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颗一颗地数。那一份细致,那一份耐心,真无法用言语形容。就这样,他们
硬是数出了 2500 颗星星,其中有名字的有 320 颗。这些星星的名字,有不少
还是张衡给命名的呢。天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证实,人的肉眼能看见的、
六等以上的星体约有 2500 至 3000 颗,而早在 1900 年前,张衡主持的天文台
就已大体测出了这么多的星星。
在观测过程中,张衡对照实际,对天球图做了反复的修改,直到认为准
确无误了,这才动手设计制造天体模型。传说,有一天,他一大早起来就钻
进书房,琢磨着模型的事儿。可怎么想,心里也还是觉着不踏实:那图上的
天球变成模型,该是什么样儿的呢?想着想着,不觉踱出书房。
“喂,你怎么有了闲空儿啦?”正在厨房做午饭的妻子见他居然有时间
在院中散步,不由得开口问道。
张衡一直沉浸在模型的构想之中,猛听得妻子问话,反倒吃了一惊,“嗯”
了一声,信步走进厨房。
妻子正忙着做点心。面案上,堆着一团和好的面,旁边放着一小碟芝麻。
张衡盯着面案呆了一会儿,忽然眉宇间透出一丝喜色。只见他匆匆洗了洗手,
抓起一小团面就揉了起来。
这张衡成年累月不离书房,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如今
突然亲自下厨,倒把妻子弄懵了:“你,你还要做饭?”
“咳,哪儿跟哪儿呀!”张衡这才笑了,“我是想试着做一个天体模型
哩!”
“没见过你这样的人,真真走火入魔了!”
张衡没再言声儿,只顾把面揉成圆圆的一团,又把它在芝麻碟里一滚,
面团上就星星点点地沾了不少芝麻。然后,他又取出一根筷子,从面团中心
穿了过去,用手捏着筷子的两端,让面团旋转着。
“对,就是这个样子!你来看,”张衡喜孜孜地对妻子说道,“这个面
团就好比是天球,上面的芝麻呢,好比是星星,筷子两端就算是北极和南极
吧。天球就是这样绕着北极和南极转,星星也同时跟着天球一起转。”
“那,天球也转,星星也转,又怎么看得出星在移动呢?”
“问得好!”说着,张衡让妻子接过“天球”,自己用两手的拇指和食
指围成一个平平的圆圈,套在“天球”外面,让“天球”的上半部在北极底
下,下半部在南极上面,“你转转看,我的手指,就算是地平线。要是‘天
球’上站着一个人,不论他站在什么位置上,都是只能看地平线上面的半个
天,而看不到地平线以下的那半个天。前些日子我们在灵台数星星时,就是
先数了头顶上的,然后等下面的星星转上来时才数出来的呢。”
“哎,你来看!”妻子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北极附近的星转来转
去,都永远在地平线以上,这……”
“你真不愧是我的夫人啊”张衡素来喜欢妻子的聪明、贤慧,“那些星
叫做常明星,我已经数过了,总共有 124 颗。”
从张衡捏面团那时起,花开花落,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中,张
衡没日没夜地设计、制作、实验、改进。功夫不负苦心人,天体模型于制造
出来了:那是一个铜铸的球体,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可以旋转,样子和今
天的地球仪大致相仿。铜球的周长 1 丈 4 尺 6 寸 1 分(合 4.87 米),直径 4
尺 6 寸 5 分(合 1.55 米),球面上刻着南北两极、经度纬度、赤道黄道及日
月星辰,还有一个表示地平线的环。如果把铜球由西向东拨了一下,刻在上
面的星辰便从东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和实际情形相差无几。
这个天体模型,被张衡命名为“浑天仪”。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比较
准确地反映天象的仪器。
不过,使张衡感到美中不足的是,非得用手拨动,浑天仪才能转,而实
际上,天上的星是在自动旋转的啊。他的眉头又紧锁起来了。这天早晨,张
衡一边洗脸,一边仍在思谋着浑天仪的事,手指下意识地把水撩得哗哗作响。
蓦然间,他眼前一亮:水!是的,那是家乡的白河水。他小时侯,曾和小伙
伴们到白河边看过铁匠炼铁。聪明的铁匠师傅们,在白河中筑了一条坝,把
本来水流就很急的白河水位提高了。安装在急流中的水轮,在湍急的水流冲
击下,日夜不停地转着,水轮上的铁轴带动别的机件,最后通过一根铁杆一
来一往地拉动风箱,朝铁炉内鼓风。对,就用水力!
