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燧发枪研究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完成之时,一开始朱植几乎每天往那跑倒是帮他们解决了几个技术难题,可后来朱植也懒了身子,随他们鼓捣吧,反正人先占着,他也不希望在京城中能把这些事情解决,日后到了辽东能研制成功也不迟。
这日,朱植和杨荣正在研读情报,杨荣拿着一份情报感慨道:“四夷来朝,本是吉瑞之兆,可以荣观之,如此来朝,迟早成我大明负担。”
朱植道:“什么事让勉仁如此感慨?”
杨荣道:“日前有大食使臣来朝,上贡了大食良马二十匹,皇上看着高兴,下旨还赐银五千两,玉带十条,官瓷十箱,还准其在京贩马。这等便宜事,开了个头,日后四夷都这么来朝,我大明物力虽丰,也是不小的负担。”
朱植很赞赏杨荣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所谓的大食史臣,估计也是几个商人冒充的而已,明朝初年闭关锁国,许多商人都用这种办法前来蒙世,一开始大明还挺高兴的,可后来,也越来越发现不是个事。
不过在这件事上,杨荣看其一,看不到其二,朱植倒有不同看法,杨荣可能不知道大食马是怎么个回事,那可是天下一等一的良驹,中原不产马,所有马匹都得从草原上买来,所以汉人在数百年与北方蛮族的争斗中总是吃缺马的亏。
朱植考虑当老朱看到如此良马时心中该是多么地高兴,所以赏赐重点也有原因。至于这个允许其在京城贩马,更有可能希望把这些马匹引入中国,形成一定的马种蓄养量。
朱植把这些想法跟杨荣一说,杨荣立马明白了三分,朱植道:“如果父皇有此心,儿臣也应该为父皇分忧啊。情报中说了在哪里贩马吗?”
杨荣道:“好象是从今日在西场集市中贩售。”
朱植一听,心中有了计较,赶紧命府中帐房提取银钱,准备去买马。明朝时候藩王在没就藩之前基本没有自己收入,所有用度都是内务府支出,或者受皇帝赏赐。所以基本上朱植还是个穷人,上次支了一千两研究经费给焦子龙,现在府中刮尽地皮也只得两千余两。
朱植心中哀叹,为什么自己不会酿酒,为什么自己不会制造玻璃,哦地神啊,为什么一个王爷还这么穷。没有办法,朱植倒腾出自己的收藏箱,又整了几件玉器,看着也值个几百两,没办法了,为了大事,收藏玉器的爱好只能先放一放。收拾好东西,他叫小陈子带上四个侍卫背上银子去西场一行。
西场位于南京城西石城门内,原是元兵驻扎的军营,朱元璋造反成功后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牲口集市,什么马啊,牛啊,驴啊都在此进行买卖。
朱植一行来到门外下马,信步走了进去。只见偌大一个“牲口棚”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有的掰开牲口的嘴数牙齿,有的拢着个袖子互相摸价,有的拎出一叠宝钞,对方脸色立刻变得不那么好看。朱植第一次进如此大的牲口集市,这里所有的事情都那么新奇,只觉得自己的眼睛根本不够用。
南方的牲口交易大多是牛和驴子,马匹比较少,仅有的几个摊档里卖的马也都不高大威武。南方气候潮湿,本就不是马匹适合生存的环境,而且细菌滋生马很容易生病。这种先天气候环境条件决定了中原以南的主要活动区域内,汉人无法大规模装备骑兵,那些YY小说里动不动就在南方建立几万人的骑兵队伍,纯粹是扯淡。
朱植跟小马王闲聊的时候才知道,整个京卫20万编制里才有两万匹马,马匹拥有量最高的是羽林左卫和府军右卫,两个卫足员都是一万人,但都仅仅各装备了6千匹战马。为什么后来靖难中王师打不过燕军,缺少骑兵是很重要的方面。燕军中的骑兵都是在草原上舔血磨练出来的,常常几十人就敢朝大阵冲来。南军缺马缺实战训练,能打得过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就奇怪了。
辽东就不同了,虽然不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匹产地,但那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马平川的关东平原,多少土地可以种植马草,多少草原可以供马匹奔跑。建立一个优良马种群一直是朱植辽东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他相信只要肯下功夫,依靠辽东的自然条件,不用多久,他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关宁铁骑”。
