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的“鬼”和“神”,“天”和“地”是两组反义词,作者将它们搭配在
一起,就把欧阳修文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表达出来了。
反义词连用,还可以表示正反对举,含有“举此两端以概其余”的意思。
比如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用“多少”来表示灯的数量,用
“明暗”来表示灯的亮度,用“精粗”来表示“彩苏”的质量,用“艳晦”
来表示“彩苏”的色彩,这些反义词对举,概括性很强,从而使语言达到了
简练、明确、突出的效果。
戴着相同帽子——同素相辅汉语词汇的丰富,是同它的构词格式灵活多
样分不开的。你看,同样一个“雄”字,可以合成“雄健”,可以组成“雄
伟”,还可以结合成“雄壮”。更有趣的是,有人把上面这些联合式中的“雄”
字叫词头,称为给它们头上戴着相同的帽子,而“雄”又是同素词。《儒林
外史》中有一段对话:“他是你的老师,你也该进城看看……”;“多承老
爹相爱,说信与我。”作者特意选择“老师”、“老爹”等几个部分词素相
同的词,让它们相互照应、相互配合,这就叫同素相辅。
据说古时候有两个妇女为了争猫打官司,其中一个的状子写着这样几句
话:“若是儿(我)猫儿,即识儿猫儿;若不是儿猫儿,即不识儿猫儿。”
意思是,倘若这只猫是我的,它就认识我;倘若这只猫不是我的,它就不认
识我。暂且不论状子写得如何?就状子中出现的好几个同素词“儿”来说,
已经把这位妇女特别喜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部分词素相同的成语也可以配合起来使用。比如《鲁迅全集》第三卷中
写道:“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
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在这
里,作者特意选用“委曲求全”和“求全责备”两个都有语素“求全”的成
语,它们之间相互配合,使语言明确简练,生动有力。
各有各的对象——同词相配同一个词在一句话或相连的词句中重复出现
时,必须注意这一个词同它相关的词是不是配合上。鲁迅先生的杂文《说(‘面
子’)》,其中谈到“面子”就是“脸”,后面的句子里又出现了“失了面
子”、“丢脸”、“不要脸”、“有面子”、“露脸”等相同的词语。但“失”
不能同“脸”搭配成“失脸”。可见,相同的词语虽然重复出现,但它配合
的对象并不一样。
理由在《高山与平原》中这样写道:“他那雪亮的‘顺风牌’小汽车照
常驶来驶去……他一切‘顺风’,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不会的。”前一个
“顺风”,指的是数学家华罗庚小汽车的牌号;后一个“顺风”,指的是“顺
利”、“如意”、“称心如意”的意思。这里的同词相互配合,相互呼应,
大大加强了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又比如艾青的《大上海》中有这样一段:
“大上海,是一片建筑物的浪花,是千万种屋顶的浪花,是钢铁和水泥浇铸
成的浪花。是电力和火焰喷涌的浪花,是人声喧嚷的浪花,是永不退潮的浪
花。”作者连用了六个“浪花”,从不同角度抒发了自己对大上海的热爱之
情,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量。
“无晴”却“有情”——同音相关刘禹锡写过一首《竹枝词》,其中的
两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都是同音词。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对“有晴”和“无晴”的说明,实际上是“有情”和“无
情”的比喻。这就表明,用同音词来暗示与其相关的事物或把声音相同的词
语搭配起来就叫同音相关。比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有这样的句子:
“正直的人成了政治的人”。这里把“正直”和“政治”搭配起来,构成谐
声双关,使词语显得风趣自然。又如“你们算了!”同学们答:“算了,算
了,算好了。”这里作者把“算了”,“算了”,“算了”,“算好了”几
个同音词搭配起来,使语言显示出一种滑稽美。
比翼双飞——叠音相协汉语里的许多叠音词,犹如一对对歌声婉转、比
翼高飞的黄鹏一样美丽动人。倘若能把它们搭配得当,就可以收到声情并茂
的艺术效果。比如刘白羽《歌唱李仁杰》中写道:“茫茫黑夜芬芳,闪闪灯
光宁静。”“茫茫”和“闪闪”都是叠音词,语言洗炼,富有形象性和音乐
