利于巩固皇权,法度礼仪不会禁止。
  后来,诸多臣下起而仿效,奏章之首多称“昧死以奏”以为表白,遂使后世学人
  多以为臣称“昧死”乃秦时订立制度使然。此间误会,何其深也!延续唐宋之后
  ,诸多儒臣奴性大肆泛滥,以至有人整日念叨“臣罪当诛兮,皇帝圣明!”显然
  ,这是事实存在的一种自虐,然却绝非制度所立。此乃后话。
  目下的王绾与众博士口称昧死,可谓既表惶恐,又表忠心,亦表无所畏惧。
  就其本意,无疑与“斗胆直言”之类的表白相近,也许本无他意。然在质朴厚重
  的秦国朝会上,大臣言事,历来极少这种自我表白,有事说事罢了。如今老丞相
  慷慨发端,一大片博士慷慨相随,人人昂昂高呼昧死以奏,大臣们如何不怦然心
  动?
  “臣,通武侯王贲有奏。”
  一声浑厚而沉稳的宣示,大殿中立刻肃静下来。谁都知道,王翦王贲父子连
  灭五国,在新朝具有无与伦比的分量。更有一点,父子两人都是寡言之人,朝会
  极少开口,开口则绝不中途退缩。当此之时,这王贲挺身而出,定然大事无疑。
  举殿肃然之间,只见王贲前出两步,捧着一卷竹简高声道:“臣与关内侯尉缭联
  具奏对,请行郡县之治,今呈上奏章。”殿前御史接过竹简,王贲坐回了班次。
  见如此两位重臣与丞相大相径庭,主张郡县制,群臣这才稍见清醒,不再急于附
  议,一时方安静了下来。
  “老臣有奏……”王绾再度慷慨奏对。
  “朕有决断。”皇帝却开口了,打断了王绾。嬴政第一次使用这个拗口的字
  ,显得有些生硬,也渗出几分冷冰冰的气息,“丞相、博士宫、通武侯、关内侯
  ,各有奏章,且主张已明,当下议决,未免仓促。朕之决断:发下今日三则奏章
  ,各官署集本部官吏议之,或酿成共识,或两分亦可。旬日之后,朝会一体决之。散朝。”说罢,皇帝径自走了,朝会也就散了。
  旬日之间,咸阳各官署及治情已经稳定的郡县官署,都开始了哄哄然的议政。
  议政决事,既是秦国之传统,又是秦国之法度,并非散漫议论。春秋战国之
  世,尚大体延续着古老的三代议事传统,列国都不同程度地实施着一种大事须交
  群臣公议的决策法则。战国动荡多战,决事力求快速高效,公议制不可避免地有
  所淡化,然却没有从制度意义上消失,在事实上也经常见诸各国。就秦国而言,
  大事交付公议多见于史料记载:秦穆公合大夫而谋政,秦孝公廷议变法,秦惠王
  议伐巴蜀,秦昭王议杀白起,秦王政议逐客、议破四国合纵、议禅继、议帝号等
  等等等。也就是说,虽然战时决事需要快捷,寻常军国大事皆由君主与相关重臣
  立决立断,但关涉根本的长策大略,还是很看重公议决断的。
  议政作为一种制度,其实施流程表现为:某臣动议(显而易见的实际大事,
  不需动议也可由君主发动公议)——君主发其上书于各官署下令议之——各署得
  将议决对策正式呈报君主——君主集重臣或全体大臣最终议决。若群臣所议一致
  ,君主也见识无二,则君主可不行朝会而决断;若群臣对策不一,则君主必得行
  朝会决断,而不能独断。此,议事制度之根本也。譬如目下诸侯制与郡县制之争
  ,既是国家根本长策之争,又是最具权力的两方重臣之争,牵涉既广,利害且深
  ,皇帝自不能当场独断,发下群臣公议,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稳妥方式。此等议
  事制度,是华夏族群在艰难生存中群策群力之遗风,弥足珍贵。然则,这一议事
  制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并不如何瞩目,然却影响深远的大事。不
  久之后,我们将目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嬴政深感朝会之出乎意料,散朝后立即召进李斯王贲会商。
  李斯说,博士宫联具请行封建,意料之中不足为奇。战国末世改制,若没有
  诸侯制声音,反倒是怪事了。而老丞相王绾不事先知会,而突兀力主诸侯制,才