张衡立刻叫人把浑天仪安装在灵台的一间房屋里,又在屋顶安放了一只
特大的漏壶(古代计时的工具)。这漏壶的壶嘴,是一条精雕细刻的玉龙,
龙嘴里不断往外喷水,水冲动水轮,水轮带动齿轮,齿轮又连着浑天仪上的
铜轴,这样,浑天仪就可以自动旋转了。由于水流量计算得非常精确,所以
浑天仪正好一昼夜转一圈。
浑天仪的发明,不仅相当准确地反映了天象,使坚持“盖天论”的人改
变了主张,心悦诚服,而且震动了整个学术界,被誉为“学术上罕见的奇迹”。
成功往往特别垂青那些在科学的崎岖小路上不畏险阻、勇于攀登的人。
仿佛是命运的故意安排,就在张衡“浑天仪旋风”刮了将近一年,刚刚趋于
平息的时候,他又获得了一次成功的机遇。
那是早春二月的一个深夜,张衡正在油灯下埋头写他的数学专著《算罔
论》,猛地觉得身下一阵剧烈的颤动,抬眼一看,门窗、桌椅、立柜都在摇
晃,摆在桌上的花瓶“啪”的一下摔在地上,碎了。
“地震!”张衡本能地喊了一声,嘱咐家人赶紧起来到院中躲避,自己
迅速翻身上马,向灵台疾驰而去。
一连 4 天,张衡一面在灵台接待外地报告灾情的信使,一面亲自带领官
员到民间察看震情,忙得脚不点地,眼睛红肿了,喉咙嘶哑了。当他综合各
地灾情,明白这是 30 年间当地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时,心情愈发沉重。地震刚
过,他马上带人奔赴重灾区。所到之处,断垣残壁,尸横遍地,景象惨不忍
睹。震中的情形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好端端的大地被撕裂成两半,连小山也
被拦腰切断,滔滔洪水,从一条 1 里多长、丈余宽的大裂缝中汹涌而出,四
下蔓延。
“这究竟是为什么?”张衡面对苍天,痛心疾首。
当然,激情并不能替代科学。在严峻的震灾面前,张衡深深地思索着:
既然造成地震的原因暂时还摸不透,那么能不能制造出一种能够预报地震的
仪器呢?那至少也会使人们避免更大的伤亡。
又是无数个忙碌的日日夜夜,张衡被这个世上从未有过的地震仪器迷得
废寝忘食、形销骨立。终于在公元 132 年,他 54 岁的时候,造成了世界上第
一台能测报地震的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它“以精铜铸成,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
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赡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
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之。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
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
但是,这个伟大的成功,带给张衡的并不是鲜花和颂歌,而是无法抗拒
的诬蔑、诽谤和讥刺。当地动仪还在“母腹”中时,那些抱残守缺、冥顽不
化的官僚就诅咒张衡“触犯天神,必遭恶报”,甚至向皇帝告了他的黑状。
地动仪制造出来后,他们又接连上书,排斥打击张衡。最后,张衡虽被迫辞
去太史令的职务,但他用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地动仪却永远留在灵台。他
坚信,科学必将战胜迷信,地动仪将与天地永存。
令人欣慰的是,张衡终于在有生之年亲耳聆听了地动仪成功的消息:那
是公元 138 年的一天,灵台的值班员忽闻地动仪“当”地响了一声,忙跑过
去一看,原来是西北方向的那条龙头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中。他不敢怠慢,
赶紧向新任太史令报告,却遭到一顿斥责。两三天过去,并无地震动静,他
也就把这事淡忘了。谁知,又过了几天,就在新任太史令还在向人大肆挖苦
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时,信使飞马赶到朝廷,报告说陇西地区前几日发生强烈
地震。陇西正好位于洛阳西北,相距千余里,地动仪能精确灵敏地预报那里
的地震,真令人不得不叹服。难怪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感慨地说:“中国的
这些发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