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赞扬它是“天下巨观”,人称“恒山一绝”。悬空
寺是怎样“悬挂”在陡崖峭壁上的呢?原来它的荷载分别由插入崖石的木梁
承担,而木梁与层间立柱,以及嵌固在峭壁上的斜撑相互连接成一体,使其
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历经多年风雨侵袭和多次的强烈地震,悬空寺始终
完好无缺。据寺内石碑记载,一次重修悬空寺时,很多工匠望而却步,后来
一位姓张的工匠毅然率众承揽了这一工程。他们在山下加工好了所有的构
件,然后绕行几十里运至寺顶山头,再连人带料吊下半崖,一锤一斧,历经
几载才完工。悬空寺的修建,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才能
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它是我国罕有的古代高空建筑,堪称建筑史上的奇
迹。
悬空寺山门依山势朝南,大小殿宇台阁紧贴崖壁一字排开,南北长如蟠
龙,东西窄如衣带。全寺主要建筑有三宫殿、三圣殿和三教殿 3 组,其中三
宫殿为道教天地;三圣殿是佛教世家;三教殿集中国建筑文化之大成,中为
佛祖释迦牟尼,右是圣人孔子,左是道教老子,他们各异,竭力表现出所主
宗教的雍容大度。
恒山是一条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主峰的天峰岭海拔最高,半山以
上松木参天,地势陡峭,在山道旁一座叫大字岭的突兀峰峦上镌刻着“恒宗”
两个字,北岳雄伟磅礴的气势,从这里明显地展现出来。过笔陡的“步云路”,
就是虎风口。这是一个峰回路转的路口,右边石壁,高入云端,左边山涧直
落深谷,大风骤起时,声如虎啸。从虎风口再往上的果老岭有一片光滑的石
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印迹,相传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从北岳登天,
因坡陡路滑,只好牵着毛驴爬过这个山岭,而留下的蹄印和脚印。爬过果老
岭,可见恒山最大的庙宇朝殿北岳庙。在高大的正殿神龛里塑有北岳真君坐
像,殿前石碑林立。徐霞客曾这样描写他所见到的朝殿:“上负绝壁,下临
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朝殿到绝顶天峰岭有东、
西两路可行,东路较近,但绝壁陡险,西部较缓,可路程要远,人们大多东
上西下,以领略两路风光。
中岳嵩山
嵩山挺拔峻秀,素有“天下峻”之誉。它位于河南省封登县境内,地居
中原,由太室山和少室山两群山峰组成,东西绵亘 60 公里。在 200 万年前的
地壳抬升时期,嵩山拔地而起,天长日久,经风雨雕琢,峰峰竞秀,被明代
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天下奇景”。
嵩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位于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的中岳庙,始
建于秦,名“太室祠”,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刘
砌寻道访仙,前来礼祭太室祠。当汉武帝来到山顶时,忽听山呼万岁之声,
武帝大喜,下令扩建太室祠,并封了万岁峰、万岁亭和万岁宫,根据《诗经》
中“嵩高为岳,峻极于天”的说法,封太室山为嵩高山,简称嵩山。因嵩山
地处中州,故称中岳,相传是中岳神居住的地方,为巩固社稷,我国历代帝
王也纷纷来此祭祀。
中岳庙也是我国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传说周朝王子晋就是在这里得道
成仙的。历史上庙址屡有变迁,现在的庙址迄于唐玄宗初年(公元 713 年)。
在宋乾德二年(公元 964 年)和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13 年)两次增修殿宇,
是为全盛时期。金、元、明、清屡有废兴,直到清乾隆年间,又经几次大规
模的修葺、扩建,才奠定了今日中岳庙的基础。这座规模宏大的庙宇,占地
约 10 万平方米,南北全长 600 多米,现存建筑 400 余间。它以中华门起至黄
盖亭,由一条南北轴线贯穿。在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是中岳大殿,面宽
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坐落在 2 米多高的台基上,气势雄伟。
殿内的画梁雕栋,天花板上的飞龙翔凤,工艺精巧,惟妙惟肖。殿藏金属铸
器和石刻碑碣百余座,其中魏太安二年(公元 456 年)的“中岳嵩高灵庙之
碑”字体遒劲,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北宋治平元年(公元 1064 年)
铸造的四躯铁人,高约 3 米,振臂握拳,怒目挺胸,姿势雄伟。
少林寺位于少室山阴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