美。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曲曲折折”、
“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的叠音词,“就在回
环跌宕的优美旋律中”,把荷叶和荷花那动人的形态和状貌表现出来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指出:“双声叠音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
用之。”意思是叠音词的说法,在六朝开始兴盛,到了唐朝用得就更多了。
晋朝多才多艺的刘越石还有一曲退胡兵的传奇故事呢!据说有一次胡兵已侵
入我边境地区,并把一座城池重重包围,人们都束手无策。就在这种情况下,
刘越石却不慌不忙地登上城楼,面对城下的敌军,徐徐吹奏起婉转动听、如
泣如诉的乐曲来。胡兵听了人人长叹,个个流泪,并纷纷逃去。这个故事可
以说明音乐有着震慑人心的巨大力量,叠音词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在语言里
呈现出像音乐一样的旋律和节奏美。
打开词语锤炼的迷宫
词语锤炼与诗词例话一个常见的词语,经过艺匠经营,或赋予新的意义,
或扩大使用范围,或改变原有的性质,用起来显得准确、鲜明、生动、简练、
义蕴丰富,这就是语言的锤炼。在这方面,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语言大师,为
我们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唐代诗人贾岛,有一天在长安街上骑着毛驴边走边吟《题李凝幽居》的
诗,诗中第四句“僧推月下门”的那个“推”字,又欲锤炼为一个“敲”字,
他边走边吟,“推”“敲”未定,在驴背上还不时做着手势。恰巧韩愈乘大
轿而来,贾岛毫无觉察,两手还做“推”“敲”之势。韩愈问明原因,为他
酌定了个“敲”字。“敲”字好在哪里呢?既是“月下”,李凝的幽居并非
虚掩,“敲”可唤出主人,“推”则没有用处;“推”不会发出声响,“敲”
门声响亮,又富于一种音乐美。
鲁迅在《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律诗中,原来的五、六两句是“眼看朋
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写好后,鲁迅觉得“眼看”“刀边”等词语
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便将“眼看”改成了“忍看”,将“刀
边”改成了“刀丛”。“眼看”比较消极、无奈,“忍看”是不忍看的意思,
蕴含着鲁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和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悼念之情;“刀
边”改为“刀丛”,更能展示当时的黑暗现实。可见,语言的锤炼与不锤炼,
其境界大不相同。
动词的点睛与名词的连贯 动词的锤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位同
学在描绘蝴蝶飞翔的情景时,曾改动过许多次,他从“飞”、“剪”、“横”
等动同中选来选去,经过反复推敲斟酌,最后才定下个“舞”字,就把蝴蝶
在特定条件下的形态状貌十分贴切逼真地表现出来了。王安石写过一首题为
《泊船瓜州》的诗,诗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那个“绿”字,并非
妙手偶得,而是经过再三锤炼:先用“到”,觉得只是春风本身的状态;后
用“过”和“入”,认为比较平板;再用“满”,还是缺乏色彩性,最后才
选定了这个“绿”字。而这个“绿”字,不仅有色彩,有情态,显示了景物
的具体形象和变化过程,而且还表现出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意,真是锤炼出一
个动词“绿”,使这首诗的境界全出。
名词的锤炼,能加强词语的整体美。比如徐迟在《地质之光》的原稿中
写道: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驰魂夺魄。”这时的名词
“印象”指现实生活留在人们头脑中的迹象,跟“使他目不暇给”这几个词
语搭配不上。因此,作者在定稿时将“印象”改为“景象”。名词“景象”
是指有形态,有状貌的生活形象,跟“使他目不暇给”前后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