朱植正沉浸在千军万马奔腾而出的美梦中,突然被一阵喧闹声打断了。他抬眼一看,前面围着一堆人,不知是什么名堂。
两个人快步从身边走过,说着,快去看啊,名贵的大食马。原来在这里啊。朱植好不容易从人缝里挤了进去,迎面就是一个黑人,穿着典型的阿拉伯长袍,身材高大,膀阔腰圆,正在极力阻止着人们往里挤。旁边一个汉人,喊着:“大家别挤啦,一个一个进去。”朱植看着他那三角眼就不舒服,怎么跟个洋买办似的,没有一点天朝大国风范。原来这里是一个独立的院子,看来大食马受到的待遇就是不一样。
朱植有些生气道:“哪里来的昆仑奴,跟着显摆。”虽然换了便装,但鲜亮的衣着,皇家的贵气,都不是一般人能装得出来的。“买办”显然也是在买卖中磨练成精的主,见来了大主顾,连忙拉开黑人道:“这位公子里面请,这人太多,实在没办法。”
朱植也不跟这种人一般见识,带着人进了院子。只见院子里人也不少,大家都是冲着名马而来,隔着人群只见马厩里系着十匹俊郎的神骏。人们围着马厩评头论足,情绪热烈。
朱植慢慢走近些细细观察,大食马就是所谓的阿拉伯马,是普天之下最好的马种之一,对于相马朱植可不是行家,但外行看热闹也看得出这几匹马毛色增亮,气宇轩昂,都是难得一见的好马。虽然王府里那几匹坐骑也是百里挑一,但都是出自蒙古马种,明显不如这些。
朱植看上了一匹白色的小马,正想上去盘问一下价格。突然旁边一个声音传来:“这些大食人也不老实,送来这些都是下等货。”
什么人口气这么大?朱植一回头,眼前的人吓了他一跳。只见一个身材高大,金发碧眼三十岁上下的色目人站在身后,正一脸不屑地在评论着,瞧他凶神恶煞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这些驽马宰了似的。元朝到明朝初年,色目人在大明境内并不少见,不过如此标准的汉语在他嘴里蹦出来还真的有些怪异。
在他身边站着一位个子不高,有些瘦削的公子,此人眉目清秀,两道剑眉斜飞入鬓,好个美男子,他正笑吟吟地听着色目人的高论。
************************
新书榜第二了,信心备受打击,骑兵郑重呼吁,请把票票砸下来!支持骑兵的创作动力。
第六章 渐入佳境(4)
在朱植眼里,这些阿拉伯马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到了色目人嘴里就一钱不值了,此人不会是哗众取宠吧。他连忙道:“这位先生,依在下看来,这些马都是神骏啊?”
色目人看有人答茬似乎来了兴趣,道:“非也,非也,马和人一样,都有其相。比如这批小白马。个子很高,看样子很漂亮,可是瞧它的腿后侧,看见了吗,肥而无力,而且它的身型过于臃肿了。显然马主不会驯马。”朱植顺着他的手指过去,果然小白马有了肚腩,而且四肢根部也有些虚肉。
朱植又道:“可能这些马长时间没奔跑了,所以有些胖。”
色目人又道:“就算有好的练马人调教,他也不过是一匹混血马,大食马的毛色以淡青色为主,骝毛、栗毛次之,黑毛少见。这白马是和波斯马交配的后代,咱们汉人都喜欢白马,所以被他们拿来蒙人。”
朱植明白终于遇到了相马的大行家了,自己刚才可能就是因为汉人那种喜欢白马的基因作怪,差点就想把白马买了下来。
色目人越说越来劲:“大食马最早的时候生长在沙漠里,所以它有着一种沙漠般的孤僻和桀骜不驯。所以深得沙漠中的贝都因人喜欢,因此也训练出许多不同种类的战马。最著名的有五大血统,柯西兰马以胸膛的深度、雄壮的能量和体型大小著称,头型较短配上饱满的前额和宽阔的下颚,个头在大食马中算高个,大多数为灰色和栗色;色拉维血统的则以优雅细致闻名,在速度方面的表现胜过耐力的表现,骨架精巧,脸和颈较长,个头不算高,以枣红色为最常见。阿贝延血统的也是一样纤细雅致,跟一般典型的大食马比起来背比较长,体型小,大部分是灰色,而跟其它血统不同的是,它们常有白色的斑记;汉达尼种比较朴实,骨架大,体格雄壮,侧面看头部较为挺直,少了典型的高凸前额,体型高大,常见灰色或枣红色;最后一种是哈班,跟汉达尼比较像,不过身材小一些,常见的颜色为棕色、枣红色,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