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C, C—B—A”等。这些枯燥乏味的通话,严重影响了德国军官和士兵
的战斗情绪。
当德国人自己要求作通话测试时,“幽灵”电台又可使几个频率上的通
话同时中断达几分钟之久。若干星期以后,德国人不得不停止通话测试。这
时,“幽灵”电台就改播哥德诗篇或德国哲学中的浮躁词汇,有时甚至播放
希特勒演讲的录音,再不冒充德国飞机引导指挥官的声音了。
到了 1944 年初,英国皇家空军又把“日冕”战术跟其他干扰结合起来使
用,给德军的通讯联络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玩具蟋蟀作信号
1944 年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美国第 101 空降师在 6 月 5 日夜间,搭乘
滑翔机率先实施空降。由于受到德军防空炮火的拦阻、全师约 80%的伞兵降
落在一个长 27 英里、宽 15 英里的长方形地带上。在这种情况下,部队若不
能迅速集中,就可能很快被敌人逐个消灭,空降计划将全盘落空。然而,出
人意料的是:空降部队着陆后,伞兵们都很快找到了自己人,迅速形成了战
斗队形。
原来,在一个月前的模拟演习中,该师师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对伞兵降
落后如何集中的问题找不到答案,不得不请示华盛顿。华盛顿请专家罗尼研
究,找到了解决办法。罗尼的办法是:让每个空降兵都带一个玩具蟋蟀,着
陆后,只要一捏,玩具蟋蟀就会发出叫声,凭这种叫声的引导就可以找到同
伴。果然,美军 101 空降师使用这种玩具蟋蟀作为着陆后的联络信号,迅速
聚拢,按既定方案及时投入了战斗。
《 国际歌》巧解兵围
1945 年 8 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我国东北暂时由苏联红军控制。9
月 5 日,我胶东区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组成“挺进东北先遣支队”,共 70
多人,从烟台乘船,于 6 日到达辽东半岛的庄河县王家岛。
正当支队继续向西挺进至某村时,却遭到了苏联红军的阻拦。由于抗战
刚结束,我军部队的装备很差,服装不齐,所以苏军搞不清这支队伍的身份,
苏军还向我军开了火。我军被迫还击,打伤了一名苏军。苏军被激怒了,他
们调集兵力将我军包围在一所小学校里。我军知道这是和苏军发生了误会,
但是当时没有俄语翻译,又无证件表明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喊话双方谁也
听不明白,比划双方谁也不懂,眼看就要发生一场流血冲突了。
正在这危急时刻,我军的一名文化教员看到了教室的墙角有一架风琴,
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这架风琴弹起了《国际歌》。苏军听到
这雄壮而又熟悉的曲调十分奇怪,慢慢地,他们似乎明白了,放下了愤怒的
枪口。苏军猜想我军可能是共产党的队伍,于是派来代表也以《国际歌》为
“语言”与我军谈判,从而消除了误会,避免了一场冲突。
今天,当时弹奏《国际歌》的那位文化教员的姓名已无处考查,而那架
风琴却被郑重地陈列在辽沈战役纪念馆里。
坦克砸沉了潜艇
坦克是头凶猛的铁牛,在地面上横冲直撞,威力无比。但如果说,坦克
能击沉水中的潜艇,则很少有人相信了。但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一艘德国新型潜艇在
海上游来游去,正焦急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突然,远处海面上传来阵阵发
动机声,英国运输舰“奥立夫·伯朗奇”号满载着一箱箱炸药和 10 多辆坦克
出现了。狡猾的德军潜艇一见猎物就马上潜入水底,一步步逼进英舰。快到
距英舰 600 米时,德军指挥官命令:“鱼雷准备!发射!”只见一条条鱼雷
呼呼地贴着海面,直奔英舰。
英舰被击中了,巨大的爆炸声惊天动地。德军潜艇上的官兵从潜望镜中
看见了,狂喜至极,竟不等英舰沉下去,便急急忙忙浮到水面上,想在海面
上欣赏自己的战绩。可是,就在潜艇刚露出水面的当儿,说时迟,那时快,
一辆坦克从天而降,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德军潜艇的腰部,只听见“轰隆隆”