公元 527 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故史称少林寺为“祖庭”。
少林寺主体建筑由山门经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到千
佛组成,占地约 3 万平方米。隋唐时期达到极盛时,寺内建筑达 5000 余间,
聚集僧徒千余人,至清末仍保存有六进院落规模。号称“天下第一名刹”的
少林寺,以拳术驰名海内外,享有“武林之尊”的盛誉。相传,少林武术起
源于北齐少林寺二祖稠禅师,他汲取民间养生之术及技击精华,矢志练武。
至隋,寺内和尚习武成风,以练身强体为目的,并创出“形意拳”、“罗汉
十八手”等多路拳术。隋末,少林武僧曾救驾唐王李世民,开国有功得到封
赐,盛名日蒸。少林和尚从舒伸腰肢,活动腿脚开始,经寺僧们不断演练、
充实、创造,终于发展成功力深厚的少林武术,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久负
盛名。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寺月空法师曾带领百名僧兵,去沿海平灭倭寇,
功名永在。
嵩岳寺塔位于封登县西北的太室山南麓,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 520
年),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砖塔。塔所在的寺院叫嵩岳寺,原来是北魏宣武帝
的离宫,后来才建为寺院。自唐以后,古刹衰落,现仅存古塔等建筑。嵩岳
寺塔为密檐式砖塔,塔高 40 余米,外形和下层平面均为等边十二角形,在全
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全塔共 15 层,外廊轻快秀丽,为抛物线造型。塔内结构
为空筒式,从第二层起由十二角形改为八角形,直通塔顶。历经 1400 多年的
风雨,由青砖黄泥垒砌而成的嵩岳寺塔,仍巍然屹立山中,足见当年建筑技
术的高超。
嵩阳书院在中岳庙西约 5 公里,嵩山的南麓。这里原是北魏嵩阳寺旧址,
宋代改为嵩阳书院,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这里讲过学。嵩阳书院和商
丘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合称我国四大书院。书院内现
存两棵古老的柏树,它们是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所封的
“大将军”和“二将军”,其树龄估计至少有 3000 年,但仍苍劲茂盛,生机
勃勃。
建于 1279 年的告戊观星台,坐落在嵩山东南角,它是由我国古代著名天
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创建的,是当时全国 27 个天象观测站的中心,也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天文台之一。
天下名景集黄山
黄山,古称黟山,唐代改名黄山。据说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曾在这里采药炼丹,拯救人间疾苦,故名黄山,或黄岳。
黄山素以奇妙高峻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位于安徽省南部,
景区面积为 154 平方公里,是黄山的精华部分。据地质史研究,远在古生代
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特别是到中生代时,地层深
处岩浆侵入,形成了巨大的花岗岩体。最初,它还埋在地壳深处,后来随地
壳变动不断上升,覆盖在它上面的古生代海相砂页岩地层,逐渐被风化、侵
蚀,使构成黄山山体的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在风化、冰川等外力作用下形成
黄山奇峰的地貌。
黄山风姿绰约,形态生动,有名可指的山峰有 72 座,莲花峰、天都峰、
光明顶三大主峰鼎足而立,它们的海拔都在 1800 米以上,其他大小山峰伺在
它们的四周,形成黄山多样统一的山体结构。
莲花峰在黄山中部,海拔 1860 米,是黄山最高峰,其主峰突出,小峰簇
拥,状如一朵初绽的莲花,凌空而立,仰天怒放。莲花峰顶视野开阔,东可
望天目山,西瞻匡庐,北窥九华山和长江。雨后初晴,八方云海尽可收入眼
底。
光明顶在黄山三大主峰最北,海拔 1840 米,是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山
体坡度平缓,地势高旷,是黄山观云海、看日出的最佳处。东观“东海”奇
景,云海翻涌若浪;西望“西海”群峰,山峰挺立如剑直插云霄,大峰磅礴,
小峰重迭,云雾缭绕,层叠峰峦时隐时现,“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
令人赞叹。
天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