  是真正的棘手。王贲说,老丞相历来与闻决策,该当明白君上图治趋向,今突兀
  转向诸侯制,完全可能引发大局动荡生变。王贲深表赞同,补充说,此等动荡与
  其说迟滞郡县制推行,毋宁说为天下复辟者反对郡县制立下了一个新的根基,后
  患多多。蒙毅则以为,王绾突兀发难,很可能是受了博士们煽惑,未必是自家真
  心主张;其中根源,必是王绾自觉新政轴心不在丞相府所致。
  “不。三处须得澄清。”一直凝神倾听的嬴政轻轻叩着书案,“其一,王绾
  之举,绝非突兀。其二,王绾主张,绝非复辟。其三,王绾之心,绝非自觉权力
  失落。不明乎此,不能妥善处置纷争。”
  “君上三说,依据何在,敢请明示。”王贲一如既往地直率。
  “先说一。”嬴政顺手从文卷如山的旁案拖过一只早已打开的长大铜匣,拿
  出一卷竹简展开在案头,“这是《吕氏春秋》,两位可能不熟,廷尉该当明白。
  《吕氏春秋》明白主张封建制,而且是众封建,诸侯封得越多越好。王绾素来信
  奉吕学,未尝着意隐瞒。当此之时,王绾必感事关重大,而又无法说服我等君臣
  ,故联手博士,形成朝议对峙,逼交公议而决。显然,老丞相是有备而来。三位
  皆曰突兀,因由在于忽视了王绾的治学根基,似觉老丞相没有理由如此主张。可
  是如此?”
  “君上明察!”三人异口同声,李斯犹有愧色。
  “再说二。”嬴政指点着案头书卷,“王绾主张封建诸侯,基于治国学说,
  基于安秦之另一思路!而非基于复辟远古旧制,更非基于复辟六国旧制。此与当
  年文信侯根基同一。而六国王族、世族鼓荡封建诸侯,则是明白复辟。即或博士
  宫七十博士主张封建诸侯,一大半也是基于治学信奉之不同,也非世族复辟之论。”
  “君上明察!”
  “再说三。”嬴政又从旁案拖过一只木匣,拿出一卷道,“灭楚之前,老丞
  相曾经上书请辞,理由便是‘治事无长策,步履迟滞’。十余年来,老丞相勉力
  支撑,未尝一事掣肘,纵无大刀阔斧,亦绝非纠缠权力进退之辈。”
  “臣之指斥,草率过甚!”蒙毅当即肃然长跪,拱手如对王绾致歉。
  “凡此者三,决我方略。”嬴政对蒙毅淡淡点头一笑,继续道,“一则,唯
  其王绾有吕学根基,有备而发,两制之争当认真论争,绝不草率从事。二则,唯
  其老丞相博士等非六国王族世族之复辟,两制之争当以政见歧异待之;纵有后患
  ,届时再论。三则,唯其老丞相非关私欲,两制之争不涉国政权力。”
  “臣等赞同!”
  “君上方略至当。”李斯一拱手,心悦诚服而愧色犹在,“王绾之于吕学,
  臣疏忽若此,深为惭愧也!今据君上处置两争之三则方略,臣以为根本在第二则
  ,即以政见歧异待之。既为政见之争,必涉吕学与诸家之道。此,臣之所长也。
  臣自请主力,与老丞相等一争是非曲直。”
  “廷尉主力,正当其时!”王贲拍掌大笑。
  “听说《吕氏春秋》乃廷尉当年总纂,正当其人!”蒙毅也和了一句。
  “好!廷尉主战。”嬴政一拍案,“然,此事至大,不能廷尉孤军独战。”
  “陛下毋忧,我等当妥为谋划。”不期用了新称谓,李斯自己也笑了。
  “臣等与廷尉协力!”王贲蒙毅立即跟上。
  “好!两制之争乃华夏根本,务求全胜!”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李斯王贲蒙毅不期然异口同声冒出一句久违了的老秦誓言,一时君臣四人的
  眼睛都潮湿了。片刻默然,嬴政高喊小高子上酒。赵高捧来四爵老秦酒,君臣四
  人汩汩痛饮而下,顿时人人一身大汗,同声大笑一阵,便匆匆散去各自忙碌了。
  在嬴政君臣筹划之时,各署议治的消息也纷纷激荡开来。蒙毅总司中枢,络
  绎不绝的消息都是“本署多以封建诸侯为是,以郡县制为非”。蒙毅非但备细阅
  读了每一份呈报进皇城的议治书,还亲自赶赴丞相府、上将军府、大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