的巨响,整个潜艇就被拦腰劈断,沉入了海底。
原来,当英军运输舰被德军鱼雷击中后,几十箱炸药爆炸了,产生了强
大的冲击力,将坦克抛上了天空。当坦克落下时,恰好砸在倒霉的德军潜艇
上,从而创造出坦克在海上击沉潜艇的奇迹。
逼真的模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 82 名军官和 1023 名士兵组成的第 23 特别大
队,曾创造了不费一枪一弹,居然魔术般地拖住正面之敌,使敌军陷入被动
挨打的困境的奇迹。
23 大队使用的“武器”,是一些充气的橡皮制成的大炮、坦克、车辆和
不断变换的肩章及扩音设备。1944~1945 年上半年,23 大队先后装扮了美军
第 5 装甲师、第 4 步兵师、第 6 装甲师等在北欧作战的部队。由于他们技术
高超,模仿逼真,不仅使德军深信不疑,也使友军信以为真。在卢森堡南部,
他们装扮成美军装甲师,在地上轧出坦克的印痕,白天摆出几百辆用伪装网
半遮半掩的橡皮坦克让德军侦察,夜间则播放坦克、车辆开动和人员喧闹的
录音,吓得德军的一个师 7 天未敢离开驻地。
鹦鹉充当活“雷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还没有出现。德军拥有强大的空军,对英国
进行了狂轰滥炸,使英国受到很大的损失。当时的防空火力还很落后,只要
德国飞机一出现在目标区的上空,防御就来不及了。为了提前报警,提前发
现敌机,英军想出了各种办法,但都不太理想。后来,他们发现鹦鹉具有灵
敏的听觉,并且判断力很强,在远距离上就能听到并分辨出飞机的马达引擎
声。于是,英国人立即挑选了一批体格好、接受力强的鹦鹉进行专门训练,
使它们担负起防空警戒的任务。这些鹦鹉被放在预定地点,每当德军飞机飞
近,鹦鹉就会很快飞回英军司令部报警,使英军有所准备,从而减少了伤亡
和损失。
双重间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海军情报机关曾多次将俘获的德国间谍收
买过来,把他们培养成“掉转枪口”的双重间谍,为英国服务。
在英德两国的反潜战中,德国潜艇曾使用一种反探测战术,每当遭到英
国“潜艇探测器”的搜索时,德国潜艇就从鱼雷管里往外打出空气,制造大
量气泡,让英国的潜艇探测器去跟踪气泡,而德国潜艇便乘机逃之夭夭。
为了破坏德军的这种反探测战术,英军叫一位名叫塔特的双重间谍给德
国情报局发电报,谎称他最近宴请了一位英国海军新式驱逐舰上的指挥官,
这位指挥官酒后失言,吐露真情说:“我们有了对付德国反探测的新方法,
这些德国笨蛋不知道他们喷出去的气泡恰好帮了我们的忙!”塔特把这份情
报与前不久英国人偶然发现的一艘经过反探测训练的德国潜艇联系起来,向
德国情报机关作了报告。
德国人没经过核实,轻信了双重间谍的假情报,错误地估计了英国反潜
技术的发展,因而一度放弃了已经取得成功的反探测战术,结果在战争中遭
受了很大损失。
致敌视觉错乱的伪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军逼近莫斯科,德国空军将对莫斯
科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苏军最高统帅部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绝对地保证克里姆林宫和列宁墓
的安全。最高统帅部的高级参谋部集中了各类科学家、心理学家、建筑师、
工程师,请他们配合军事家一起想高招。有人主张用沙袋保护,但这个主意
经过分析,认为不好,因为那样会更加暴露目标。还是一位美术家提出的方
案,经过专家、学者的论证,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方案。
美术家提出用各种伪装布制成模拟楼房,画上门窗、树林,放在保护目
标相反的方向,造成敌空军视觉上的错乱。结果,这一方案被最高统帅部采
纳,克里姆林宫和列宁墓因为有此绝妙点子而免遭轰炸。
土豆炸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的一艘驱逐舰“奥班农”号在所罗门群岛
海域航行,突然发现一艘日本潜艇露出水面。几乎同时,日方也发现了“奥
班农”号。这一突然遭遇,使双方都感到手足无措。日本潜艇本来装有鱼雷,
但因为大部分人员都已爬上甲板,来不及施放。“奥班农”号虽抢先向潜艇
指挥塔开火,但慌乱之中,竟无一弹命中目标。
日本潜艇迅速向“奥班农”号冲来